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居家型好神仙都住哪?

中国的居家型好神仙都住哪?

东西·闲情杂谈

       Leisure Talk       

中国的居家型好神仙都住哪?

闲话神龛演变史

马丁

北方的朋友对这个东西一定不会陌生:


谁小时候没有好奇过这是干啥的

01
什么是神龛?

龛( kān),小窟或小屋,

神龛,就是供奉神佛塑像和祖宗牌位的小阁。


这时候你可能就要发问了:
各路神仙菩萨都有庙住,干嘛还要请人来家里住呢?
排除想给神仙开小灶多多照拂自己的小心思
事实上,这反映了对民居神龛的祭拜活动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由尚祖制、生存焦虑共同浇灌出的原始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了他们逢年过节必备的功课之一。
国内够格上民居神龛的神可大致分为五类:
祖先神、自然神(太阳神伏羲、月神嫦娥等)、社会神(比如大家过年最爱转的财神)、领袖神英雄人物神


黑社会们都爱拜的关公

相信熟悉中国各大神话的朋友都有一种感觉:
中国幅员辽阔,隔了一座山大家拜的神可就不一样了。
出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的需要,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民间”便开始推崇起祭拜“天地君亲师”。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
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


百度百科证件照

天地——自然神,君——领袖神,亲——祖先神。
如此一来,中国乡村传统上最崇拜的这三大类神就都被囊括其中了,同时,全国统一的对“君”“亲”“师”的尊崇,也是儒家思想得以覆盖全国的原因之一。

02
神龛与建筑的关系
神龛是人与祖先及神灵进行交流的场所,
所表达的是对人生、世界的质朴理解和美好憧憬。
中国山西、河南等北方地区的神龛多以砖石雕刻为主,属于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后沟古村堂屋外墙上的天地龛
人们把神龛设在民居的正房中坐北朝南的墙的中央,将神龛与建筑融为一体,希望祖先可以保佑全家,福荫子孙。
人们对神祇居住的龛的想象,往往脱离不了对自身建筑文化的参照。
从后沟神龛的建筑结构看,建筑者设计初期就将其当做完整的建筑来看待,因此其形制非常完整,有庭、堂、台阶、殿柱、屋脊、门阁等,与后沟神庙的建筑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追求大气磅礴、精致完备。

山西后沟村观音堂
部分神龛在结构设计上有门券、三级台阶等,这与当地民居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创制过程也体现了神龛的平民化处理。
相比于北方神龛以砖石雕刻为主,融入当地民居建筑的做法,南方多数地区则沿用了《营造法式》中对神龛的小木作分类,通常由当地的大木师傅负责营造。

浙南多用来供奉道教神仙的银亭(也叫银屋)
总的来说,神龛的形制没有固定要求,
可以是坡屋顶,重檐或者单檐都OK;
也可以是平屋面,朴素简洁;
还可以简单用架子架起,不放罩板也没关系。
神龛体量大小和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全看买主的个人意愿和购买能力。
What’s more
神龛与室内空间的关系更值得我们思考。
从前,神龛是人们通向神灵世界的窗口,是一家人生活的重心。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电视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被摆在了与神龛一样重要的位置。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取代了电视的地位,电视又被请下了神龛。

@pixel
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沟壑无法填平,我们居住空间的生活重心因此总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未来,是否会有新的“神龛”出现?

That ’a question.

03
 铁打的神龛流水的仙儿:神龛的演进
民间宗教也称民间信仰,千百年来流行于社会下层民众,尤其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所思所欲,所喜所惧,所依所持 。
“无论怎样原始的民族……都很明显地具有两种领域:一种是神圣的领域或巫术与宗教的领域,一种是世俗的领域或科学的领域。”——马林诺夫斯基

正如许多鬼片/神秘学爱好者笃信的:
“这世界上有许多科学也解释不了的事情”
而宗教学奠基人马克思·缪勒认为:
人们在内心里对于“无限(未知)”具有本能的想要把握的冲动和渴望。
那么在把握的能力暂时缺席的时候人们会怎么做?
召唤上帝
古代的先民处于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把自然界的万物都视为神灵的产物,因而有自然崇拜的思想。
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民众认为通过讨好自然界的神灵,不仅可以得到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物的好处,还可以与自然和睦相处。
正是农耕社会对土地的强烈依赖性形态,产生了以自然神为中心的信仰方式。

正在兴风作浪的河神(不是被西门豹劫婚的那个)@涂漱维
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战争和劫掠便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出于对地方盗匪等暴力团体的恐惧,普通百姓在无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恐惧之下,开始信奉领袖和英雄人物等武力值max的人,并将其推向神坛。
祖先神的诞生原因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强大的祖先灵是家族重要的精神庇护,在约束人们行为、稳定家族秩序方面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祖灵的存在抚慰了后辈对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同时为迷茫或焦虑的他们提供了倾诉和倚靠的对象
自己祖先在的地方,才是自己真正的家。龛上之祖,即佑我之神。

维京人相信勇猛战死才能到瓦尔哈拉神殿与祖先共饮
人们一次次的祭拜,便相当于是风险危机下的一种集体仪式。
这种仪式,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便倒向了功利性的一面:拜这个更有用。

你姥姥家堂屋最宝贝的不再是天地君亲师,而是毛主席画像
比如改革开放之后,商人们纷纷拜起了关公,是由于在面对复杂莫测的市场规则时,他们一方面将关公作为财神,希望关公保佑自己发财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渴望在商品的交换中相互之间能够讲求“信义 ”。

资本主义可以把人变成鬼,也可以把武将变财神
04
 当代人的“迷信”观
马克思曾经曰过,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在我国,系统的宗教信仰日趋小众,这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再出于生存焦虑而去渴望宗教的庇护,曾经帮助人们把握未知的宗教已经随着哥白尼的光荣献身而多数退化为阻碍科学进步的假想敌。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们同时也会热衷于收听陶白白星座运理、找人看手相、塔罗牌占卜、算卦、转发锦鲤(尤其是考前)等操作。

毕竟,宗教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代人的“迷信”更多地是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积极暗示,无伤大雅。
能有闲情搞这些小把式,不也正是我们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嘛。



参考资料:

  1. 祖灵与神龛——以神龛为中心的考察,侯德忠,安芮

  2. 平峰村民居神龛历史的演变——兼论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的现代转型,陈国清 李琦

  3. 后沟古村建筑对其神龛艺术风格的影响,李杰亮

  4. 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化——以3个少数民族村庄神龛变迁为例,朱炳祥

  5. 苏南浙南传统建筑小木作匠艺研究,石红超

  6. 胡炜摄影作品赏析 《晋北的土地龛》

  7. 现代神龛——电视,张闳



本篇文章作者

马丁

東西小院工作室


◐ 拆书稿 | 闲情杂谈 ◑

转载及合作:ZRY5175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手记”(ID:DongXiXiaoYuan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