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党建 | 打造红色传承

智慧党建 | 打造红色传承

正文字数:1730字

图片总数:20张

引言:近年来,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党建信息化建设也跨入了新的阶段,即智慧党建。而党建展厅采用多元化的设计因素,从听觉、视觉、环境的营造以及趣味互动来传达信息,加深观展者印象。接下来,我们通过今天的推文一起了解一下党建展厅不同空间中多种展示技术的应用。

01

序厅

Design by:探越科技有限公司

浮雕:它的制作材料有多种,无论是哪种浮雕都能完美的表达出艺术家的审美思想,及艺术创新。浮雕会体现出庄重、沉稳、严肃、浑厚的效果及恢弘的气势。

馆名:“主题性雕塑”顾名思义就是某个特定地点、环境的主题突出说明,要求必须应该和四周的环境相呼应,并点明主题,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使游客明显地感到这一环境表现的主题。它可以具有纪念、教育、美化等意义。

智能迎宾讲解员:探越机器人,优化服务体验,随时服务,云管理平台的数据处理量大,自助整理分析数据,同时节省大量成本。

展馆3d漫游:时间仅需要1分钟安装免去1年的实体馆建设;空间 仅需1平米空间展示1万平米主题展馆;成本仅需几万元  虚拟展馆比拟百万实体展馆体验;定制随心所欲,增添个性化定制内容。

02

讲述红色故事

Design by:探越科技有限公司

光辉历程流动墙:相比于传统照片墙,这种党建流动照片墙可以实现多样化展示,内容可以随心更换,能够承载更加丰富的内容,比传统文化照片墙更有震撼力,让人对党建工作的知识更加印象深刻。

数字滑轨屏:通过机械滑轨控制装置,结合背景墙实现对屏幕内容的互动控制,滑动到不同位置时屏幕展示相关信息。

历史叙事墙:互动投影系统为融合当今世界最高科技的广告和娱乐互动系统;互动影音系统提供一种不同寻常并激动人心的学习效果。

3d投影沙桌:3D投影沙桌能根据沙丘的高低和大小模拟出沙盘区域的地形变化、火山河流等红点显示战争地点,用于党建展馆中能够还原经典战役的地形地貌,为党建文化宣传带来全新交互体验。

重返长征路:沉浸式投影从各个层面包围着观众,能够全面的覆盖观众的视角,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是普通投影所不能实现的。

03

互动体验

Design by:探越科技有限公司

屏触控互动:多个拼接屏幕自由组合大小,多点触控、智能查询、简便快捷,各年龄段的参观者都能轻松使用,开启智能触控新体检。

沉浸式体验馆:“CAVE”是Cave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的缩写,是一个由侧幕、地幕、顶幕组成的虚拟现实空间,它创建了一个高度沉浸的虚拟环境。

庄严入党宣誓:通过多媒体融合技术将党旗和入党宣誓词映射到墙面上,再结合体感互动设备,党参观者走到宣誓区位置时,党旗就会随风飘扬,入党宣誓词也会熠熠生辉,让参观者再次重温党的使命和职责。

城市成就展:双屏互动系统可以将触摸屏一段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推送到大屏中,还可以通过触摸屏控制大屏中的内容。

凿壁偷光”石墨墙互动:利用石墨墙面互动投影技术来演示故事,将可以触碰的实体工具结合到光影互动中,参观者触摸墙面,故事中的人物跟着一起运动,使观众沉浸在故事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故事传递的文化和精神。

墙面互动翻书:墙面互动翻书,结合体感互动设备和多媒体融合技术,参观者可以通过会动双手来进行控制书本翻页。

04

休闲大厅

Design by:探越科技有限公司

党徽全息成像:360度全息柜是一种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的半空中成像,观众不需要佩戴任何偏光眼镜,能从全息柜任何一面看到展示空间自由飘浮的3D影像和图形。

红色留声亭:红色留声亭集合了阅读、录制、分享、收听、留言等功能,可以记录自己的心得感受,也可以歌唱红色歌曲抒发情感,帮助人们进一步解读红色思想,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精神教育的最佳选择!

05

尾厅

Design by:探越科技有限公司

留影处:通过图像别技术和多媒体软件技术,游客可自助拍摄照片进行合成,背景为有纪念意义内容,图形处理器会自动将所拍照片投放到旁边的投影中,也可以扫码把照片存到手机中留作纪念。

签名留念墙:在展厅的最后,将传统墙面与特效签到结合起来,实现最时尚新颖的签到方式,参观者只需在墙面或触摸式一体机上以手代笔书写内容,即可瞬间完成签名和留言操作,书写内容飞入应用中。

素材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7Nvs06mYVfr_Il-lUJPWhA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编辑EDITOR王辰梅
审核REVIEWER张炳欣
          
电话PHONE13871056452
邮箱E-MAIL2028621@qq.com

Follow us|点击名片关注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