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全民健身」部分都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 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全民健身」部分都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 | 解读





文/ 马力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指出:「用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遗产,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建设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这段关于体育的表述共计45个字。从「十三五」至今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体育的表述中多有关于「全民健身」的内容。如:

2016年「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

2017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

2018年「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

2019年「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社会就充满活力,国家就繁荣兴旺」。

2020年「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2021年「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022年「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从历年报告表述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全民健身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即倡导—开展—完善—促进」。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这是全民健身向高质量发展的号召,是新时代的标志,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新台阶。



01

「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关键词「蔚然成风」是指全民健身要在全社会盛行并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而这种健康积极、向上、向善的全民健身风气要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以及「六边工程」体医融合体教融合体旅融合等措施,促进全民健身更注重科学健身、安全健身、有效健身、快乐健身、自觉健身,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方面发生转变,从而绘就新时代全民健身的活力画卷。


六边工程: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



02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健身战疫」新模式


疫情挑战下,全民健身开启了新境界,2020年1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印发《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要求各地体育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推出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倡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的科学生活方式。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各种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人们对运动健康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朝着家庭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新的虚拟运动手段、区域性的数字群众健身设施将会不断增加,全民体育运动与数字孪生体育场景融合发展,将推动全民健身进入元宇宙时代。



03

数字体育助力全民健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词「数字」共出现12次,诸如:数字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数字信息、数字乡村、数字产业、数字贸易等,这说明数字对未来的重要性。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发展要求,顺应大势,做出了数字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出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报告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数字体育」,但数字体育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体育是体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代表着体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是推动体育改革的战略选择,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尽快适应体育全领域全场景全流程的数字变革,搭乘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数字快车」。


借助体育产业数字政务、数字服务、数字转播、数字运营、数字消费等平台,看准云健身、智能教练、智慧场馆、虚拟运动等具有增长潜力的体育产业新方向,助力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向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数据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竞技体育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体育产业管理平台、体育保障平台等提质扩容。



04

数字体育赋予全民健身发展新动能


仰观天宇,时间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能。数字体育:


一是可以通过完成系统内外体育大数据的统一归集、集中存储、整合清洗与深度挖掘,赋能综合业务管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竞技体育服务、体育产业服务及数据全景展示;


二是可以将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体育部门行政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业务的在线审批、移动办公,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从「线下办」向「线上办」的转变;


三是可以统筹接入各地的场馆运营资源、赛事活动资源、教学培训资源、体育科普资源、体质监测数据等资源服务大众,助力全民健身;


四是以5G、物联网、穿戴设备及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通过科技辅助训练信息化手段,建立训练与科研、医务、管理保障有机结合的模式,制定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的倒计时备战计划,为备战及训练提供保障;


五是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下而上、垂直贯穿的产业申报体系,重点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


六是以大数据为基础,贯穿全民健身、场馆监测、训练成绩等多维度数据,构建数字体育综合指挥中心,为提高体育政务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七是场馆联网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里点入口端就可了解、查找和选择场馆,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出行运动方式。


八是数字体育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电子竞技和网络游戏,它可以借助摄像头、可佩戴式的头盔或传感器、动作捕捉系统来实现人际之间、人与网络之间、人与物体之间、人与场地空间的交互运动和娱乐,强调的也是流汗肢体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不再是一件吸引粉丝的噱头,而是越来越成为粉丝参与进来的体验工具。

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体育融合发展,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多元化的体育服务,能够创建多业态服务通道,在体育政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可以助推体育事业向高质量发展。



05

数字体育助力城市形象建设

2022年3月6日,《数字体育与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在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召开,其中一个「上海百年建筑场景下的数字体育与城市形象传播」的主题研讨值得关注。


数字体育与城市形象传播是指用户利用一款以居家运动为主,通过云渲染技术对城市建筑场景、人文地理、历史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应用场景渲染,并保证了场景的真实性的app。


参与线上的诸如城市马拉松、骑行、城市定向越野、酷跑等赛事活动,不仅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数字体育的乐趣,而且让参与者在线上参与的同时,更好地领略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为城市打造一张崭新的数字化体育名片。


这种24小时不间断、无边界、沉浸式、随时随地的运动参与,具有交互、场景、听觉、视觉、人文与时间六大元素,让用户在汲取文化营养和运动健身相互赋能之余,还能深度感受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具有竞赛性、可玩性、安全性、可操作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数字体育将引领体育供给,赋能体育竞技,驱动体育产业,传播体育文化,优化体育决策,重塑体育管理。


《中国体育报》曾刊登一篇文章,其中的一段话说的很好: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体育?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健身?答案就在举步可就的健身设施里,就在热闹非凡的全民健身活动竞赛里,在置身其中人们的笑容里。



END

↓ 体育学生 体育从业者都在关注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ECO氪体官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RASHGUN”(ID:trashgu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