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的乡村生活
同样是走乡村旅游和多产业发展的振兴路径,大仓村的改造实现了在地化营建,而不是标准化的仿古营建。
从村庄真正的特色文化、空间入手,建立回溯历史的空间体验。创造公共空间时,又是依托本土的资源,服务当地的居民,这种乡村文化的激活和公共生活的激活,既带来了经济的振兴,更带来了乡村文化的振兴和村民意识的提高。
02
乡村营建如何保存乡村记忆?
“乡土景观中不仅仅是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历史景观值得尊重,父辈、祖父辈的历史遗存也值得尊重,他们的生产生活遗存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乡村记忆与乡村文化的载体。”
当设计师深入乡村进行设计时,常常醉心于美丽的乡土景观和古老的建筑遗存,设计师天然有着文化人类学者的思维,珍惜破旧的古宅和有文化痕迹的断壁残垣,然而这却可能与现实生活的村民意愿相悖。
乡土设计应该回归以人为本而非以设计师为本,在多个利益主体共建的乡村,设计首先需要对乡村真正的主人和使用者负责,为他们营建体面、舒适、有温度的生活空间。
武隆仙女山归元小镇村公所:新旧材料交汇
所以当设计师尽力去保留乡村原真性的时候,可能天然地排斥现代化的瓷砖、玻璃,当代的结构和构造技术。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能不能在乡村营建时被使用,这最终回到一个问题——在现代的时空语境下,如何才能让乡村营建保留乡村记忆和地域认同?
在上世纪,因为工业的崛起,乡村原始风貌在迎接新材料、技术中受到了破坏。许多村民的自建房也陷在花园洋房、欧式别墅等风格里,完全成为美丽乡村的异端。
彩钢瓦被乡村大量使用
现代工艺与乡村原真性虽然显示出了矛盾重重,却又并行不悖,郭亮小学便是一个典型的留住乡村记忆的改造案例。
郭亮小学是河南郭亮村的一座危房,改造前它看上去与一般的老旧乡村建筑无异,这样破旧的房子却承载了村民们来此上学的集体记忆,有了这样的情感印痕,郭亮小学一开始就肩负着保留乡村记忆的使命。
改造前
改造后
为了留住乡村记忆,对主体建筑进行改造时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了基本的结构和红砖材料,为了使建筑更牢固,在原有危房之外搭建了另一套钢结构体系。最后应用了新的木结构技术和装配式家具,让建筑内部空间焕然一新。
尽管破旧的建筑已经不见,人们靠近崭新的建筑时,熟悉的空间结构和红砖立面还是能将人一秒唤回曾经在郭亮小学学习的时光,或许阔别家乡多年的人来到这里,依然能够分辨得出这是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乡村记忆,就这样被当代建造方法保留了下来。
在宋家沟乡村改造项目中,乡村记忆也伴随着改造后的建筑而保留。
新建设的村标
村庄毗邻高速和省道,在山脚下平平无奇,一个尺度适当的村庄标识能够营造起充分场地进入感。
改造中新的村标同时对宋家沟村历史文脉及本地宋长城文化进行糅合提炼,做了形式化处理,又利用村民收集的旧砖瓦材料,使村标的设计自然而然的从村庄内部渗出,与整个地域互相回应。
改造前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是村子里的集体记忆荟萃之处。
从1960年人民公社运动开始至今已近50年,这个院落见证了村庄的历史记忆和现在老人们的青春,村庄的公社废弃后为村民居住使用,设计介入后,村民主动将其还给了村委,作为见证着村庄历史变迁和及村内老一代人的记忆,它被改造成村史馆和村委会。
遵照村民的意愿,维持它原本的风貌,改造时保留了其木结构,保证其原来的尺度,通过现代建造技术对其进行了加固。
正房改建分解
修复后的公社街景
改造后的公社庭院
改造后的公社内部
除了郭亮小学和宋家沟人民公社的改造,在安徽祁门桃源村,建筑师用“曲板弯叠”和“曲瓦”来建构廊桥和水的地域性意向,建筑表皮和地面用曲瓦满铺的形式,形成类似水波的缝隙,用现代工艺将荒废了的村宅进行了诗意的建构。
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园店
郭亮小学和宋家沟人民公社的改造在材料、形式上都与传统的建筑空间息息相关,带来了乡村记忆的继承,而黄山桃园店的记忆保留却是通过新的形式语言表达了出来,是一种充满现代性的继承。
当设计面临整村区域地介入村庄的时候,传统的手法或者新式等语言的选择已经不再重要,曾经的村落可谓是一个用温情,传统,邻里,秩序,边界所搭建的巨大“建筑”。村民的第一参与,空间的故事和记忆性的回应在村庄建设中更为关键。
如今的宋家沟已经变成了人流络绎不绝的景区,商业与生活交融,新旧村民,儿童,青年,老人在桥头,广场,河畔,展开了新的生活。
03
结语
在大仓村里可以看到,在地化的乡村营建充满力量。乡村营建如果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那一定是用营建的手法让乡村的独特与魅力展现出来。发掘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可以给乡村打造地域的名片,打开对外的视窗,吸引人来。更可以激发公共生活,让村民成为乡村活力的创造者。
乡村记忆并非是一种“土”味的具体形式继承,在无数的营建案例里,现代工艺的植入带给村民的是更体面的生活,活态化的乡村需要乡村记忆的赓续,也需要现代工艺的合理植入。而真正让乡村营建继承过去的乡村记忆,需要寻找地域传统的建构方式,从材料、形式等方面发掘蕴藏着乡村记忆的语汇,融合在现代的工艺下。
既需要把握乡村特色,整合资源,带来产业文化的兴旺,用在地的乡村营建打响乡村名片,又需要把乡村营建的视野放诸于村民,把村子还给村民,让人的乡村记忆得以延续,让村民积极地生活在农村的热土。
乡村营建,本就能够给乡村带来向后回忆和向前发展的力量。
参考资料:
1.https://www.sohu.com/a/328862005_290858
2.https://arch.seu.edu.cn/2021/0517/c23101a371531/page.htm
3.https://www.sohu.com/a/491355604_121124215
4.https://www.gooood.cn/renovation-of-songjiagou-village-by-china-new-rural-planning-and-design.ht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