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以“雪山”为造型的博物馆里有着大自然的理性与浪漫

这座以“雪山”为造型的博物馆里有着大自然的理性与浪漫


海报设计 ©落屋


无形的手拨开,天边透出几缕曙光,随着天色渐亮,一座“雪山”在光线的弹奏中缓缓升起,它的棱角若隐若现,似雪鳞潜匿,只待一声龙吟……

晨雾之中一片寂静,它就那样在城市中拔地而起。


图片©存在建筑,提供方: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SWADI)和 Pelli Clarke & Partners(PC&P)共同打造设计与落地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一经11月23日的落地开放,就吸引了一大波提前预约的市民打卡参观。

这个耗时4年,酷似雪山外形的自然博物馆,是成都首个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也是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

图片©存在建筑提供方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从星辰大海到山川湖泊,从地质变迁到恐龙化石,声势浩大的自然博物馆中暗藏了什么人文逻辑与设计语言?为何人们仅仅漫步其中,就可以感受到壮美的自然史?自然博物的收藏如何最大程度地呼应自然生态系统?

……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地质环境厅,图片©Hours文艺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艺。在建筑之美缔造者的视角下,让我们深入走进成都自然博物馆,向这座巨大的“雪山”发起只属于城市探险者的挑战。

/特邀嘉宾/

刘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
在公共建筑设计领域成果丰硕。设计作品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设计奖项50余项,包括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ASIA DESIGN AWARD年度亚洲设计大奖等重要奖项。
先后获得中国建筑学会“第六届中国青年建筑师奖”,文化部“中国首届设计大展优秀奖”。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管理卓越人物评选“优秀青年英才奖”等荣誉,入选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百名中国建筑师”。

眼前,是形似山峰岩石的六块单体块状建筑,在蜿蜒参差的肌理起伏间,穿插了一块剔透而轻盈的玻璃窗。在静与动之间,轻与重之间,这只“雪龙”终于向我张开了眼睛。

图片©存在建筑提供方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由眼而入,每一个城市探险者需穿过巨型石块,在建筑的裂缝肌理中前行。直到跨入博物馆的中庭,几只翼龙无声“翱翔”在头顶,这首“凝固的音乐”终于迎来了序曲。

图片©淞

在乐章正式奏响之前,如果我们可以先尝试建立博物馆与地方文脉的关系,那么对于我们的深入勘探则大有裨益。

从博物馆与地方文脉的角度来看,博物馆建筑的形式和材料特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细节。

“(成都)自然博物馆施工难度很大。因为它是一个不规则的雪山造型,并且采用了钢结构,后者复杂多面、跨度大,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也更高,所以整体施工难度可媲美鸟巢。”(刘艺)

成都自然博物馆结构模型图片©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蜀山西南千万重”(唐,钱起),为了体现成都理工大学的学科背景,设计团队(中建西南院)用隆起的岩石山体来表达整个地质板块的运动,比如龙门山这种地质活跃运动下生成的特殊地貌,而外墙材料采用的天然花岗石,外部纹理质感与石材的天然沉积特征相一致。
成都自然博物馆竞赛效果图片©steelblue
“其实博物馆的夜景比白天还漂亮。为了更生动地再现雪山积雪的画面,通过在石架上做出洞口的灯光,我们叫透光石,光透过那些孔洞出来,整个石头就像是一个镂空的灯笼一样,星光点点,就像月光下的积雪发光的样子。”(刘艺)
©存在建筑,提供方: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建西南院设计团队对于雪山的抽象表达,再现了成都人心中的“雪山印象”,在人与在地景观之间做出了“诗意的过渡”。
从馆内仰视上方,“险峻”的天桥长廊遍布其间,步行其上,蜀道蜿蜒,人们在行走间,已然通过自身的感知和位移与“蜀地”这一伟大的原始符号建立了关系。
图片©存在建筑,提供方: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而博物馆室外园区的“理水引灌”,则让人们以“游赏蜀水”的方式,完成了这趟探险中与“蜀文化”的交融合一。
图片©淞
望山,步道,看水。每一位博物馆观众都在建筑编织的潜意识中,回归了蜀文化的母体。
在柏拉图看来,人类应该走出洞穴,认清世界真相,找到生命的光;可是对于现代人来说,重新走入洞穴,则意味着探索生命的起源,在黑暗中重新寻找凝聚了自然智慧和力量的自然“宝物”。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矿石资源厅,图片©Hours文艺
博物馆一楼的矿产资源厅,模拟了洞穴中的黑暗环境,展厅里展示的丰富矿石和矿物,用自身的璀璨讲述着独特的矿产故事,而观众则凭借展厅设置的聚焦光线和曲折路径去“勘察地质”,寻找“宝物”。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矿石资源厅,图片©Hours文艺
古代的人们认为宝石具有超自然能力,所以宗教仪式中也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宝石与逝者同葬,也是后者进入天堂的通行证。在古代各大洲各文明的雕塑造像中,宝石常被用来点缀或嵌入神像。由于宗教中人神共形共性的特质,宝石成为了信徒与神像交流祭祀的媒介。
中国古代的宝石镶嵌佛像坛城,图片©Sina
而传说中的十二月生辰石( “Birthstone”),则代表了十二个月出生的人们的诞生石:象征勇敢与激情的石榴石,平衡极端能量的紫水晶,打破常规与陈腐的海蓝宝石,代表富足与健康的祖母绿,帮助清楚阻碍的橄榄石……

   

   

   

   

   

   

   

   

   

   

成都自然博物馆矿石资源厅的矿石展品,图片©Hours文艺

现场还有矿石鉴别的互动装置,以助观众对于宝石的硬度、光泽度、透明度、纹理……有近距离的观察和甄别。

   

   

成都自然博物馆矿石资源厅的矿石展品,图片©Hours文艺

无论是“迷信能量”的宝石收藏者还是科学爱好者,都可以在这个洞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石头”。

矿石资源厅中特殊光线下的矿石图片,©Hours文艺

从矿产资源厅到地质环境厅,入口的太阳系环境装置让人仿佛置身宇宙,偶尔流星划过,原来深入洞穴后,我们“穿越”到了地球生命的起源。
成都自然博物馆地质环境厅入口,图片©Hours文艺
太阳系旁的展柜中,陈列了一尊“镇馆之宝”:隆昌铁陨石。
据《隆昌县志》记载,隆昌铁陨石明朝时期陨落在隆昌县城西北,清朝乾隆25年(公元1760年)被人掘出当作“神物”供奉,称为“紫岩”,目前,此石是目前四川已知范围内的最大“陨石”。
成都自然博物馆展出的隆昌铁陨石,图片©Hours文艺
“如今,我们看到了这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展品,这其实也是自然博物馆攻克的二‘难’(一‘难’为钢结构建筑)。
整个展陈设计和展品收集,是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的,因为这些包含矿石,动物标本,化石标本的展示要求种类很齐全,再现地质场景、生物场景、古生物场景、现代生物场景,集众力之捐,众藏之藏,这也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刘艺)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地质环境厅,图片©Hours文艺
“通高二十多米的公共大厅本身就是一个展厅——阳光展厅。” (刘艺)
成都自然博物馆公共大厅,图片©淞
整个公共大厅的墙面和顶部采用玻璃顶,使得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沐浴在阳光里。当阳光射进来,人们好似身处自然中,感受天色的阴晴变化。
图片©存在建筑,提供方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此外,设计团队(中建西南院)为了使博物馆的室内外呈现一体化的结构,在“山体”的上方将不同的行径通道设计成了致敬蜀道的“栈道”,大厅中悬挂的翼龙家族引领着每一个穿行于“山体栈道”间的观众。
从栈道内深入二楼的龙行川渝厅和恐龙揭秘厅,方又窥得馆内设计之玄妙。
成都自然博物馆恐龙揭秘厅,图片©中铁建工
“为了使恐龙展厅能够最大化的服务展示功能,展厅的空间设计占到了博物馆之最。”(刘艺)
由于恐龙的骨架巨大,设计团队将两层高的空间打通成十几米高的展厅,同时二楼还设置了观景台,所以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甚至是空中俯瞰恐龙。
展厅中已然屹立着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又一“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这具恐龙骨架复原全长24米,光脖子就有9米长,是迄今为止亚洲和中国完整恐龙化石中的最大一具恐龙。

   

   

成都自然博物馆恐龙揭秘厅,图片©Hours文艺

钢架支撑起的合川马门溪龙,骨架高低错落,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几亿年前地球霸主的风采。
行至此时,我们的脚步从地质板块的运动,矿石的变化,宇宙的大观,到了古生物恐龙的进化过程。

成都自然博物馆恐龙揭秘厅,图片©Hours文艺
“从地球的诞生,自然的进化,再到生物的进化,其实展厅的设置递进暗藏了人和自然发展的一种线索。”(刘艺)
成都自然博物馆恐龙揭秘厅,图片©Hours文艺
进则不退,人与自然历史休戚相关的进化之路即将抵达“未完的终点”。

从冥古宙、太古宙、到元古宙,地球已走过了一部38亿年的生命史诗。从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从单细胞生命到多细胞生命、从藻类到原生动物再到多细胞动物,每一个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都嵌刻在遥远的化石里。
成都自然博物馆生命探源厅,图片©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生命探源厅”展示了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第三件“镇馆之宝”——大竹重庆鱼化石。距今1.5亿年,全长34厘米,宽15厘米,头、胸、尾、鳍、鳞等均完美保存,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并且是最立体的一个大竹重庆鱼化石。
成都自然博物馆生命探源厅展示的大竹重庆鱼,图片©思百特
相邻的缤纷生命厅,展示了从高寒海拔到低海拔的多样性生物。其中这个馆内的珍稀动物标本,无论体型、姿态、表情、毛发复原都十分逼真。
动物与动物之间还富有故事性,在这一点上,自然博物馆的展陈打破了标本展示的单一性,构建了展品与展品的关系系统。
成都自然博物馆缤纷生命厅,图片©Hours文艺
扶栏直上,我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察野外生物,整个展厅的设计颇有“人与自然同行”之妙。
成都自然博物馆缤纷生命厅,图片©淞
最后,在这趟自然之旅的尾声,刘艺谈到了他最喜欢的地方:
“我最喜欢的是悬挂在建筑之外的玻璃走廊。在玻璃走廊上,可以180度完整看到室外沿岸的绿化,还有湿地公园的景观。
而通过走廊往返上去的时候,人可以从二楼走到三楼,我们未来希望这些展馆里可以布置一些悬吊生物的标本。当人行走在这种标本当中,同时又能看到室外的大自然,一切就衔接起来了。这样一个空间,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能够表达出人和自然这种亲密接触的这种关系。”
图片©存在建筑,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公布202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中文译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图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官网
对一个城市来说,博物馆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博物馆是容纳缪斯的神庙,而在今天,博物馆仍然是“神庙”——一个表达着城市精神,容纳近现代人类发展历史的“庙宇”。
*注释:从博物馆的历史文脉追溯,博物馆(Museum)本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它的词根源于到希腊文“Μουσεον”——“缪斯”。“Μουσεον”,正是指供奉缪斯女神的场所。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博物馆是凝思的场所,是哲学研究机构,也是缪斯的神庙……这都与当地人的信仰与崇拜密切相关;直至流传后世,“博物馆”一词延续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神性气质。
在与刘艺老师就“成都自然博物馆”展开谈话时,他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馆内的人工自然生态与馆外的天然自然湿地生态共同构成在地城市生态,当成都自然博物馆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填补在地博物馆生态,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正在被一种似曾相识的景观(建筑)进行再书写。
图片©存在建筑,提供方: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美好生活也许是,在工作、职责、日常琐碎等俗务外,我们可以在一座“神庙”里保持静默,就像那些远古化石上的脚印。
成都自然博物馆展出的贵州龙印记图片©Hours文艺
-我们对成都自然博物馆的揭秘
仍未完待续
-
   

文字| Hours文艺

图片及摄影| 存在建筑,淞,Hours文艺

排版Hours文艺

设计YESOOAK

品牌Agnes Yeh

运营| KID

主编/出品Lena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落屋LUOWU”(ID:chengduluow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