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是世界建筑大佬的竞技场,贝聿铭,马岩松,槙文彦,福斯特,李伯斯金等神仙打架

这座城市是世界建筑大佬的竞技场,贝聿铭,马岩松,槙文彦,福斯特,李伯斯金等神仙打架

+++根据2016年数据统计,有超半数(51.5%)的多伦多居民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者,这让多伦多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元文化的城市之一。©️news.focus.cn
多伦多,作为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多元化大都市。她同时也拥有着丰富且多彩的建筑群。漫步在多伦多的街头,你可以看见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建筑,也可以感受到个人风格浓厚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而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也证明着多伦多无疑是国际上建筑天才们作品的聚集地。而通过这些设计,人们即可以触碰到历史的浪漫,也可以感受到无尽的未来。
今天,我们精选了这些在多伦多及周边地区最著名,最具有特点的建筑,他们分别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建筑师所设计,下面就让我们为大家一一介绍吧。
+ 01. 梦露大厦 
(Absolute Towers)
“和自然有更亲密的接触”
建筑师: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
第一个想要给大家介绍的建筑物是梦露大厦。它坐落于大多伦多地区的密西沙加市,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建筑师是我国的马岩松。提到他和MAD建筑事务所的理念就不得不说“山水城市”这一构想,它是由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界80年代提出的。意在以中国的山水精神来创建一个城市,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可以和自然建立一种联系,而不只是让人们住在用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搭建的一摸一样的“铁盒子”里。
+++梦露大厦的正面图,每个层与层之间都会在水平方向进行最多8度的旋转。©️gavindesign.com
于是,他设计建筑整体的每一段都有不同角度的旋转,这样一来,梦露大厦不仅可以让居住其中的人们在没有死角的空间里自由安排空间,还可以感受到不同角度的风和阳光,看见更广阔的视野,和自然有更亲密的接触。
在当时,这样特别且创新的提案不出意外的击败了来自世界其他70个国家的91份提案,赢得设计权。这也是中国建筑师第一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
+++从梦露大厦上往下俯瞰,每一层楼都有着不同的视角。©️gavindesign.com
+02. 阿迦汗博物馆 
(Aga Khan Museum)
“对光的致敬”
建筑师:槙文彦(Fumihiko Maki)
阿迦汗博物馆于2014年开放,它是伊斯玛仪派精神领袖阿迦汗四世(Prince Shah Karim Al Husseini)的私人财产,同时也是北美地区第一个展示伊斯兰文化的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展品有1000多件,包含历史上伊斯兰各个时期的古兰经副本、金属器物、绘画书法等,珍宝无数,价值连城;极好的展现了伊斯兰的历史,文化与艺术。
+++阿迦汗博物馆建造在一处6.8公顷的场地内,这是从高空往下俯瞰博物馆的样子。©️archdaily.cn
+++所在场地的平面图。©️archdaily.cn
博物馆的设计师是来自日本的建筑师槙文彦(Fumihiko Maki),他是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曾在1993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
在伊斯兰文化里,人类灵感和信念的来源是“光”,因此这个博物馆的设计灵魂便是“光线”:博物馆整体坐北偏45度角,因此博物馆的所有侧立面都向阳。
‍‍
+++通体白色的博物馆立面,让人看了就会心生平静。©️archdaily.cn
而建筑物的立面是沙砾白色的巴西花岗岩,当阳光洒在上面时,它自身也好似在闪烁着淡淡光芒,当太阳光发生变化时,它会产生或长或短的影子与之交相呼应。阿迦汗四世希望博物馆的设计是带着对“光”的致敬,很明显,槙文彦完美的做到了。
+++博物馆内部,光线,洁白是它不变的主题。©️archdaily.cn
+03. 多伦多市政厅 
(Toronto City Hall)
“理性的天眼”
    
建筑师:维尔尤·勒维尔(Viljo Revell)
现多伦多市政厅是第四代市政厅,在1965年取代了旧市政厅成为多伦多市政府的总部。它的设计师是来自芬兰的维尔尤·勒维尔(Viljo Revell),这座新市政厅也是他在国际上最有名的作品。
+++多伦多第三代市政厅,于1984年被加拿大列入法定国家古迹。©️image.baidu.com
+++新市政厅的正面。©️precast.com.cn
市政厅由两栋不同高度的,呈弧状的大厦组成,西侧的大厦是20层,东侧的则是27层,两栋大厦包围着中间呈拱形的议事厅。正面看,两栋大厦如同两只手牢牢地守护着议事厅,但如果从高空俯瞰,整体就如同一只睁开的眼睛。
+++如果有喜欢《生化危机》且眼尖的朋友们可能发现了这就是电影里的浣熊市市政厅。©️precast.com.cn
市政厅的建筑风格属于现代主义建筑,这是一种简约且基本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它流行于20世纪,强调的是建筑的功能性与理性。所以比起前面介绍的建筑它或许少了一点个性,但却很符合市政厅的属性。
+04. 莱斯利丹药学院 
(Leslie Dan Faculty of Pharmacy, University of Toronto)

“发光的悬浮球形教室”
 
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多伦多大学作为世界最顶尖的学府之一,有着很多或美丽或个性的建筑,莱斯利丹药学院的建筑就是其中一个;它于2006年建成,设计者是英国的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他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代表,不仅在1999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还是历史上第二位两次获得史特灵奖的英国建筑师。
+++多伦多大学,常年稳居世界大学排名前30位。其资源丰富,设施齐备,学校的图书馆体系更是位列世界规模前三。©️多伦多大学官网
这座建筑最出名的就是其中两个悬挂式的被称为“吊舱”的球形教室;远远望去,它们仿佛悬浮在空中。在夜里,这两个球形教室还会被点亮,闪烁着不同色彩的光芒。而这种充满科技感的建筑自然也会是电影的取景地:在2010 年的电影《生化危机:来世》中,这座建筑被用作保护伞公司地下总部的背景。
+++建筑剖面图,展示其内部结构。©️多伦多大学官网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整栋建筑有一种“星际迷航”的未来科技感。©️Paul bica from Flickr
+++悬挂在空中的球型教室©️Scott Norsworthy from flickr
+++另一个球形教室的俯视图。©️NXL ARCHITECTS
+05. 艾伦兰伯特长廊 
(Allen Lambert Galleria)
“奇幻的钢筋森林”  
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艾伦兰伯特长廊的设计者是著名的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曾设计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主场馆,他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尤其是他的桥梁结构设计,闻名于世界;而艾伦兰伯特长廊是它桥梁结构设计里的又一杰作。
+++夜晚时分的艾伦兰伯特长廊。©️structurae.net
+++长廊的顶部。©️Thomas Guignard from flickr
16根独立的钢柱构成了长廊的主框架,钢柱顶端是呈抛物状的延伸支架,这些细长的支架错落有致的交织在一起,就如同层层叠叠的树枝,让人不住联想这是一座竖立在城市中的钢筋森林。这样充满个性的作品也频频出镜,被用做新闻报道或电影制作的背景。
+++建筑各个连接处的细节图。©️archikey.com
行走在长廊下,不仅可以看见19世纪中晚期遗存的古老建筑,还可以看到城市里许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漫步其中,就好像走在时光的长河里,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现代的科技感与旧时建筑的交叠。©️structurae.net
+06. Sharp Centre for Design, Ontario College of Art & Design (OCAD)  

“多伦多上空的乐高飞船”
建筑师:威廉·艾尔索普(Will Alsop)
安大略艺术设计大学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艺术设计学校,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机构设计建筑无意是一个挑战:是选择保持传统但可能会做出无聊的设计,还是冒着引起争议的风险,剑走偏锋重新构造新的形象。来自英国的建筑师威廉·艾尔索普(Will Alsop)选择了后者。
Alsop的作品总是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明亮的色彩和前卫的造型让人一眼就可以辨别出他的设计。在设计Sharp Centre时,他用12根色彩鲜艳的倾斜钢柱支撑起长84米,宽91米,高9米的长方形“桌面”。至于“桌面”的外墙,Alsop使用黑白铝皮呈现出“像素化”的样子;“桌面”有两层,里面为校内师生提供艺术工作室,教室,会议室和展览空间等。
因为顶部的像素风,和那12根色彩分明的柱子, Sharp Centre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版的乐高飞船;而这独特且先锋的设计也让Sharp Centre获奖无数,比如皇家建筑学会国际建筑奖,多伦多建筑及城市设计奖等。
+++ 倾斜钢柱与顶部“桌面”的衔接。©️wikiarquitectura.com
+07.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水晶展厅 
(Michael Lee-Chin Crystal)

标志性的“地表水晶”
建筑师:丹尼尔 · 利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
2002年,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开启修复与扩建计划,著名建筑师丹尼尔 · 利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赢得了这个项目。他于1946年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裔家庭里,1965年移民至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接连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后,在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各国工作,他非常擅长于设计博物馆,除了扩建的新建筑水晶展厅外,他还曾设计过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犹太人博物馆、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 丹尼尔受到馆内珍藏的宝石及矿物质启发,设计出了水晶展厅。©️architectureboard
+++ 建筑局部图。©️wikiarquitectura
丹尼尔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设计的水晶展厅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外观犹如完美结晶的水晶晶体;五座相互连接的菱形构成了展馆的主框架,而倾斜的棱角设计也使展馆的内部结构变得非常特别。
+++ 水晶展厅的“骨架 (COMPONENTS BACKBONE)”图示。©️wikiarquitectura
建筑整体都带着丹尼尔标志性的个人风格及锋利的棱角美学;而前卫的造型也令这个建筑成为当地最具艺术性的地标之一。

+++ 因为其外部如同水晶般的造型,导致建筑内部是非常特别但充满艺术感的结构。@wikiarquitectura
+08. 多伦多道明中心 
(Toronto-Dominion Centre)
“少即是多”  
 
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多伦多道明中心简称TD Centre,是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的一个地标性综合体,同时也是加拿大最大的综合体,它由6栋塔楼组成,其中几栋建筑在2003年被选入安大略文化遗产。这个综合体是由来自德国的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设计,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擅长使用钢筋结构和玻璃外壳来作为建筑的骨架与皮肤,创造出简洁却又美丽的建筑艺术品。
+++ 屹立在多伦多市中心的TD Centre。©️theglobeandmail
如果你是一个建筑迷,在看到TD Center的一刹那,就可以确定这是密斯·凡德罗的作品。这个建筑群有着浓烈的密斯风格,四方的玻璃被整齐划一的框在严丝合缝的钢筋网格中,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以简胜繁,少即是多。同时,这种极简的风格,也让人们更关注于建筑本身内在的空间。
+++ TD Centre的北塔,高182.88米,全楼有46层。©️Marcus Mitanis from urbantoronto
+++ 在TD Centre的TD Bank Tower上望远处看,有无边无尽的天空,望不见尽头的海,还有一直竖立在多伦多的CN Tower。©️Marcus Mitanis from urbantoronto

+++ TD Centre南塔的屋顶。©️Marcus Mitanis from urbantoronto
+++ TD Centre的南塔,高128.02米,全楼有32层。©️Marcus Mitanis from urbantoronto
TD Centre是密斯·凡德罗生前所设计的最后一个大型建筑,就如同密斯其他的作品,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自1991年落成至今,它始终是代表多伦多的名片之一。
+09. CIBC Buildings Commerce Court West 
“直冲云霄的银色”
建筑师:贝聿铭
最后想要介绍的建筑是同样也坐落于多伦多金融区的CIBC Buildings Commerce Court West,它是于1972年由著名的华裔建筑家贝聿铭先生所设计。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广东,是苏州望族的后裔,一生获奖无数,佳作无数。他在1979年时获得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等,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

贝聿铭先生的建筑风格离不开光线,几何构造还有钢筋玻璃这几个特点,他们也都一一对应在CIBC Buildings Commerce Court West大厦的设计里。
+++ 银白色的建筑,加上玻璃墙的反射,远远望去,大厦仿佛和天空融为一体。©Roberto Portolese
大厦通体高度为287米,总层数为57楼,在 1972 年到 1976 年间为加拿大最高的建筑。跟TD Center一样,这座摩天大楼同样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但不同于TD Center的通体棕黑色,CIBC Commerce Court West是一栋银白色的玻璃大厦。它与TD Center相映成辉,构建出多伦多这一现代大都市的摩登之貌。
+++ CIBC Buildings Commerce Court West大厦和TD Centre的合影。©Terri Meyer Boake
+++ CIBC Buildings Commerce Court West大厦的正面仰视图。©Roberto Portolese
另外,大厦的入口设计也很特别,它借助外部街道的空间,打造了一个相对宽阔的平台,使得其内部的空间得到了有效且恰当的衍生。
+++ CIBC Buildings Commerce Court West大厦的入口处。©️Thomas from archikey

想来多伦多旅游的建筑爱好者们千万要把这篇文章mark住呀~等疫情结束,一起去打卡吧!

免责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内容以及图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SC设计罐头”(ID:Design_Can_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