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小编微信号: tototo02 了解更多前沿设计资讯
因“圆”而喜。
还设计了很多月亮的建筑和景观等。
月亮建筑
上海天文馆由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合伙人Thomas J.Wong设计。其方案致力于营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可以与各种天文现象直接互动,并通过对比例、形态以及光线的细致处理,提升人们对于太阳和地球轨道运动这一基本关系的认知。作为上海科技馆分馆,全新的上海天文馆占地38000 ㎡,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天文学主题博物馆。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希望打造一个可以将天文馆的功能和建筑实体完全融合的存在,让建筑本身兼具教学意义,因此天文馆的建筑外形借鉴了部分宇宙运行的基本原理。设计团队摒弃了直线或直角,真实地反映宇宙的几何形态和天体运动的动态能量。Thomas J.Wong从物理学经典的“三体问题”中汲取灵感,在设计上着眼于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由引力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运动轨迹,并将这一理念在天文馆弯曲的外观、狭长的带状建筑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手绘设计图
▲立面结构示意图
▲项目视频
建筑外围大量采用弧线设计并引入螺旋形绿化带,以象征天体运行的曲线之美:中庭中心、入口天窗以及天象厅的行星状球体,随处可见这种美感。整座天文馆及其三大主体元素——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共同诠释着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 圆洞天窗剖面图
▲ 光线变化示意图
▲曲线外观
▲天文馆入口
圆洞天窗位于天文馆主入口处,阳光穿过圆洞时会在地面形成光斑,且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光斑也会随之移动到地面的入口广场和反射池,以记录时间的流逝。当光斑与地面圆形标志完美重合的时候,就宣告着夏至日正午时分的到来。整个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无时无刻不在捕捉光影,记录时间。
▲建筑倒映在水面上
▲圆洞天窗犹如日晷,时刻捕捉光影,记录时间
▲圆洞天窗细节
天象厅球体是球幕影院的所在地。其球体建筑有一半悬浮于地面之上,且借助于最小化可视支撑,游客能够轻松体验到失重或反重力状态的感觉。球体形态的设计参考了宇宙的原始形状,正如通过辨别太阳或月亮的位置可以获得方向感一样,天象厅球体也可以作为游客永久的方向参照物。球体的形状不仅来自设计元素本身的要求,也是对天体原始形态的一种抽象展现,其顶端嵌于天文馆较低裙楼的屋顶之上,整个球体宛如从地平线末端冉冉升起的新星。当游客环绕建筑行走时,球体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仿佛正从其他星球逐渐靠近这一新的星球;置身于球体下方时,游客还会体验到失重的感觉。
▲天象厅球体
倒转穹顶采用了一个巨大的倒置玻璃张拉结构,它位于天文馆中庭顶部。游客置身其中,可以静观天空,思考宇宙。作为参观之旅的高潮部分,倒转穹顶能够“屏蔽”城市的喧嚣和周围的一切,将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在包罗万象的天空上,享受与宇宙的真实邂逅,并为天文馆体验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此外,倒转穹顶的下方还设有720°螺旋坡道,从主建筑自然地延伸出去,象征着星系的旋臂,并将游客的目光逐渐吸引至建筑的顶端。
▲立倒转穹顶位于天文馆中庭顶部
▲螺旋形坡道象征星系悬臂
上海天文馆包含临时展区和长期区、高度约24 m的太阳望远镜、天文台、光学天文馆、教育和研究中心以及天空数字剧场等一系列建筑实体。同时,天文馆的设计还为人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帮助大家了解太空探索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并设有教育类展览,这些无不成为其特色所在。
▲天文馆内部展览空间
▲螺旋形坡道将人们引导至建筑顶端
▲玻璃张拉结构细节
工程名称:上海天文馆
坐落地点:上海
面积:38000 ㎡
设计单位: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案设计:Thomas J. Wong
设计团队:V. Guy Maxwell,陈昕昉,邝薇薇,Charles Wolf,Anthony Guaraldo,Jorge Arias,Margarita Calero,Michael Caton,Christina Ciardullo,Eugene Colberg,Regina Jiang,Jörg Kiesow,Aidan Kim,Stefan Knust,李欣亚,Francelle Lim,Xiaoyun Mao,David Monnar,Nikita Payusov,James Rhee,Yong Kyun Roh,阮玲丽,Na Sun,徐震,Stephanie Tung,黄泽修,于乐川,Fred Zhang
设计时间:2013—2016
竣工时间:2021
摄影:Arch-Exist 胡艺怀 © ennead
时空消解中的白色建构
青岛藏马山“月空礼堂”
BUZZ庄子玉工作室
月空礼堂旨在打造一个既尊重过去又能面向未来,既具有宗教体验又面向世俗感触的空间容器。礼堂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的半下沉空间以及出口庭院与周边场地景观相连,嵌入与广场相连的山体,关联亘古既有的存在,是隐;上部圣堂本身则应傲立于山水之间,宏天地之正气,传造物之福音,是显。
而这一显一隐中,一方面我们回溯历史中的建筑关联原型,并试图与与之关联的相关记忆产生呼应;一方面我们从中寻求一种无时效(timeless)的当代性甚至是未来感;建筑试图通过平面和剖面关系,将这种二元关系并置甚至融合。
原型与传统
作为建筑的外部形象,我们认为它必须是纯粹的,以使人得以回归小礼拜堂的原型和认知。故而设计过程中,数百个乡野传统教堂的空间及立面形象的抽取,共同勾勒出了一个符合认知意义通感的体量轮廓(切片)系列。
轮廓提取©️BUZZ庄子玉工作室
这样的轮廓也从第一重的视觉的体验上符合业主和使用者对这一空间的想象与期待;而连续的每部分切片又以相对纯粹且现代的方式得以呈现,故而使礼堂的外部会根据观察者的角度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这个被提取的原型,依然拥有具有尖顶和花窗的钟楼、层叠内嵌拱门、巴西利卡式的空间布局等礼堂所具有的经典组成要素,但多数的装饰要素均被抽象化 - 这并非源于对装饰的厌恶和反叛,而是期待以相对纯粹的体量展露出属于此一命题相关的原型与体验层面的关联,以及与其相关的核心议题:神性与仪式感。
东立面 ©️BUZZ庄子玉工作室
西立面 ©️BUZZ庄子玉工作室
不光在剖面与立面上,平面上建筑同样寻求对经典空间原型的回归:轴向的延伸,对称的布局,逐级抬升的标高,递进的切片节奏,隐喻的巴西利卡,无一不是对传统的致敬与回归。
总平面 ©️BUZZ庄子玉工作室
为了强调建筑的传统根源,顺延传统布局方式,礼堂主体的朝向直接设置在正东西。并作为精神性建筑置于整个场地建筑群体的中间部位,高差的变化沿着建筑的前侧边缘流过,将场地自然的划分成东侧的广场与西侧环绕建筑的坡地景观与人工湖。
地上空间 ©️BUZZ庄子玉工作室
景观部分移步异景,强调私密性;广场部分相对开敞,强调开放性和公众性。高差的变化使得教堂前场形成水景阶梯产生的抬升空间,作为视觉上的底座部分进一步强化礼堂主体的仪式感与神圣感,相应建筑的下半部分则作为圣堂主体空间的辅助空间,包括接待台、准备间。
地下空间 ©️BUZZ庄子玉工作室
地下层平面图 ©️BUZZ庄子玉工作室
礼堂的主体到访人群从南侧进入前场广场,从西侧拾级而上进入主体建筑中,也可从背侧的景观之中回望建筑,亦可从广场东北侧的VIP入口进入建筑辅助功能部分。
背侧景观试图打破建筑层面的硬质边界感与轴向关系,偏心的湖体轮廓,与置于其中的岛洲,亦和礼堂室内的轴线形成了偏心的对景画面。
总平面倾向于一种更加内向的氛围,利用一系列景观对视线的遮挡和背侧湖水的平静,打造一个教堂入口前的“舞台“去强调其核心的位置。
洞穴与永恒
在建造技术成熟之前,洞穴作为原始人类最初的庇护空间,帮助人们躲避了寒冷、风雨、暴晒以及危险动物的伤害,因而其环绕遮蔽的形态给人类的基因中埋入了一种强烈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被崇拜,进而使得其空间来源——洞穴,很早就被奉为神圣场所,成为了原始人类举行祭祀活动或群体仪式的场所,例如拉斯科洞穴(Grotte de Lascaux)或希拉山洞等等(Jabal al-Nour)。
拉斯科洞穴
希拉山洞
由此,礼堂的腔体空间尝试以环抱的形态给人们某种安宁和庇护的感受,正如洞穴曾经那样,为举办仪式的人们提供所需求的仪式感和神圣感,并进一步触发人们现实与精神层面之间的关联。
剖面图 ©️BUZZ庄子玉工作室
首层平面 ©️BUZZ庄子玉工作室
月空,拆解自“腔”,既是对建筑静谧神圣的美好意向的,也是对内部柔和曲线的隐喻。礼堂的室内空间是一个柔软的流动的腔体,与几何化的外部轮廓,形成了有趣的疏离。这形成了两个结果,一个是洞穴一般的空间形式,一个是光线丰富的环境氛围。
腔体意向 ©️BUZZ庄子玉工作室
腔体形态的提取同时也可以视为自然中一系列与永恒的时空相关的造物:除了人类赖以庇护几十万年的洞穴,海洋中的蓝洞,爆发的超新星,母体的子宫,这一系列的存在均深深植根于人类亿万年进化过程所塑造的基因深处,使我们进一步超越形式,在时空的深处,与天地对话,与万物依存。
设计提取一系列柔和的曲线随空间序列缩放,形成一个内敛的腔体,其基线关系依然延续传统的巴西利卡的形制,而同时具有极强的流动感。而这些曲面在三维层面则形成一个更具未来感甚至永恒感的状态。同时,这种柔美与其外部坚硬的状态形成强烈对比,以形成内外视觉的互动。
诚然如此,腔体的原型在大量先例中早已有之,但基本上皆是在体量轮廓与腔体空间之间,形成了一个图底关系上虚实分明的横剖面。比如卒姆托的克劳斯兄弟小教堂(Bruder Klaus Kapelle),先行勾勒出内部腔体空间的轮廓,再进行体量完形。
Bruder Klaus Kapelle剖面图
月空礼堂在纵剖面上的黑白分明的部分增加了灰度与横剖面关系上光影介入的可能,且以一种连续的切片方式将传统的腔体关系进一步异化。
剖面图 ©️BUZZ庄子玉工作室
光与切片
建筑在纵轴方向被以统一的间距切片,断面之间则是光的入口。光线透过白色切片之间的缝隙,在其间往复反射后均匀且柔和的洒入室内。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这些缝隙及其界面对光线产生了千变万化的影响,形成了直接和间接光斑叠加的不定形的柔和光晕,赋予了“洞穴”空间以光的神性与仪式感。
故此作为主要使用空间的礼堂内部我们希望它体现一种心灵回归和庇护,就如达芬奇的名画“岩间圣母”中所传递的意向,内部的空间是访者心灵的“庇护所”,或如婴儿在母体中的状态,或如克利姆特画中金色的环抱,在这个纯粹的普照光芒的空间中,人们方能感受造物对众生之爱与造物之美好。故而礼堂的内部是一个软性而更为环抱的轻柔的存在。
剖面图 ©️BUZZ庄子玉工作室
柔和的弧线形的内部空间遵循传统的长方形教堂的平面形式,用一种更加现代的解读方式,创造一系列弧顶架使得内部空间具有更佳流动的体验感。
©️BUZZ庄子玉工作室
切片的形式所形成的内外轮廓的交叠使建筑在夜间泛出柔和的光线与简洁的外轮廓刚柔相济,同时让即使路过的行人也能感受到圣堂所散发出的神圣光芒。但其形式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形成的:一系列的铝板(外)/GRG(内)切片纵向排列,每个切片为5公分厚,每个切片间的缝隙为40公分。所有这些切片组合形成整个墙壁,屋顶以及塔楼。这些切片形成体量的内部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切割形成一种更加自由形态的空间。
©️BUZZ庄子玉工作室
层叠的白色切片在柔化室内光线的同时,也包裹了建筑的主体框架和构造系统,使整个月空礼堂呈现出一种简明而抽象的氛围,它既是属于当代的审美倾向,又是对传统教堂形态的呼应,是传统与当代一种融合。
建筑表皮的分层结构有两个效果:首先,教堂呈现的外部呈现,会随观察者的角度而变化。从侧面观察时一个闭合的墙面,但是从垂直方向(例如内部的人从内看外部的天空),整个建筑的立面是开敞的,视线可以透过这些缝隙。其次,外部肃穆的造型和内部流畅的空间使得效果不停的产生变化, 从而形成一种变化的表皮。
结构与秩序
结构作为一个隐性元素贯彻着建筑空间布局的始终。从西方传统教堂的穹顶、飞扶壁,到中式殿堂的大型斗拱、飞檐;仪式空间的塑造,始终伴随着空间对于结构的表达。同样作为仪式性空间,在月空礼堂的设计中,我们认为形式到包括结构的内在逻辑都应是简洁纯粹且贯穿始终的,基于此,礼堂的结构设计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BUZZ庄子玉工作室
©️BUZZ庄子玉工作室
1. 除钟楼外的建筑主体空间采用了系列门式钢架的结构形式,这一方面是与白色建筑切片的对应,使切片从建构逻辑上真正成为婚礼堂的形式语言与空间构造的主体。同时也从结构层面对传统教堂原型进行了回应。
门式钢架 ©️BUZZ庄子玉工作室
2. 门式钢架由11组主框架,和每组主框架之间的10x6组副框架共同构成。主框架定义了婚礼堂的横向外轮廓,副框架则在龙骨的协助下定义了婚礼堂内部的“洞穴”空间轮廓。两重轮廓也形成了建筑外刚内柔的基本关系。
GRC ©️BUZZ庄子玉工作室
3. 系列门式钢架之间的联系同样由两种级别的结构杆件实现:主梁贯穿并拉结所有钢架,同时明确地勾勒出婚礼堂的纵向外轮廓。副梁与主梁不同,其在设计中被有意错动了。一方面是在没有增加杆件的情况下,减少了杆件之间的间距,使得整个建筑形成了一个类箱体的结构。结构的表达在纵向上被异化与消解,而横向门架在纵向上形成的空间递进感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副梁同时成为了外立面构造的龙骨,实现了表皮与结构的融合。
链接结构 ©️BUZZ庄子玉工作室
玻璃幕墙 ©️BUZZ庄子玉工作室
铝板 ©️BUZZ庄子玉工作室
场所、内容与连续剖面
作为在各个项目中贯彻始终的设计理念,我们始终认为,建筑是空间的运营、内容的载体。空间原型相对于内容的发生,具有与场地之间时间上的恒性关系,与过去产生关联,又与当下密不可分。对于空间的解读,使用者是主体,内容使空间变得丰富和多元化。设计试图跳出对空间符号化的功能定义,以抽象的元素理念,塑造一个使人放松下来的精神场景,而后以使用行为,赋予空间更为丰富的场所内容。
礼堂的60个各自独立又连续渐变的“切片”,可以被视为60个独立的剖面;与传统平面叙述功能的理念相左,BUZZ在实践中一直在探索剖面的特质性与其对应功能与运营可能性之间的关联。从铜陵山居,到雀巢感咖啡,到林盘行馆以及成都花间堂,连续渐变的剖面所产生的空间流动性以及空间内容的对应性和可置换性,都在这一系列的剖面设计和迭代图谱中有所尝试。
这一系列剖面的变化,也使得月空礼堂从外部的传统与坚硬,向内因渐变腔体,变得柔软而感性;转化为一个可以承载多种内容的空间,之于场地和场地使用者,在长期的运营和使用过程中,衍生出更多的使用方式与更丰富的场景意义。
月空礼堂-新月©韩锐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中国青岛;
建筑面积:770.91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9
建成时间:2021.9.24
业主单位: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建筑及室内设计团队:BUZZ庄子玉工作室;
项目主创:庄子玉,喻凡石,Fabian Wieser,李娜;
设计团队:星梦钊,宋佳琳,刘盈(实习),刘毅,陈东东,董威宏,陈玉冰,陈阵东,田迪,宋若祎,周楠(实习),孟令蔚(实习);
建筑施工图团队: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单位:青岛九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精装施工图: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精装施工单位:工程北京港华国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单位:澳派景观设计(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景观施工单位:广州市雅玥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荷捷建筑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Puri Lighting Design-北京光湖普瑞照明设计(胡芳、李亚辉);
幕墙顾问:弗思特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钢结构及幕墙施工单位:沈阳黎东幕墙装饰有限公司;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苏圣亮、融创阿朵小镇
纯净如画的月——Lunar
设计:Snøhetta + Kingsley Ng
Snøhetta是一个魔幻的挪威事务所
一直秉承其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他们的设计总是那么标新立异
充满戏剧性
这次的方案——月圆 Lunar
被评为同等二等奖
方案设计以月亮为元素
从效果图看
建筑干净纯粹
如同一轮圆月
倒映在水面之上
尤其是夜景效果
和月亮相呼应的圆形建筑
配上灯光效果
如诗如画
从压低的入口进入空间
优雅流畅的弧形线条
打造极致的空间韵律感
利用水池投射下的光影
变幻莫测
该事务所认为
地标建筑既标志了一个区域
也象征了一个时代
"月圆“这个方案是场地文脉的具象呈现
更是对所处时代技术水平的宣言
视频观看▽
项目模型▽
项目图纸▽
素材来源:Snøhetta官网;archdaily
© 郑焰
“云月是同,溪山各异。”能勾起怀乡之情的触媒,可以与地点无关;关于“月亮”的建筑诗,可以与符号无关。袈蓝建筑希望摒弃关于传统的具象表达,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简单的材料,创造简单、纯粹的空间,穿透表层的视觉矫饰,直击观者的灵魂。
▲视频© 花生工作室
2019年初,袈蓝建筑受业主山东鲁商集团的委托,介入村落整体规划设计及“故乡的月”等单体建筑设计。彼时,“故乡的云”已初具雏形。费翔《故乡的云》在建筑中反复播放,熟悉的曲调荡起人们情感的涟漪、催生关于“乡愁”互动,九女峰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崭露头角,为东西门村带来了新人群、新面貌、新产业、新可能。一个几年前还是贫困村的山区,摇身一变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鲁商集团借“一朵云”验证了“作为传播载体的建筑”所具备的巨大能量。
自然,仅靠散点式单体建筑无法承载一座村落的复兴。不到一年,“故乡的云”网络热度便有降温之势,鲁商需要一种全盘思考和整体逻辑,将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的山村串珠成链,规划其产业及空间结构,并注入新的“惊喜”,持续、系统地满足“喜新厌旧”的来访者。
袈蓝建筑由此参与,凭借乡村领域多年实践经验,立足济南城市群客源市场,串联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八楼小剧场”及“故乡的月”等建筑体及相应配套设施陆续亮相,在乡村越来越被向往的当下,建筑师回归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重建城市与乡土、人与乡愁关联,寻找被遗忘的价值与被忽视的可能性。
“故乡的月”起源于业主的“命题作文”。2019年中秋,拈花湾亮起直径10米的气球月亮,为古镇增加了魔幻色彩和传播亮点。受此启发,鲁商集团希望在九女峰片区亮起一轮圆月,以“人工奇观”开辟“故乡”IP的下一篇章。
而作为规划者、建筑师,主持建筑师邹迎晞先生希望为“月亮”赋予意义。一轮“永不落幕的月亮”由此而来,它被赋予仪式堂的功能,克服了形式主义的掣肘,用一个可观、可游、可用且具精神价值和运营价值的建筑,来为乡村盘活新的资源。
“云月是同,溪山各异。”能勾起怀乡之情的触媒,可以与地点无关;关于“月亮”的建筑诗,可以与符号无关。袈蓝建筑希望摒弃关于传统的具象表达,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简单的材料,创造简单、纯粹的空间,穿透表层的视觉矫饰,直击观者的灵魂。
▲云月是同,溪山各异© 郑焰
“月亮”的场址至关重要:需要延续“故乡的云”积累的客流,需要与九女峰的自然风光形成对话。基于这两重逻辑,主创建筑师邹迎晞流连山间、细细勘察,最终以“故乡的云”的观景露台作为选址的视点。他环视找寻,最终决定在神龙大峡谷谷口附近的山涧边,安放这轮“故乡的月”。
是以,“故乡的云”成为“故乡的月”的观赏点,亦是人们“逐月”的可能起点。站在山顶俯瞰,“故乡的月”与头顶的月形成人造与自然的对话,又与环境相融,不会割裂山谷的完整性。拾级而下、逐步临近,“月”在林木枝桠间时隐时现,在视野中渐渐放大,直至重构人对建筑、对“故乡”的认知。而若身处“月”中,回望“故乡的云”,又反向产生“追云”的需求,两座建筑彼此对视、互为犄角。
经停车场进入“月亮”,需要穿过一段“洗心路”。绕到巨石的后方,才能看到栈道的入口。大约5-10分钟,不长不短,傍山设路、沿溪而行。鸟鸣虫啼、水流潺潺、树叶沙沙、水雾喷涌声,或许还有心脏因激动而砰砰作响……绕一个山体、跨一条河,兜一圈抵达建筑,人们在自然听觉、嗅觉与知觉的陪伴下,寻觅一个“不知所以”的终点,始终难窥建筑的全貌。
这种“有点距离”、“有点曲折”的路径设置让人产生期待的心理,让人在被引导、被遮蔽的过程中突然闯入室内,被倒置的月亮所震撼。它就像是佛教中“顿悟”的过程,依托山林的底色,在情景的刺激中完成心绪的重整,抚慰来自城市的灵魂。此外,建筑师与业主沿栈道设置儿童乐园、木屋营地、篝火空间、雾森装置等不断增加的功能节点,丰富体验与运营的维度。
建筑屋顶水池中有一组观月之“桥”,桥与山相接处另设一条栈道,提供不入建筑而观月的可能性。若室内有正在进行的仪典,可封闭屋顶的门避免干扰;若室内无活动发生,受屋顶之月所触动的人们可穿梭抵达建筑的内部,再次感受下半轮“月”的震撼。
自入口灰空间开始,便正式进入了“月亮”的领地。这座面积千余平米的建筑实际体量由月亮、腔体、灰空间三大主要部分构成。受基地前方山涧的启发,设计师以建筑为媒介,力图再现“海上生明月”的浪漫。
“故乡的月”落位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海拔高度需要适中,建筑不能遮挡背后的山脉,亦不能被前方的小山所遮挡;“月”的直径与水面的相对大小需适中,确保建筑实体与水中的倒影能够共同形成一个“满月”;建筑的腔体需容纳半轮“月亮”(直径12m),亦能容纳仪式空间所需要的正常高度。
屋顶水池的深度需考虑到水的蒸发速度,0.5m的蓄水池与中部夹层渗透装置共同作用,降低了补水的频率;仪式堂需要无柱空间,“圆月”的完形需要控制梁架的厚度,密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满足承重需求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切物质基础上,袈蓝建筑对自然采取“有限度的干预”:将山谷的底部拓宽,架设建筑于其上,保留了原始的泄洪道以防天灾;依照计算所得的“月亮”直径和空间容量挖凿基地,并在室内的一角适度保留原始的山体及苔藓,使之作为人与自然角力的证据,参与建筑的美学营造。
山石、风月是“故乡的月”的起点、催化剂,建筑师受馈于自然,亦希望在确保解决方案合理性、实现目标和空间功能需求的同时,最大化地融入自然。
邹迎晞调取回国创业初期关于婚礼堂的实践经验,观察济南及泰安当地婚宴观念的革新,希望将“故乡的月”定位为仪式堂,用唯美的、强仪式感的空间来满足当地及全国对高端婚礼的诉求。而对于仪式堂建筑而言,情感是“功能”的一种。在安顿身体,解决仪式等待、仪式举办、休闲接待、化妆候场、盥洗等基本物质功能外,“故乡的月”更需要承载爱与温度,成为创造幸福的场所。
“月”与“爱”关联甚笃:咏叹爱情,中国古诗谓“风花雪月”;日本的夏目漱石将“我爱你”译作“今晚月色真美”,婉转深情。爱人于“我”,恰如眼眸深处那轮“唯一的月亮”,足以让万物失色。
袈蓝建筑将“爱”的唯一性诠释于空间,接近山体原色的美岩板、石材、清水混凝土包裹着建筑的内外墙面与地面,与山体融为一体。而在屋顶,高透超白玻璃的运用确保日光自在地穿过孔隙,照亮室内。
“月”的弧形的墙壁形成天然的回音腔,将爱人之间的承诺声音放大,任天地共鉴;一天之中、一念之间,日光的变化赋予“月”的光斑不同的形态,月有圆缺如爱有盈亏。除“月”之外,室内几乎不设任何装饰,甚至无需开灯。这轮超尺度的“月”足够有张力,它能超越教堂空间甚至宗教本身的边界,将人带入更广义地精神场域,规避一切外物的干扰,聚焦心底唯一的爱人。
“故乡的月”仪式堂将一轮满月对半分开,又借助水面和不锈钢水波纹板用“倒影”予之圆满。或许人生的本质正是缺憾,而我们寻觅的“另一半”是寻觅一种“圆满”:他/她是注定能完善“我”的人,是修补“我”人生缺憾的“另半边月亮”。建筑上为阳、下为阴,阴阳相合、有无相生,与“仪式堂”的功能可谓天作之合。
袈蓝建筑构筑一种难以诉诸语言的“诗哲建筑”,将佛家的“圆融无碍、圆满无尽”、道家的“空性”、儒家的家族传承集于一体,以一轮“故乡的月”承载遮风避雨的使用价值、仪式仪典的精神价值、观游体验的美学价值、展示乡村发展的标志性价值,撬动政府、资本、媒体、大众的聚合,予建筑以“圆满”。“故乡的月”属于柯布西耶所谓的“ineffable space”,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体验。
“自建筑落成开始,便与使用者、与自然开启了新的对话,我期待看它被时间修饰,随着树木的生长而进一步与环境相融。
其实,建筑只有两种“命运”:被炸掉、被保护。我期待创作一座“让人舍不得炸掉”的作品,那将是我职业生涯的至高成就。为此,我会为建筑赋予更多意义、创造更多情感的纽带,我期待“月亮”能够成为这种建筑——纵使终将消逝,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永生。”——邹迎晞,袈蓝建筑主持建筑师
项目图纸
邹迎晞
袈蓝建筑主持建筑师
“
自建筑落成开始,便与使用者、与自然开启了新的对话,我期待看它被时间修饰,随着树木的生长而进一步与环境相融。
其实,建筑只有两种“命运”:被炸掉、被保护。我期待创作一座“让人舍不得炸掉”的作品,那将是我职业生涯的至高成就。为此,我会为建筑赋予更多意义、创造更多情感的纽带,我期待“月亮”能够成为这种建筑——纵使终将消逝,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永生。
”
邹迎晞先后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建筑设计学院。作为建筑师进入建筑及规划设计领域已超过20年。
曾设计完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燕郊校区、北京751艺术区空中廊道等项目。主持设计的马蜂窝旅游网总部办公室一期/二期、金海湖溪园半岛度假酒店、花间堂稼圃集等项目均受到海外专业媒体的高度关注。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故乡的月
地点: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
客户:鲁商九女峰(泰安)乡村振兴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设计周期:2019年10月-2020年7月
施工周期:2020年7月-2021年6月
场地面积:1866 平米
建筑面积:1469平米
室内面积:856平米
容积率:0.78
绿化率:30%
项目功能:礼堂
项目组成员:
主创建筑师:邹迎晞
项目建筑师:刘远,金楠
室内设计师团队:夏福强,钱国兴,曹真真,刘婷婷,李倩茜
室内表现图团队:冯炎,郭萌佳,李辉
景观设计师团队:金楠,徐璐,刘爽,李贝贝,梁景琪
建筑表现图团队:朱枫,陈兰,梁晓婷,阮建军,石丽娜,唐堂,郑礼华,刘爽(手绘)
施工单位:山东泰山普惠建工有限公司
结构工程:王强,杨剑,燕东强
机械、电器、管道顾问:黄远征,梅延涛、冀鹏程
照明顾问:创星行光环境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其他顾问:冯亚松,廖世杰,陈璐,徐言,郑帅
总承包:山东泰山普惠建工有限公司
材料及厂家:
石材 / 东德矿业
美岩板
超白玻璃
生态木板
水波纹镜面不锈钢 / 高比不锈钢
摄影:郑焰
摄像:花生工作室
每一个设计都有一个出发点,有时来自客户的明确想法,而有时仅仅是一个简短的名字。一部名为“偷月情”的电影成为了本方案的灵感来源,业主希望能打造一个在咖啡店和画廊环绕之中的私人文化中心。自由宽松的空间中涌动着如电影般的暧昧欲望,渲染出欢愉而放松的氛围。建筑师需要为业主和其弟弟设计两座独立的建筑,而有限的预算资金让他从设计初期便决定了采取简洁有力的建筑造型。
基地位于韩国小城一山北侧约一小时车程之处,这里的空间秩序极度混乱,毫无规划可言。工业建筑、居住建筑和贫民区交错相邻,全然不顾对彼此的影响。建筑师将钻石形的场地一分为二,两个干净利落的方形体块比邻而建,占据场地的中心,一条狭窄的小路位于其间,连接着前街和后院,而侧面的不规则场地则留作了停车场。
这座受电影情节启发和较低预算限制的建筑静静耸立在路边。两栋单体建筑各有三层,而每一层空间都可通过独立的楼梯进入,被压缩到最小的公共区域解放了空间,更多的面积得以供租户所用。在正立面上,方形体量如同经历了一次球体的撞击,留下了两个大小不一的凹陷。凹陷的空间有如明月,从不同的角度看去或盈或亏,呼应着建筑设计的主题。右侧的凹陷空间内伸出了一个小小的阳台,似乎在诱惑着路人上前一窥。而在左侧的对应位置上,长长的条窗划破表面,内部空间若隐若现。而建筑的内部空间也随着这“凹陷”在不同的高度形成了凸起。三层建筑屋顶的小小凸起如同万神庙的球形拱顶,寻常的方形空间也因此大不相同。建筑的其他侧面上也有着大大小小的圆形开口,阳光透过开口映照在空间内部,建筑的层次也愈显丰富。同时,这些圆形开口也带来了通透感,让在高墙环绕下的顶层花园不至过于压抑。看似随意排布的小圆孔实则是两位住户各自的星座序列。这座似乎毫不起眼的方形建筑在月亮和星星的点缀之下浪漫异常。
设计灵感源自传统的中式灯笼和“嫦娥奔月”,这盏6层高的球形月亮灯上覆盖着各种色彩和图案的抽象火焰,象征着传说故事中嫦娥与后羿这对重聚的夫妇那一天热情洋溢的爱情在燃烧。
巨型彩灯内悬挂着可调节明暗的灯笼,视觉效果如浮动的光云。“ 大观园”每十五分钟开启一次,声音金融,光影相映,蔚为壮观。这盏灯被放置在一个反射池中,其大小足以容纳多达150人进入,并完全沉浸在声光体验中。
彩灯采用了传统的竹制脚手架技术——一种高速的、本能的方式建造脚手架。这种直观和不精确的工艺与精确的数字设计技术相结合,准确地安装和弯曲竹棒,形成一个网格,包裹着钢穹顶。
杭州大剧院
作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杭州大剧院在造型设计上显得相当现代、简洁而大气,用总设计师的话来说,全部建设完成后的大剧院会达到这样的效果——“犹如明珠出水,如镜的水面由建筑群相拥、环抱,入夜,一弯新月落在静静的水面,来自水中的熠熠波光更使其显得晶莹剔透。”
杭州大剧院整个建筑在总体上朝向西子湖, 以不卑不亢的姿态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尊重和爱戴; 新月型的主体建筑面对宝山, 谦虚地仰望着山上的宝塔, 而从宝塔往下看大剧院时, 犹如富有诗意般的一弯月亮, 同时也是一樽城市的雕塑。
月亮酒店
▲建筑师:MAD Architects 马岩松
耗资15亿的中国首家指环形水上建筑,
如今已成为湖州的地标性建筑,
月亮酒店高达101.2米,
在房间中即可将太湖的秀美收入眼底,
其室内设计由HBA操刀,
每个角落或是细节里都充满美感,
只为打动来宾的芳心,
月亮主题售楼中心
月亮书店
月亮景观
该作品融合了雕塑、灯光和音频元素,创造出一个沉浸式体验,是艺术家对于传统日本枯山水园林景观的重新诠释。在这个沙石园林里,有一棵石化树和一个立着的石灯笼,沐浴在一片明亮的粉色世界里,整个作品里仅有的光源就是一个直径9英尺的球体,看上去就像是月亮一样。
月亮门洞
▲北京中粮瑞府
设计师:LSDCASA葛亚曦
梁建国之家(北京)
设计师: 北京集美组
damushan tea house(Songyang)
建筑师:DnA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中国人发明了月亮门,
却被全世界都抄袭了!
严华寺(Datong)
木渎镇(Suzhou)
曲水园(Shanghai)
朴园(Suzhou)
豫园(Shanghai)
House(Novazzano,1992)
建筑师: Mario Botta
月亮灯
设计美图
八大板块
墙
顶
镜
灯
软装
细部
其他
视频
视频
- END -
精彩回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云想设计美学”(ID:Yunxiang_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