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乔与他的“理想校园”

钟乔与他的“理想校园”

     

活动


2022年4月9日,筑博设计(深圳)有限公司执行首席建筑师、联合公设总经理钟乔受邀在观筑主办的【理想校园·二十四】线上分享活动中发表演讲。作为校园建筑设计专家,钟乔慷慨分享自己的设计“偏方”。



©深圳市观筑建筑发展交流中心

作为筑博设计(深圳)有限公司执行首席建筑师,钟乔领导的联合公设团队,专注于文化、教育建筑及空间的研发与实践。
他们致力于在经济、政治主导的社会环境下平衡教育、文化的本质与权利利益的冲突,善于在“边缘”地带找到并通过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让教育空间与社会,城市,公众,学生间的互动价值得到真正体现,而避免陷入纯形式主义教育文化的窠臼。


钟乔

筑博设计(深圳)有限公司执行首席建筑师

联合公设总经理

正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钟乔在他的分享中指出,设计团队思考教育与空间的关系是一个纯理性的过程,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气候、地理、人文和教育体制等矛盾分析,发现、判断、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在地性设计。


我们通过一些案例可以感受到钟乔团队设计背后的严谨思考。




  #1 深圳华中师范大学  

  附属龙园学校  

项目的设计以“创造更亲近自然与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出发点,把传统意义的简单空间复杂化,比如为走廊空间赋予城市街道、广场和院落的空间意义,同时在楼层中空设置“亭台楼阁”,立体容纳学生水平活动。


这种对“简单空间”和“复杂空间”,“简单建筑”和“微城市建筑”的探讨,是团队为高密度教育空间提供的偏方。






©吴清山




教学楼俯瞰 ©苏圣亮


学生在中空平台上自由活动 ©苏圣亮

  #2 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项目位于惠州小径湾海滨的一座山林之中,充分利用天然地形条件,创造了一个与自然交融的校园。


为刺激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课间的非正式对话和群聚活动,校园内设置了非常多的易达性“空白”空间,这些没有具体功能定位的室内半室内空间,为一些未知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成为 “有用”的空间留白。

这种对于“有用空间”和“无用空间”两者之间的思考与探讨,是对道家哲学“无用之用”的印证,亦是钟乔团队教育建筑设计独辟蹊径的偏方。






项目鸟瞰 ©张超


适应山地坡面的校园广场 ©张超


走廊留白空间 ©张超

  #3 深圳市龙华区行知中学   





项目的亮点之处在于密集教室阵列中创作出的“∞”型非正式交往公共空间体系,以及一个个充满跳跃色彩的“空洞”平台,为孩子们创设了奇妙的探索空间。


考虑到周边社区公共空间的极度匮乏,团队别出心裁设置了不同开放性的教学功能区域,分时段面向社区开放。在这种校园与社区融合交流中,教育的空间意义得到扩大,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包容个性。

行知中学的设计,是团队通过立体教育综合体校园的垂直分区去探讨教育空间的密度,提倡社区范教育理念可能性的设计偏方。



北侧城市界面,跳跃的空洞为建筑带来活力 ©吴清山

社区共享分层策略 ©筑博设计


北侧“∞”型休闲退台 ©吴清山

  #4 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  

项目保留了规划横穿校园的市政道路并加以设计利用,变成学生职业教育学以致用的实践基地,校园内线性的规划则为不同专业学生间的非正式交流提供空间上的交汇,这是钟乔团队通过校园开放性实践为教育空间提供的偏方。



项目效果图 ©筑博设计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而文化又与社会生产与社会交往紧密相连。

正如其作品所追求的教育建筑理念,钟乔及其团队更注重探索教育建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地性设计也许是一个严谨理性的过程,但是其背后隐藏的对于校园学生个体与社会民众的关怀和服务,则是深深的感性情节。

撰文/编辑:张彩琦

责编:李晓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筑博设计”(ID:ZHUBO-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