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血管里流淌着的都是“蔬菜汁”

中国人血管里流淌着的都是“蔬菜汁”

“流在我血液里的,是来自远古的农耕呼唤”

中国人到底多爱蔬菜?

 

在种菜上,我们去荒漠戈壁、去雪域高原、去热带雨林、去非洲去南极,把蔬菜的种子传遍了五湖四海。随手一搜新闻,都是中国人在全世界各地种菜的故事。

 

而这一天性,甚至被带到了太空。近两年,我国最受关注的航天大事件莫过于2020年底的嫦娥五号带着“月球土特产”返回地球和2021年5月的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

 

而与这两次直指星辰大海的宏大任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众多网友的灵魂发问:“火星上能种菜吗?”“月壤能种菜吗?”。

 

能把浩瀚宇宙与脚下田地联系在一起,是属于中国人的特有浪漫。“种菜人,种菜魂”是华夏五千年刻在基因里的纯真表达。

 

而在饮食上,中国人把蔬菜玩到了极致。不变的是大量的主食和少量肉食 , 万变的是多样的蔬菜。中国人购买食材,直接称为“买菜”,下馆子更是跳不过“点菜”的环节。

 

论荤素搭配,几乎所有蔬菜都可以和肉类炒在一起,而单论纯素菜,则每种蔬菜都有多种不同的吃法,单论白菜一种,就有醋溜、清炒、炝炒、糖醋、凉拌、乾隆白菜等十几种做法。

 

△中华名点乾隆白菜。图/视觉中国

再比如人人都爱的大萝卜,全国南北,萝卜品种花样百出。

 

△中国萝卜地图。制图/地道风物

中国人到底多爱吃蔬菜?中国人对蔬菜的爱,究竟从何而来?蔬菜之王到底是谁?

 

农耕文明,造就蔬菜国度

 

农耕是中国文明从诞生至今的基石,汉代《白虎通》如此描述农耕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ei si)”。

 

不同于西方以渔猎、养殖和游牧的文化血统,中国依靠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大约8000千年前,先民们在温暖湿润的黄河和长江两条母亲水源流域开始扎根生息。

 

△河南郑州,黄河流域旁的金色麦田。图/视觉中国

6500年前,在黄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遗存了先民种植的粟子和菜籽,中国千年蔬菜史正式拉开了序幕。

 

中国最早的王朝夏、商、周,便是依靠黄河流域建立起了农业文明,在商周时期,诞生了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农作制(井田制:耕地被划分成公田和私田,一块公田居中,周围围绕着 8 块私田,排列成“井”字形,因而有“井田”的称谓。所有农夫都要到公田劳作,公田出产的粮食归天子所有,这就相当于缴纳了赋税。在忙完公田的工作之后,才可以耕种自己的私田,获得养家糊口的粮食。)同时,以耒耜为代表的农作工具也在此时出现。

 

△井田制与耒耜

在井田制的条件下,受限于当时原始的农耕技术,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不足,人们自然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填饱肚子这件事情上,相对于营养均衡地“吃好”,如何不让肚皮抗议地“吃饱”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时的人们更关注粮食谷物的产出,对蔬菜反而没有那么关注。

 

△古画中的春耕。

谷物和蔬菜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古人将植物性食物统称“谷”, 谷的种类很多 , 故有“百谷”之称。在百谷之下 , 又分为谷、蔬、果三属。从此等分类可以看出, 蔬菜不是谷物, 也不是果子, 它就是可做菜吃的植物, 其中又大多以草本植物为主, 故《说文》曰 : “蔬 , 菜也”, “菜 , 草之可食者。”现代汉语中仍然是将可以做菜吃的草本植物称之为蔬菜。

 

△蔬菜不是谷物,也不是果子。图/视觉中国

而在早期农业出现之时,中国最早的农耕作物主要是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的谷物。对于蔬菜并没有那么重视,比如根据记载,中国最早的古代农事历书《夏小正》之中,仅仅记录了韭、芸(芸薹)、瓜(甜瓜)、 堇、 蘩(fán)、 蘵(zhī)、卵蒜这七种可以充当蔬菜的植物,仅此而已。

 

△卵蒜,长得像葱蒜结合体。图/视觉中国

其中,蘩、堇、蘵和卵蒜四种为野菜,野菜也是人们最早接触的蔬菜,也是生产力不足时人们肚子的救星。可以说中国人对蔬菜的爱,就是从野菜开始的。

 

野菜的餐桌之路

 

菜者,采也“菜”字本意即为“采草”。蔬菜原本都来自野生, 相比于复杂辛苦的种植蔬菜,从自然界直接采食野菜是更为有效的方法,因此采集野菜一直都是中国人食用蔬菜的主要来源之一。

 

△蒲公英也是曾经人们经常采摘的野菜。图/视觉中国

即使是农业生产力发展起来以后,为了应对田园蔬菜的淡季和随时可能到来的饥荒,寻找更多方便采摘的野菜成为了人们在日常劳作之外的重任仅在明代记载的野菜著作就多达7、8本之多,每本记载的野菜从几十到几百不等。

 

蕺菜 (鱼腥草)、甘菊、枸杞、黄连、菊花、蒲公英,这些我们熟知的路边野生植物,曾经是人们餐桌上的心头好,除此之外还有商陆、防风、白芷、防风、天门冬、川芎、牛膝、荇菜、苍术、苍耳、决明等等数百种现代人闻所未闻的野菜曾经被人们拿来果腹。

 

△鱼腥草。图/视觉中国

在众多的野菜中, 有些似乎是中国人共同的选择, 并一直延续了三四千年,直到了今天的餐桌上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荠菜、马齿苋、蕨菜、苦荬菜、竹笋、屈麻菜、藜等。

 

其中有许多种,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荠菜,曾一度被人们试图驯化成田园菜,但遗憾的是没有成功。那么,是什么阻止了那些在大自然生长的野菜被人种植、成为园蔬呢?

 

△荠菜,最受欢迎的野菜之一。图/视觉中国

一是野菜中可能含有毒素,比如生物碱、氰化物、木藜芦毒和酚类化合物,轻则头晕、恶心,严重时比如误食乌头碱可能会导致死亡。为了去除野菜中的毒素,人们通常会用浸泡、焯水、长时间炖煮等手法来烹调。如此一来,属于野菜原本的菜味儿全无,味道会变得令人退却。

 

另外野菜中大多含有苦味物质,比如萜类化合物(如葫芦素、柠檬苦素)、苦味肽(如大豆水解产物)、糖苷类物质(如茶多酚)等。所以有人称野菜味道比蔬菜更鲜甜可能只是尝新鲜时的错觉。

 

△剧毒野菜乌头,2010 年,新疆托里的 6 名工人把乌头误认为野芹菜加以食用,结果全都中毒身亡。图/视觉中国

最关键的是,我们对很多野菜的生长过程仍缺乏了解:关于野菜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种子,什么时候需要施肥,什么时候采收等等,几乎都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即使像荠菜、蕨菜这等受人喜爱的野菜,田园化的过程仍任重而道远。

 

上百种蔬菜,中国人最钟情于谁?

 

公元前 356 年,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了,它以开阡陌、废井田,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等为核心的发展策略,影响了接下来中国两千年历史的走向。重农抑商和奖励耕织的措施,也决定了“种菜”这种行为被注入中国人的生活基因中。

 

△由于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图/视觉中国

菜园子开始成为中国人的生活灵魂,营养成分主要为淀粉的薯芋类、含大量液汁富有维生素的瓜瓠、叶菜和菌类、含特殊芳香气味的韭、芥、蓼类...“蔬植三百六十”,每一种蔬菜,都在中国人的口中留下了独特的味道记忆,那么在上百种蔬菜中,究竟谁才是属于中国的餐桌之王?

 

曾经的百菜之主 葵

 

△曾经的百菜之王——葵。图/视觉中国

葵,曾霸占中国百菜之主上千年的时间,直到14世纪左右才退出王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提到的蔬菜有30余种,其中便有葵菜;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五菜”的概念 , 指葵、藿、薤、葱、韭五种蔬菜,葵高居首位。

 

以及在《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书》等著作中,葵都被列为蔬菜之首,元代的元代《农书》里更是直接写道:“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他还记录了葵的多种吃法,包括凉拌、做汤、煮菜粥,这都说明葵是当时中国人的当家菜。足以看出葵菜曾经的霸主地位。

 

除了在餐桌上“奋战”的葵和秋葵,锦葵科植物更多是出现在花园苗圃之中。图/《蔬菜史话》

那么葵到底是个啥?为什么在今天的餐桌上很难看见它的身影?

 

葵,指的不是向日葵,而是葵菜(正式中文名为冬葵),鲜食爽滑,吃起来口感有些黏糊糊(被植物学家史军称作像吃鼻涕)。虽然口感听上去不太好,但葵以它最大的优势征服了全中国人:太好种了。

 

曾有俗言道“种葵三十亩,胜作十顷谷田”,足以看出葵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如此,葵还四季可种,无论是国盛之时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种葵,肯定没错。

 

△葵菜汤,口感滑溜。

唐宋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白菜风暴”,原产于南方的白菜在自南向北转移过程中, 培育出了大白菜,大白菜凭借其更加爽口的口感和更适合贮藏的特性瞬间席卷了全国,顶替了葵的霸主地位,从元末开始 , 葵的地位一落千丈,葵菜似乎从中国人的餐桌上消失了。

 

此后的800年间直到今天,白菜作为蔬菜中的霸主,地位仍无人可以撼动。无论是酸菜汆白肉的锅里还是酸辣白菜的碗里,我们都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看到白菜的身影。

 

△现代蔬菜之王——白菜。图/视觉中国

 数千年来,中国的餐桌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于现代人而言,挖野菜是只存在于长辈口中的故事,冬储大白菜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往事。


但是毫无疑问,中国人对蔬菜的热爱从未改变过,中国人喜欢种菜,也被种出来的菜改变着。蔬菜,塑造了今天中国的模样。


 


植物学博士史军

继《水果史话》后又一力作

《蔬菜史话》现已推出

穿越千年,回顾属于中国人的蔬菜传奇

原价68元,新书限时特价44.2元!

-END-

文、编辑丨武治宇

封图来源丨视觉中国

部分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蔬菜史话》

史学视野中的蔬菜与中国人的生活,曾雄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的农耕结构及其历史变迁,孟德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蔬菜生产的历史演变,陆子豪,中国蔬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