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建筑和日本古建筑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唐代建筑和日本古建筑的区别在哪里?

近段时间古装影视剧挺火,有个话题冲上了热搜“中国唐代建筑和日本古建筑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意外发现,还真有不少人觉得日本才保留有真正的唐代建筑,甚至觉得日本建筑才是唐代建筑的完美继承。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不仅有保存完整的唐代建筑,中国唐代建筑还和日本古建筑有明显差异。



▲佛光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的唐代木构建筑







不知道大家平常追剧有没有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最近几年很多古装影视作品的建筑风格都会大量参考日本古建筑。这种现象导致很多观众对中日建筑风格产生混淆,其中以唐代为重灾区。相比之下,《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细致考究的古装剧就显得非常难得。








唐朝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其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周边国家。以“唐破风”这个建筑部件为例,它最早起源于镰仓时代(时代与宋朝对应),而后大量出现在日本古建筑当中。取名“唐破风”是因为其建筑灵感源于中国的博风板和卷棚顶,当时日本习惯把所有和中国有关的东西都叫“唐”,其实中国本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唐破风”。当影视作品中的长安城里满屏皆是唐破风时,确实会让观众产生错误的认识。


▲东大寺

另外中国唐代建筑和日本古建筑还有几个比较外显的区别是窗户和屋顶结构。我国唐代主要流行的是直棂窗,等到北宋的时候演变成了格子窗,传到日本之后就变成了“明障子”。





屋顶差异主要就是在屋面举折。在很多人印象中,日本古建筑的屋顶要比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大一圈,看起来更“鼓”。我们从中国的佛光寺东大殿和日本的唐招提寺金堂的对比中就可以直观地看见这种差异。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结构差异点——斗拱。



▲唐招提寺金堂正立面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正立面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日本建筑在唐朝建筑传入之前,本土建造技术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而唐代以斗拱为代表的木构架体系传入之后,日本建筑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2017)


但是,斗拱这项技术是由中国一群非常技术流的工匠从汉代开始持续探索出来的,而日本建筑并没有吃透这套体系的研发过程。他们只知道去搬用这套体系,因此在后期发展中,日本就用了斗拱中相对简单的“偷心造”——横着的斗拱没有了,而是变成了一根根长条,屋檐下的下昂也有所不同。





日本奈良县的法隆寺所用斗拱简单且用云拱,下昂的昂头是平面,而位于我国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采用的是尖削的批竹昂。







▲法隆寺                                                                                                                      ▲佛光寺


同时东亚地区在十世纪之后雨量加大,导致日本古建筑屋面举折陡,屋顶形体庞大,而唐代建筑则举折平缓,屋顶形体轻盈。





▲浅草寺




其实如果仔细考究,唐代建筑和日本古建筑的区别还有很多,比如干栏式支架、瓦、栏杆、鸱尾等等。可能是由于20世纪初“唐代建筑都在日本”这个说法的原因,导致很多影视剧都把日本古建筑当唐朝建筑来引用,而忽略了这一论点早在几十年前就被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给打破了。



1937年正值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人叫嚣“如果想看唐代木构,就要去日本。”而此时梁思成与林徽因正带着营造学社的团队,走遍全国十几个省就是为了寻找中国国土上的唐代建筑。偶然间他们在法国人伯希和出版的《敦煌石窟图录》中发现佛光寺的照片之后,随即前往五台山,终于在五台山对佛光寺完成断代,明确了佛光寺东大殿修建时间为唐大中年间。



▲《北平晨报》1937.07.09日刊第五版—发现佛光寺的报道

佛光寺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北魏孝文帝时期,在经历北周灭佛、贞观再兴、会昌灭佛、涅槃重建几番波折之后才终于延续千年等到我们的到来。这在七七事变发生的当时,面对日本人的叫嚣,不仅有助于民族精神的恢复,也为解放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东大殿佛像和内槽铺作

这座恢弘、雄伟的唐代巨构被梁思成先生赞为“国内古建筑第一瑰宝”,而且佛光寺一寺之中,寥寥几座殿塔,几乎全是国内建筑的孤例。当直面这座建筑的时候,大唐气息扑面而来,推开这扇穿越千年的木门,仿佛通向了那无数国人向往的历史时代。



▲梁思成手稿-《佛光寺大殿正面剖面图》




佛光寺东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同时东大殿屋顶的高度几乎占到了整个建筑的一半,整体来看宛如振翅欲飞的大鸟,气势磅礴。

东大殿整体保持了唐代初建原构,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充分展示了大唐的巍峨雄壮。同时还保留了众多创建时期遗留下来的泥塑、壁画和题记,整体结构完整,蕴涵丰富。这些对于了解和研究唐及唐以前的文化具有比较重要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经幢及正面部分




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建筑这一块有兴趣的话,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是最直观的方法。如果没有时间或者因为疫情无法出门,不妨在家亲手搭建一座佛光寺,感受一千多年前的工匠巧思和大唐气势。



▲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五台山全图局部









这款商汤科技旗下梁柱间研发的佛光寺榫卯积木采用1∶80的比例完整复刻了佛光寺东大殿,榫卯结构和斗拱都高度还原,无需钉胶100%依靠自身结构稳固。拼搭这款积木的过程,对于想要了解古代榫卯结构的爱好者来说是一堂非常生动的体验课。






梁柱间对原建筑中的斗拱结构进行了重新扫描建模,采用传统斗拱结构标准进行复刻,保证斗拱结构高度还原。同时结合注塑特性,优化零件设计,力求还原一斗一拱拼接之间的顺畅和紧实。





同时佛光寺榫卯巧妙地运用了分层结构,一榫一卯环环相扣。你可以轻松将屋面、梁架、斗拱、柱网和台基分开来观察,对于学建筑的同学来说,能同时在平面、立面、透视的角度中去观察古建的完整内构,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理解空间关系和构造系统。










整个佛光寺榫卯共有1499个零件,每个零件都在结构上做到了高度还原,当想要单独理解某个结构的时候,可以随意拆解考究。同时,整个积木通体留白设计,每个零件都没有彩涂,可以自由上色,留出了无限创作空间。当然,通体留白也非常符合中国人内敛的气质和审美,所以不论是作为文化交流还是学业赠礼都非常合适。











一榫一卯,一斗一拱,一梁一柱之间,搭建起了这座佛光寺。中国人在梁柱间生活了数千年,这座精致的佛光寺不仅演绎了中国人关于建筑的高超智慧,也是对梁柱间品牌理念最好的诠释。
‍‍‍‍‍‍‍‍‍‍‍‍‍‍‍‍‍‍‍‍‍‍‍‍‍‍‍‍‍‍‍‍‍‍‍‍‍‍‍‍‍‍‍‍‍‍‍‍




除了在现实中完整还原了唐代的设计美学之外,在网络当中也有一座数字化的佛光寺。商汤科技旗下的数字文创平台-数字猫,以AI重建与数字孪生技术,高精度还原了佛光寺的精巧结构,下载数字猫APP激活数字文创功能之后,就能够使用AR功能多角度观察数字模型。


高自由度操作下佛光寺积木可以随意旋转和拆解,现实中的功能结构在三维世界也得以重现。三维立体化的佛光寺拆解重组更加轻松便捷,省去携带的烦恼,可以随时随地欣赏这座唐代殿堂级建筑的风姿之美及工艺之妙。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既熟悉又陌生,如何让传统文化用更加当代的方式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中,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当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之后,更容易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样在面对越来越多样的文化冲击的时候,才能够坚守我们的文化阵地。

便利店专属优惠券

复制下面口令到淘宝app打开

28¥sBDF2vxxh53¥
领券购买立减100
赶紧入手这套珍藏级佛光寺榫卯积木吧



撰写:恒尘
文章排版:铝罐大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便利店”(ID:designm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