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李老叹息的是,一些不负责任的机构,也为这类画家的炒作推波助澜。他说,有的部门为了挣钱给书画家发函,让书画家自报润格。书画家自己想定什么价位自己填写,填好后按要求拿出几百元,连同表格寄给某部门。过几天就可以收到一个证书,上写到:某某人的作品经过评定,市场价每平尺X万X千X百元,盖着某某部市场部的公章。至于其作品能否真正以X万X千X百元成交,它不管。再后来,这些证书还印成书本发行,书中有其名的人肯定得买,因为要拿此书给别人看;有些收藏者也买,因为不知道书的来历,还以为能从中找到依据。
针对以上现象,李涵教授表示,了解了书画市场的一些情况,真正的投资性收藏就要谨慎一些,要考虑值不值。买一幅字画,要看有没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切不可只认作者职务、地位。“要知道,这种职务和地位后人是不买账的。历史上帝王不下千人,当过宰相的不下万人,能让后人买账的又有多少?至于一些协会的会员、理事成千上万,大多数会被历史淘汰,载入艺术史的能有几人?人们脑子里能装下的人名有限,一般来讲,普通人能说出的画家名字不超过二十。指望作品都升值,不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