/Dezeen专访Thomas Heatherwick:“我们需要能触发情感回应的空间”

Dezeen专访Thomas Heatherwick:“我们需要能触发情感回应的空间”


Dezeen专访Thomas Heatherwick:“我们需要能触发情感回应的空间”


最近,英国设计师 Thomas Heatherwick 的作品天安·千树(1,000 Trees)购物中心于上海正式开放。本次独家采访中,他解释了这一建筑背后的设计逻辑。

Heatherwick 的设计初衷是将天安·千树打造为独树一帜的购物中心,希望使其成为“这片地区前所未有的中心地带”。

Heatherwick 接受 Dezeen 采访时说:“此类大型建筑项目的成品一般是单调乏味的大楼。”
“若将购物区与餐饮区混合在一起,空间的氛围会变得古怪而死板。我们不想成为那种设计师,我们不会在主要艺术园区旁边建一栋俗不可耐的墙壁。”
采用贴近自然且“经济实惠”的复杂外观设计
正如其名,天安·千树购物中心共种有 1000 棵树,更有 25 万棵植物在众多支柱顶部的大型花盆中茁壮生长。
Heatherwick 表示,这一种植设计不仅具有环境效益,还有利于削减大型建筑的占地规模。


Heatherwick 说道:“将外观与绿植相融合,是为了优化这一建筑的规模。”
他接着解释道:“我们所追求的外观设计不仅要经济实惠、要具备人性化的规模,还要足够复杂多样,能抓住人们的眼球;而不是那种各个角度都乏善可陈的大型整体式建筑。”
“因此,在本项目中的每一环中,我们都在寻找能削减规模的突破口。我个人认为与自然相结合是一种有效节约成本的方案,能同时达成外观设计的动感与复杂性。”
屋顶绿化对建筑结构的实际贡献“微乎其微”
尽管直观的屋顶绿化可能会带来相似的环境效益,Heatherwick 却认为,在此项目中采用种树的方案,才能为整体建筑风格增色。
Heatherwick 说道:“人们通常倾向认为绿化的目的仅仅停留于环境层面,只是为了吸收温室气体排放——这些的确是绿化的效益——然而,在此项目中,采用绿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能提供一种感性的牵引,能增强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特质。”
“对于常见的大型建筑而言,在屋顶上种植景天属等植物并无实质的设计效应。”


此外,Heatherwick 认为,考虑到植物与所需土壤的重量,在柱顶放置树木是一种合情合理的结构设计。
Heatherwick 说道:“若选择将植被铺满屋顶,将面临承重过大的挑战。”
他接着解释道:“如果想要在[建筑]顶部放置重物,最好的办法不是将其放在房梁上,而是放在支柱上,这样就能让重量直达地基,提升负重效率。”
“让地基直接承重的同时,也能够兼顾植物所需的灌溉与光照。”
“通常来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给建筑加个包装”
这一购物中心共有九层,囊括了 166 家商店与餐馆,外形类似一座绿意盎然的山峰。
由于种有大批树木植被,天安·千树的外观由众多的露台构成,无需建造外墙。


Heatherwick 表示,“通常来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给建筑加个包装”。
“因此我们的工作一般就是做百叶窗、做玻璃料。但或许可以选择不在包装上做花销——其实我们很讨厌建外墙,现在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在做外墙——我们认为,也许脱颖而出的作品并不需要外墙,这也是我们选择造这种建筑的原因所在。”
天安·千树购物中心于去年 12 月正式开放,据 Heatherwick 所说,其日均人流量高达 10 万。他认为天安·千树能有此般人气,证明它对当地人总体上具备吸引力。
他解释道:“我们的创作动力是塑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空间。”
“天安·千树日均人流量高达 10 万,这说明我们都需要一些能触发情感回应的空间。”
以下是Dezeen编辑Tom Ravenscroft与Thomas Heatherwick的对谈记录。

Tom Ravenscroft: 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Thomas Heatherwick: 于我而言,这一项目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繁华热闹的市中心。曾经,这片地区只有千篇一律的灰色建筑,即使周边熙熙攘攘,真正的市中心却从未出现过。这里的河流曾受严重的污染,最近才恢复水质,河里的鱼群生态才刚刚复苏。
这片荒废的地块紧挨着这片区域的中间地带,坐落着上海的主要艺术园区。这里的城区没有真正的中心。我们的设计出发点是为当地人着想,希望能打造一片与当地人建立情感联结的空间,将当地人凝集起来,重塑他们与河流之间的联系。
此类大型建筑项目的成品一般是单调乏味的大楼。尤其是,若将购物区与餐饮区混搭在一起,空间的氛围会变得古怪而死板。我们不想成为那种设计师,我们不会在主要艺术园区旁边建一栋俗不可耐的墙壁。我们致力于研究如何延展艺术园区的精神与气质,而不是如何加固边缘的墙壁。
二期就在艺术园区的隔壁。其建筑结构不断下降,与边缘墙壁的高度相一致,延伸至河道,延伸到公园,与艺术区相接。整体高度朝东边递减,在朝南的一边呈开放状。这便是我们与 16 位艺术家合作的成果。除了外观的设计,我们随后也参与了部分室内装潢。
Tom Ravenscroft: 为这个地区建立一个中心,而不仅仅是一个购物中心,这点固然很重要。建一座吸引人的建筑很重要吗?
Thomas Heatherwick: 在我还在学习的阶段,好像只有博物馆、美术馆才可以真正在建筑设计上出彩。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热情投入到其他行业建筑的设计中。文化不仅仅只有艺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是文化。
一个地方既有餐厅店铺、还有幼儿园、办公室等不同的生活设施,这就非常具有文化性。
Tom Ravenscroft: 你是如何决定采用现在这个建筑形式的?
Thomas Heatherwick: 在那些采取混合开发方案的建筑中,商店与其他设施混搭在一起,其外观设计也失去了意义,建筑整体毫无生机可言。
如果外面连个广告都没有,里面连个购物的人都没有,这些建筑就彻底失去了人情味。而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具有多层次意义的空间。
在疫情之前,我们大家都在封闭的空间内工作,我一直觉得很神奇。你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办公室度过,而不是在带有阳台或是花园的家里,这很奇怪。
所以为什么办公室不能有户外空间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设计了一个带有上百个户外空间的办公场所。
Tom Ravenscroft: 所以说设计一个山峰般的形态就能有很多的户外空间了?
Thomas Heatherwick: 我们设计众多露台是为了激发建筑外观的活力。因此,人们可见的并不仅仅是十几位建筑师的外观成品,而是具备实用意义的人性化设计。
我认为,若要使建筑的灵魂变得更加鲜活,最佳方式之一便是增添人情味,而非建造外墙。
将外观与绿植相融合,是为了优化这一建筑的规模。我们所追求的外观设计不仅要经济实惠,要具备人性化的规模,还要足够复杂多样,能抓住人们的眼球;而不是那种各个角度都乏善可陈的大型整体式建筑。
因此,在本项目中的每一环中,我们都在寻找能削减规模的突破口。我个人认为与自然相结合是一种有效节约成本的方案,能同时达成外观设计的动感与复杂性。如今,我们所采用的树木品种已有 28 类,此外还有数百类灌木与蔓生植被,这些绿植都能为建筑的外观增添动态。
你知道,外墙上不动的。动态的外观还有很多其他好处。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方说行道树可以降低犯罪率,还可以降低噪音、减尘等。
心理健康和情感共鸣是我们最终决定这个设计的主要因素。后来也有其他的原因,但并不是最开始的决定因素。如此规模的项目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
Tom Ravenscroft: 所以我的理解是一开始就是一系列的柱子,然后你试图把它们变得更吸引人?
Thomas Heatherwick: 在小而精的艺术园区旁,坐落着一个位于半岛角落的公园。公园附近便是两块中间一分为二的曾经的政府用地。这个公园十分狭小,几乎没有游人,我们便尝试将其与艺术园区相融合。这两个空间之所以得以衔接,关键在于公园里存在自然生态。
若选择将植被铺满屋顶,将面临承重过大的挑战。
如果要在屋顶上放置 800 至 900 毫米厚的湿土壤、有机芽苗、树干与种植材料,会产生巨大的承重压力。若将这些绿植放在平顶上,房梁可能要增厚 40 厘米左右。
由于负重较大,天花板也会下沉。因此,需要将承重分流,直到重量能通过一个支柱传递至地基。
这些便是关于增添有益自然绿植的实操问题,但由于建筑的房梁一般比较大、比较厚实,所以实际上,天花板下沉的问题并不会出现。
此外,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当你拿到大项目的时候,你来到地下车库会看到那些大柱子。但想象一下种子发芽的过程:这些柱子从地底四层的车库中生长出来,经过幼儿园、餐厅、办公室……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灵活的架构在未来可以不断的重复使用。
立柱作为承重的核心,我觉得是很浪漫的。当然,如果你想在建筑上加点重量,立柱也是最理想的地方,这样承重就能直达地基。所以这么做也能提升效率。
Tom Ravenscroft: 所以即便它看起来是繁复的,但在结构上也是说得通的?
Thomas Heatherwick: 我们的建筑没有任何曲面,是绝对的方正结构。通常来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给建筑加个包装。我们的工作一般就是做百叶窗、做玻璃料。但或许可以不在包装上做花销——其实我们很讨厌建外墙,而现在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在做外墙——我们认为,也许脱颖而出的作品并不需要外墙,这也是我们选择造这种建筑的原因所在。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减少对所谓传统建筑外观的投入,可以摒弃太过直观、过于普通的设计方案。
我发现如今的建筑开始变得越来越平坦了。即使现代主义有其美妙的一面,它所促成的平坦化设计亦是一种严重的缺陷。现在的建筑外观不仅没有阴影、没有亮点,也没有新意。
观察建筑外观通常不会耗费太多时间,大约只需 20 秒,过后就没必要重新再看一遍了。但碰到质量上乘的作品时,你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停留,想要多欣赏一会。而人们的注意力会本能地被自然绿植所吸引。
Tom Ravenscroft: 你应该有看到有人批评这座建筑,他们觉得树只是摆设,应该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绿化建筑,你对此如何回应?
Thomas Heatherwick: 这一建筑项目规模为 350 万平方英尺,植被重量直接转移至地基,同时兼顾了灌溉与照明。如今,许多城区的市中心都不再有绿植景观。对于常见的大型建筑而言,在屋顶上种植景天属等植物并无实质的设计效应。考虑到天安·千树的规模,种植树木、主要蔓生植物与灌木最为适宜,能产生真正的设计效应。我们的设计初衷在于打造人性化体验,营造一个能让人们真正热爱的空间。
我觉得建筑行业总是被理论引导,而不是情感体验。这个项目目前每天吸引10万人与之互动,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这让我很兴奋。
在西方,我们一般没有那个自信建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建筑,但在中国,他们对此很开放。
Tom Ravenscroft: 所以这个项目要比一般的绿色屋顶更具互动性?
Thomas Heatherwick: 人们通常倾向认为绿化的目的仅仅停留于环境层面,只是为了吸收温室气体排放——这些的确是绿化的效益——然而,在此项目中,采用绿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能提供一种感性的牵引,能增强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特质。
成长过程中,我发现了无数毫无人情味的建筑,甚至其中有不少都是新建的,我对此感到非常震惊。在我的工作室,大家的主要工作动力便是为这些建筑赋予人性。我无法想象这些建筑是如何落成的,也不能理解为何我们能容忍这种设计的存在。这些建筑的设计者几乎完全忽视了情感回应的问题,也没有考虑过人们的使用感受。
我们的创作动力是塑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空间。天安·千树日均人流量高达 10 万,这说明我们都需要一些能触发情感回应的空间。而这种情感回应并不单一,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蕴含着多层次的回应、多方面的问题与多样化的刺激。在我看来,现代人在单调的建筑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这些建筑不仅不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多层次的多样化体验,也无法激发人性化的情感回应。
Tom Ravenscroft: 所以这就能让它变得更吸引人了吗?
Thomas Heatherwick: 这就是那些我们所爱的老建筑所具备的,它们具有很多层次。你不会只看它们30秒就决定我以后都没必要再看它了。

推荐阅读

Benjamin Hubert:品牌不会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除非有利可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