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桌子,快消失了!

这张桌子,快消失了!

 · DONG JIA

去年8月底
一张八仙桌被盗的消息冲上抖音热搜
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4000万
超过10万网友关注该消息



事情发生在海口美兰东村大黄庙
里面的一方海南黄花梨木八仙桌被盗

这方桌子重达百斤,有着上百年历史
价值约36万余元


大约八天后,警方破案了,抓到了两男子
所幸只有桌面、桌角被拆解

桌子整体并未受到损坏
所有网民真是大大地舒了一口气






为何一张桌子就能让数万网友紧张了呢?
那今天就从八仙桌聊起
看看对于中国人来说
八仙桌到底有什么魅力?

禁书里的桌子

在小学的时候,我耐不住强烈好奇心,偷偷翻开一本“禁书”,它就是《金瓶梅》

彼时,对于当时还是一个无知小胖子的我,书中对“食”的大篇幅精彩描写,吸引力远远大于“性”的描述

书中列举的食品达200多种、饮酒喝茶场面达500次,这才是真正的“食色性也”吧!



浙江余姚人胡也佛的仕女画《金瓶梅秘戏图》
据说,张大千自认画不出其仕女的那股媚韵

尽管《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在山东,南方的食物却常常出现


在运输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枇杷、春不老、荸荠、鲥鱼等南方鲜货却是西门庆家的常客,饭、粥更是他们的日常主食,这在山东这种以面食为主的地方是很反常的。


因此有观点认为,《金瓶梅》从饮食习俗到食物产地再到餐具炊具,无一不显现着徽州文化的特色

可能正因为如此,我一个安徽人,才会对书中的美食很是熟悉且欲罢不能。



马小娟的《金瓶梅》插画
图自/《马小娟画金瓶梅百图》

承载这些美食的东西,就仅仅是一张八仙桌

至此,我才意识到,外婆家中的那张不知其名的高方桌叫——八仙桌。



收藏于纳尔逊艾金斯博物馆的《金瓶梅》插图
图左侧可以看到八仙桌式样的桌子

在我的老家徽州,八仙桌的存在感超越了其他一切家具

 

那时候每逢春节,一大家十几口人都会聚在老房子里,20多盘美食都是一式两份的,被齐齐整整地摆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的长桌上。

八仙桌承载了这一年的努力和下一年的希望。阿姨妈妈们忙活了一整天,就为了呈现桌子上那十几道寓意吉祥的美食:年年有余(红烧鲤鱼)、通通泰泰(炒藕丝)

这是我对春节最美好的记忆。



图中圆桌大多是在八仙桌上架一块圆板
远处的老人正在八仙桌两侧烘着火桶

因此,于我而言,八仙桌,它绝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方桌

它承载的是我幼时最美好的回忆,以及对未来传统生活方式回归的希冀。



徽州民居内的八仙桌简单朴素

何为八仙桌?

八仙桌,应该是中国人最能叫上名字的家具之一了。
想必年纪稍长的朋友们,都听过《沙家浜》里由汪曾祺填写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电影《沙家浜》里的八仙桌

八仙桌在中国人家里的使用率高达85%以上,但是一直是隐身般的存在。

大概是因为只有逢年过节时,它才充分体现出其优点来:可以摆上满满一桌菜,坐上满满一桌人



电影《四个春天》和纪录片《风味人间》中
家庭围坐在八仙桌旁聚餐场面

 

在明代被正式命名为八仙桌之前,其实这种被中国天南海北广泛使用的高方桌,早在唐代就出现了

 

我们在敦煌85窟唐代壁画《屠房图》上可以发现,亭子前面放置着两张高型方桌,一人在桌前切肉,其形制和尺寸都比较接近现在的八仙桌。



样式几乎和八仙桌一样了


时至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和现代几乎一模一样的高方桌被大量使用,每个铺子都有众人围坐而食。

河北钜鹿出土的北宋木方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木方桌实物

《清明上河图》里随处可见这种高方桌

图自/故宫博物院


到了明代八仙桌也终于成为民间的常用用具,午荣的《鲁班经》成为较早记载八仙桌这一形制的重要典籍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自胡床的引入、胡服的流行,将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普及开来。

当然,随着魏晋南北朝室内空间尺度的增大,桌子等家具尺寸也随之加大,至唐朝达到高潮,这也为八仙大方桌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韩熙载夜宴图》里可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
图自/故宫博物院


而八仙桌一类的高方桌出现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分餐制在五胡乱华后逐渐解体,被合餐制所取代

最高可容纳8人的八仙桌便完美契合了中国人的“新”生活方式——合餐制。



《唐人宫乐图》里的分餐制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里的合餐制
图自/故宫博物院

在八仙桌千年发展史中,从来都不只是一张饭桌了。它会被人广泛喜爱的一项重要原因,便是它可以一物多用——祭祀+饮食

细细阅读下方文字,感受一下春节的八仙桌的仪式感有多强吧

除夕那天下午

当阿婆将绣花大红绸缎制成的桌帘

系在那张八仙桌腿上时,八仙桌顿时风采迷人

系桌帘的那边桌面上,居中置一香炉

香炉两旁分别置有果盘和一对蜡烛灯座

当八仙桌上放满一桌菜后

再在每个座位前放一只小酒盏和一双筷子

在每只小酒盏里斟满酒后,阿婆开始点红蜡烛

然后手拿三柱香来到客堂屋前面的天井里

双手将香举过头顶拜三下,口中念念有词

喊着爷爷、大阿婆等已故亲人的姓名回来吃饭

然后全家人按辈分挨个在团蒲上跪拜三次

再按辈分在八仙桌旁站好候祖先先用年夜饭

待那几柱香烧完后,祭祖就算结束

将那八仙桌上的物件连同那桌帘一一撤完

把饭菜重新热过,一家人就开始吃那年夜饭了」



1张八仙桌+2把椅子+1条供案+1幅中堂画
是最常见的徽州民居搭配方式

高二尺五寸,长三尺三寸,大二尺四寸,脚一寸五分大”,这是前文提到的《鲁班经》里关于八仙桌制作尺寸的一句话。

就是这么一张寥寥几句就能描述清楚的桌子,中国人却偏爱至极。

 

八仙桌对中国人有多重要?

虽然八仙桌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历经千年,但简单方正的样式却未有大的改变,大多也只有一些地域的差别。

河北、陕西等地的八仙桌用料粗壮、样式平直;北京地区的以红木为原料,显得厚重华贵;江浙地区的造型轻巧,文人气息浓重;广东地区则呈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交融的特点。


上图:甘肃哈达铺红军博物馆藏毛主席八仙桌
下图:故宫博物院藏黄花梨八仙桌


八仙桌总归是一个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桌子,却承担了许多禁忌和次序的严格规定。

 

比如,我们徽州对八仙桌的使用,多是体现在“敬客”之上。徽州地区有“吃看桌席”和“平头桌席”之分,“吃看桌席”则是最高规格的酒宴,摆上桌面的菜肴既能吃又能观赏,但已经失传

而“平头桌席(八仙桌另一侧顶头不安排座位,谓之“平头”)等级次之,至今仍在徽州地区被广泛使用,这种桌席就是用两张八仙桌拼接起来的。








各地的中堂摆放,庄重严肃
虽然尊左和尊右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位,但八仙桌在主次座位上的规定是十分严格且基本一致,遵循了“坐北朝南”、“尚左尊东”、“门面定位”的原则
年长者、主宾或者地位较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者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年长者与年幼者以及男东女西的座次格局是不能够随意改变的

中国南北方对于座次的要求稍有不同

如果说我们徽州更讲究的是八仙桌上的长幼有序,那客家人讲究就是八仙桌上的规矩
比如节庆和喜宴时,八仙桌应横摆以求挡住喜气使之停留家中;丧事时,条纹对大门,让晦气衰运直出,远离家门。
 
除了摆放方式极其讲究,对于客家人,还有各种八仙桌使用禁忌。比如八仙桌不能放置衣服小孩子不能坐桌不能用棍子敲桌不能用利器划鸡飞上桌要立马赶走等。

客家人的福建土楼

除了座次,菜肴摆放次序也有规定,比如带骨头的菜放在左边汤放在人的右手边烧烤的肉放远一些弯曲的牛脯要放在左边等等。
虽然现今已经没了如此繁琐的要求,但是上等菜肴依然要放在尊贵的人附近

天津少帅府内的方桌,中西结合的样式

八仙桌被中国人选中并持续使用千年的原因,除了实用之外,还有就是它稳定、有序的四方中正造型,很好地加强了民俗活动、聚餐中的庄重性和神圣性。 
从中国各地的不同使用方式中,可以看到的正是「中国饮食并非只是食物的消耗,更重要的是对礼仪的践行,以达到“以食致知”的目的 」。

八仙桌,正在消失!
 
虽然八仙桌依然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但一个现实情况就是:八仙桌,在消失。
对于很多人,它的消失是猛然间意识到的——我上一次见到八仙桌,还是07年农村老家拆迁的时候。这种消失不是偶然,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西式中作”的长桌逐渐流行,作为一种现代时尚,一定程度地冲击了八仙桌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南京美龄宫别墅内的西式长桌

除了西式潮流的流行,根本原因还应归结到中国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上。
如今的社会,大家族聚居的生活模式逐渐解体。80、90后的孩子们不少都在城市里定居生活,老家往往只有父母两人,八仙桌的使用频率大幅降低,一张大的方桌显得累赘且多余。

随着年轻一代涌入城市,老家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代新生活方式的对八仙桌冲击,不仅仅体现在“餐”桌这个功能上,也严重冲击了八仙桌的另一个作用——祭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每年一到清明夜晚,大街小巷每隔十数米就会有一处火纸堆,被烧纸映得灯火通明。
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京漂们的默契——我在他乡,未忘故人

这是北京清明的“盛景”

烧纸有风险,切勿盲目模仿

城市生活方式的“入侵”,让繁复的祭祀典礼无限简化,承载繁复祭祀仪式的八仙桌自然也就退出了大家的视野
你再也不需要一张方桌了,只消拿出一垛黄纸和纸钱,在马路边上找到一处合适的地面,画上一个圈就可以烧起来,便算是在他乡遥祭列祖列宗了。

桌子都不需要了,一块平地就好了

我们可以预见,八仙桌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多年之后,当我们再一次走进乡野,希望还能看到这一幕:中国文化的传承,仅在这一方餐桌上就能被演绎到了极致
当一直坐在八仙桌尊位的爷爷去世之后,父亲接替爷爷坐到了这位子上——你看到的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权力代际更替,随之而来的是承担和责任
当家里亲人离世,总会在八仙桌上摆一副碗筷——你看到的是中国人最淳朴的浪漫主义——视死如生,伴随着的是怀念和期盼

《饮食男女/别告诉她/风味人间》中

大小家庭的聚餐场面

正如这一方餐桌上发生的故事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被一家一户细水长流般地继承了下来


如此这般,八仙桌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或许有一天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再次走进我们的生活。

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万家灯火


来做个小投票,看完这篇文章,让你想起了
哪些已经在你的生活中消失的老物件?


「参考文献」

1.《<金瓶梅词话>与徽州饮食文化考》
2.《秩序的建构—对八仙桌的人文考察》
3.《中餐食制社会心理流变下的两张面孔》
4.《爷爷家的八仙桌》
5.《八仙桌—平常人家的“仙人制造”》
6.《七星灶和八仙桌及其他》
7.《皖南民俗对皖南传统民间家具的影响》
8.《浅谈鲁西北民俗传承下八仙桌的文化内涵》
感谢各位论文作者的付出和贡献


撰文:古一翻

审稿:初恋、瀚云

设计:老蒋

图片:除特殊备注之外,均来自于摄图网、视觉中国版权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家APP”(ID:ido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