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 DONG JIA
去年年底
新生代影帝菅田将晖和小松菜奈的婚礼
炸翻了全网
cp粉们表示嗑粉磕到家了
这对九零后夫妻,同是“古着”的收藏者
热爱与复古相关的一切事物
加上职业同是演员的属性
自然有许多聊不完的话题
因为审美风格接近
夫妻缘由相而生
图自/杂志《装苑》
不知何时
我们身边也有一群年轻的“复古”爱好者
他们不追求名牌潮流
与商品经济背道而驰
不参加社交派对
沉浸在“玩物”的世界里
他们有的身着“old school”的服饰
戴vintage的首饰
涂着复古色号的口红
收藏一箱黑胶唱片,听五十年代的音乐
买了一柜子的复古胶片机陈列在家
有的去“垃圾堆”翻找老瓷片
改造做成了项链
更有甚者,卖掉商品车
改造一台70-90年代二手的复古老爷车
从“追新”到“守旧”
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上世纪的黑胶唱片
图自/大力
在守“旧”的路上
一群九五后正在背道而驰玩出新花样
他们将自己的创意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或是在线下复古市集分享自己的故事
还有一些人
在家中置办了一个老器具店
通过各种不同人群的玩法
为我们打开了一个“ 收藏癖 ”的新世界
摄于复古市集现场
图自/大力
低成本收藏的95后
什么是“低成本式”收藏,相比于“倾家荡产式”的收藏,低成本的收藏门槛低,财力杀伤力更小,涉猎门类更广泛,大多数都是非职业玩家,收藏主要是因为爱好,态度更加轻松有趣。
说他们是藏家其实不太准确,对比大藏家而言,叫他们“玩儿主”,似乎更加适当。
他们的收藏是无声而有力的表达,主张的是内在的思考和审美的调性,有人好奇,这群玩儿主究竟能玩到什么时候,玩出什么花样?我想,可以从我身边的朋友说起。
图自/大力
“ 一个开在家里的中古相机店 ”
最近朋友在海淘平台上拍了一台哈苏相机,付款时惊愕地发现多按了一个零,高额的弃标违约金使他放弃了撤回的希望,只有欲哭无泪地等待相机回国。
他约了我们去他家试新机,我才全面地看到了他的相机收藏,那是一个“开在家里的中古相机店”。
朋友收藏的古董胶片相机
图自/大力
这位朋友今年27岁,是文物专业的研究生,目前正在创业做艺术品平台,收藏相机纯属个人爱好。
都说摄影穷三代,不同于老法师收藏徕卡、哈苏等大牌,他的收藏以福伦达(voigtländer)为主,价格相对来说大多不高,甚至有几十元捡的漏。
据他介绍,福伦达是一家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光学企业,生产过上千种不同型号、尺寸的相机。
为了完善收藏,他的淘货渠道从最初的线下地摊到国内二手交易平台,再发展到海淘平台。而从世界各地收回来的其它品牌相机,则被他挂到交易平台出售——以藏养藏。
古董胶片相机镜头集合
图自/大力
他从一无所知到如数家珍,经历了一个近乎偏执的过程,累积的经验值已经远远超出器物本身。
参观他家的时候,客厅里有一幅挂画装置非常吸睛,那是一幅用拆解了一台福伦达相机的零件拼成的立体装饰,严谨的秩序排列中又不失金工的美感,微观之下,足以窥见出一台机器精密的结构部署,以及文科男内心的理工魂。
古董胶片相机胶片集合
图自/大力
梁文道曾在《角落的夜晚》里说: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是很有想法和调性的。
在包罗万象的群体中,收藏只是小众的群体,看过的物、读过的书、最终都会凝练不同人的表达方式之上,透过这些东西的折射,最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人。
面对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回归初心,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挑战,而藏家则是学会了将心安放在一件老物件上,或是穿戴在身上,以此澄怀心性。
图自/大力
收藏的过程是充满博弈的
收藏是一条无形的“暗河”,看似平静如面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
盛世兴收藏,在收藏热的风潮下,做旧的方式也是诡异多变的,小白对老手,藏家对抗专家,真假博弈,惊心动魄。
正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江湖之事,深藏乐趣。
图自/大力
“ 在收藏里升级闯关打BOSS ”
“打眼”是古玩圈里的黑话,也就是看东西看走眼的意思。
而我也经历了整整七年的打眼和交学费,才稍有收获。现今,我几乎可以在一群老瓷器里快速甄别窑口以及“一眼假”的器具。
清代 粉彩四季花卉盖碗
图自/大力的收藏
因为喜欢喝茶,我收藏了许多老茶器,其中以清末的盖碗为主,那是一个盖碗横生的年代。(清代的盖碗器形一般都有通用的定式,盖钮为圆筒形,碗身大多都是直沿,口径一般在10cm以上,低于10cm为迷你盖碗,这类盖碗十分少见,碗托大约在同治年间才出现。)
入行早期,我入了一只小口径的盖碗,上面有清晰的同治年制款识,标准的四季花粉彩图案的清代盖碗,由于卖家不明其价值,最终杀价成功后,我以百元的价格购得。
回家之后,朋友却觉得东西不对,粉彩的颜色饱和度过高,过渡色太过生硬,显得不自然。由于自己刚入行,识别器物的经验不够,最终,那只盖碗被我当做是高仿的器具闲置一旁了。
清 同治年制 款识
图自/大力的收藏
去年,我在成都博物馆发现了同样的一只盖碗,相同的年份和釉色品种,一样生硬的过渡色,那一刻,我开始怀疑朋友的判断有误。
我仔细观察了馆藏的那只盖碗,发现粉彩纹饰的部分好像有凸起的立体感,带着这个新发现,我推翻了自己和朋友的结论,惊喜地发现这只“假盖碗”竟然是真品,其市场价格已然翻了十倍!
当我回望这七年的收藏经历,从凭借直觉收藏到专业判断,发现,收藏的过程,有着各种诱惑,其中心态甚至会崩盘,但这种博弈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
图自/大力
博弈的过程是为了正确的收藏做准备的。
在日本作家桑田忠亲在《茶道的历史》中就讲到:收藏古器具的“慧眼”和“明眼”,前者是收藏者的眼力,通过一个物件,可以快速的甄别它的来历、美术价值。而后者说的是悟性,通过改变物品的原始属性,来寻找新的置物方式。
这样的“慧眼”想必大多数人都是可以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掌握,而对于“明眼/悟性”的把握,却没有过多的途径和方法,但反差训练可以帮我们提高悟性。
比如,日本茶道里的wabisabi侘寂美学中,把拙的东西放在精致的空间,把精致的东西放在朴拙空间里,通过一些反差式的思维训练,我们才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观感和体验,这就是所谓的悟性。
图自/大力
由物至心
收藏的内在需求
有人问:你们九五后的收藏方式和以前的人有什么不同?
我想起了一位对我影响很深的日本设计师长冈贤明,他用设计的视角重新解读旧物的意义,提倡“不生产新品,只追求长效设计”,让那些还未面世就即将“过时”的二手家具,重新获得关注。
正如他说的:我希望能找到,“不新做”的“另一种设计”它不为流行而诞生,也无须成为众人的焦点,只要能慢慢地传播开来就好。
图自/大力
我认为老器具是另一种形式的“长效设计”。在老器物中,我们能找到那些深思熟虑过的痕迹。
正如宋代瓷片的釉色,窑工在反复试验的窑温氛围里,怎样去呈现出天空的颜色;再比如,明式家具里工整严明的简约法度,以及乾隆时期“奢华繁复”的高超工艺,我们都可以透过那些精巧的设计去发现创作者的巧思。
元明时期龙泉青瓷 大力的收藏
好的物品会流传下来,新的物品自然会由时间去审视,那些短暂“吸睛”的快销产品会被时代遗弃,留下来的才是真正历久弥新的宝藏,这些宝藏将会教我们如何去思考去创作。
在瞬息万变之中,寻找到判断事物的“底层逻辑”,以不变应万变,我认为这样由物至心的思考,是将永不过时的收藏之道。
朋友收藏古越窑残件 图自/大力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收藏家”
我们都羡慕过,王世襄先生能收藏顶级的明清家具,张伯驹先生顶级的古画墨迹,马未都先生能收藏大量的宋瓷,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除了能够通过博物馆欣赏这些顶级藏品之外,我们这群年轻人,又能收藏些什么呢?
我们可能都不是专业的“收藏家”,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都会经历打眼、博弈、归心的过程,这么说的话,生活即是“收藏”,只不过你“收藏”的可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培养一双“明眼”和“慧眼”,才能将生活过得有姿有色。
希望,你也能成为
你自己生活的收藏家
最后
作为一位九五后的小藏家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低成本的快乐”
宋元时期·湖田窑化花金缮花口盘
/ 50元&金缮费200元
宋元时期·湖田窑高足盘
/50元
50-60年代·美国玻璃盘
/120元
仿古·牛角扳指&少数民族银胸针
/ 20元&80元
你最喜欢的收藏是什么?
欢迎你的留言分享
《这张桌子,快消失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家APP”(ID:ido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