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规划研究范围北至鄞县大道,南至鄞州大道,西至下应南路,东至鄞州大道,规划研究范围面积为638.41公顷;城市设计范围北至湖下路,南至鄞州大道,西至金达南路,东至高压走廊,用地面积约191公顷。
水:河道和古桥以及其他历史遗迹被以一种新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并融入到新的城市空间和未来的城市生活中。
晶:作为片区“智慧结晶的”智创晶城,是片区智创产业的核心,以正南北的方形重构城市秩序,塑造片区门户。
汇 · 城:路轨汇聚,形成通达、高效交通条件,为片区交通出行奠基坚实基础。注入产业,引入商业,增加设施,增进连接,重塑界面,打造产城融合,空间咬合的未来下应。
整体定位
—
区域由生态绿廊环绕,科研创新片区位于两大TOD核心之间,并通过科创服务发展轴串联南北两侧的高端居住片区;东西向延续“产学研”发展轴,串联西侧的配套服务片区与东侧的未来产业片区。十字轴线的交点为:”科创服务+盖上活力“双核心。
针对片区内轨道交通线网,设计从提升轨交服务衔接范围,减少乘客换乘次数,增强最后一公里服务水平的三个维度,确定与场地实现强连接的三线三站。
结合场地及周边水系条件,对部分节点的道路竖向进行微调,开通水上巴士系统,衔接场地内外主要功能节点。在车辆段上盖15米增设内部接驳公交,串联两个地铁站、盖上居住组团、学校等配套设施。
轨道站点与功能业态契合,道路等级与开发规模吻合,出行方式与资源禀赋结合,助力实现交通运行和城市发展的齿轮化互动作用。
依托现状已有的水网及绿地生态格局,沿东西两侧生态绿廊对基地形成环抱之势,同时引入基地,强化东西生态格局的联系。此外远期规划将基地内的高压走廊迁出,沿线打造成滨水休闲、田园观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多活动于一体的带状公园。
概念设计总体框架
—
构建“一环两轴三核心”的活力空间。
一环:一个沿水系景观形成的景观环廊;
两轴:包括科创服务发展轴和产学研发展轴;
三核心:研发孵化中心、科创服务中心和商业办公中心。
建筑功能布局
—
5种主导功能:科创服务、商务办公、研发孵化、企业总部、产业社区;
8种特色功能:商业娱乐、医疗健康、文化艺术、会议交流、科技展示、技能培训、体育健身、生态休闲;
其他配套服务功能:轨交配套、学校和配套住宅等。
地下慢行呈环形流线,将地铁、商业、办公与板上住宅等业态紧密串联在一起。每条慢行走廊设置一个下沉广场,将自然光引入地下,形成高效舒适的地下空间环境。
# 双核TOD-姜村站 TOD
考虑到地下车辆段出入线及地铁线路因素的限制,把主要联系设置在地上,以姜村站为核心,连通板上、周边业态、公园等,形成有着独特体验花园式TOD。
# 智创晶城
位于基地西侧的科创板块是未来片区的产业引擎,中央的科创服务中心通过慢行主轴连接板上科创集群,形成这个片区的核心。
方案通过将整合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城市景观等多维度的发展需求,以水 · 晶 · 汇 · 城为设计理念,构建一个文化有特色、产业有发展、城市有魅力、生活有温度、生态有保障的智慧服务中心。
* 文中效果图仅为概念方案阶段效果图,仅供参考,最终以实际实施方案为准。
项目地点:中国宁波
联合体团队:AREP+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华展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体
AREP设计团队:姜兴兴 ,Luc NÉOUZE,于玉龙, 谢思斯, 冯立超, Benjamin VIALE,李黎, 焦峰 , Pierre GRENIER,武秋实, 李金舟, 张楠, 张敏, 周红月, 赵旷晰,臧梦雅,魏雅婷, 李莲, 苏新颖 , 姜若琳, 郜林
筑境设计设计团队:薄力之、徐勇、林清新、高启承、郭超、丁达海、张婧妍、赵雪、邱悦雯、黄启剑、胡玉婷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维城市”(ID:MScity_U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