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爱俪园(又称哈同花园)这个名字对上海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以园主人哈同夫妇的名字中抽出一个字而命名,而这对夫妇传奇的一生和他们的地位使得园林从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众人的焦点。无数人想通过这座园林去窥探这对脾气略微古怪的首富夫妻生活,大量的故事和杂谈也从民国初年流传至今。其中也有不少是这园林的亲居者的回忆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恩绩的《爱俪园梦影录》。他受到柯灵的邀请在当时的其做编辑的《万象》杂志投稿长期掌故作品《爱俪园——海上的迷宫》,后来因为投稿并没有赚头,李就决定封笔不再撰写。解放后,柯灵意外收到了李寄来的残余爱俪园稿件并保留至改革开放后成作“梦影录”一书,而李恩绩已在文革中去世。本文将主要根据李恩绩的回忆,窥探爱俪园的旧景事宜。
01 建园
爱俪园设计者是黄宗仰,法号用仁,后改名中央,别号楞伽小隐,更让世人熟悉的是其自署乌目山僧。1899年,黄宗仰和罗迦陵开始有了交集,他受到罗的邀请,由镇江金山寺赴上海主持佛经讲座。之后受到当时社会爱国思潮的影响,广泛参与到上海的各项爱国主义活动之中。1903年,由于“苏报案”的影响,他也被牵涉其中被上海道缉拿,起先他并没有随其他缉拿对象进行逃亡,而是留在上海想要营救章太炎、邹容二人,但是未果。之后,受到罗迦陵的资助开始前往日本避祸,其实在这四年间,黄和哈同夫妇一直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1903年末,黄宗仰回到上海,根据他自己在《爱俪园序》中所述,当时哈同夫妇购地准备建园,他受到邀请为他们根据平生之经历来营造花园。整个花园的建成时间历来是有争议的,不过根据黄宗仰和爱俪园总管姬觉弥所述,其建成时间应该为宣统元年己酉,即1909年。
黄宗仰
整个园区建造计划在哈同担任工部局董事成员后就在筹备了,选择的地点在涌泉浜罗家村,传说罗迦陵就出生在此。涌泉浜因靠近静安寺而得名,属于上海的一条自然河浜,向西北可流入吴淞江,向东则延伸至东芦浦再经过长浜可至泥城浜附近。爱俪园建成后的湖水也就来源于此,并且也有与之对应的景点名称。哈同当时从这块区域几十名业主手中购得地块,爱俪园的地块面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其存在的30年中,园内的设置也多有变化,因而不同时代记录的园林面积都有所不同,但其总体位置即为后来中苏友好大厦的范围。
黄宗仰自己写的爱俪园全景序
设计者黄宗仰并不是一个爱国僧侣那么简单,他在文化艺术方面修养也极高。早在1900年春,他就加入了寓沪书画家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海上书画公会并成为其中的骨干。因此,在设计爱俪园的时候,黄宗仰就取材于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那个大观园意象,希望将文字中的虚构之园搬到现实中呈现,也因而使得爱俪园中的很多建筑呈现出中国园林独有的特点。另外,由于主人身份的特殊,西式的建筑也被完美的融入其中。这种中西合并的园林建筑形制,外加园主人的特殊身份,使得爱俪园在开园之后就成了上海滩瞩目的焦点,但是无人介绍是不得其门而入的情况也使它更显得神秘。很多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猎奇心态,纵而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的小道文章便开始在市面上流传并影响颇深。而李恩绩先生的亲笔回忆,也让人们头一次详细的窥探到神秘爱俪园的一角。
姬觉弥30岁时照片
02 园林布局
整个园区分为内外两园,总计八十三景。下面将根据李恩绩先生的视角简单的看一下爱俪园的整体布局。
出自《民国上海私家园林爱俪园研究——平面复原及疑点探讨》一文,由作者手绘的全景图
首先从静安寺路斜对小沙渡路的大门口进去,当中挂着一块匾额,写着“爱俪园”三个大字。门房左边回事处,右边招待室,招待室用来招呼客人,客人一般在此等待坐一会然后被迎进去。进门后可以看到一块园草坪,四面是路,汽车多的时候,左进右出。
爱俪园大门
从草坪左边东北一个像秋海棠四瓣式的楼房,被称作之“海棠艇”。艇的左边是种竹养鹅的地方,一块匾上写着“看竹笼鹅”四个字。据李先生的回忆说这地方的原业主姓王,并且在这地方,也种点花草和竹子,畜鹅放鸭,所以“看竹”,“笼鹅”,都是王家的典故,哈同拿下此地后也算是存个纪念。
海棠艇
看竹笼鹅
草坪的西南角是“茝兰室”,连着的是“黄檗山房”,这块区域园里最先建筑的一部分房子。“茝兰室”根据其他人的回忆也是哈同夫妇最开始住的地方,“黄檗山房”则是黄宗仰上人在园里最先住的地方
茝兰室
黄檗山房
南面草地之中,有一个“接叶亭”,四面古木参天。靠路设一个竹篱门,谓之“垂花门”。隔路对面空旷之处,还有一个亭子被称为“听风亭”。
接叶亭
听风亭
顺着路(被称为明智路)向东南方向前进,左边是一块空阔的广场,中间又有个亭子,是一个八角式的亭子,因为养着一对孔雀,就叫做“孔雀亭”。再进去有一条河流阻着,整个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南,两边土山上则种上了杨柳,长条拂水,飞絮濛天。这地方也就被称为“柳湾”,湾上架着一座木桥,名为“絮舞桥”。
絮舞桥
从桥西南方前进的话,迎面会看到立着一个坊,上头有四个大字——“森立坌来”。根据李先生的回忆,“园景到这里,渐入佳境。树石纷拿,草木华滋。”如果再往西,河流向南方向,是一个扇面式的亭子,被称为“观渔亭”。亭子的西面有一个小花园,周围有小径,小径外堆着一圈土山,沿着石阶爬上去,上面是一个茅亭,称为“拨云亭”。如果沿着这座土山再到顶峰,还有另一个茅亭,被称作“扪碧亭”。这两个亭子的典故出自于汉和帝的邓后,邓后相传做梦,“祥云覆户,吉梦扪天”。因此,可以看到当时题名的人,是将哈同和罗迦陵比作是汉和帝和邓后了。
森立坌来
观渔亭
拨云亭
扪碧亭
从“扪碧亭”下来后,是一条长廊连接着,被称为“蜨(蝶)隐廊”。顺着长廊曲折前进,又是一个八角式的亭子,名为“岁寒亭”。穿过亭子,依旧顺着“蜨(蝶)隐廊”向西南方向走,就是“绿天澄抱”。沿着走廊走到底,就是“冬桂轩”,因轩的左边临水处有一株冬天才会开花的锯齿叶桂树才得名于此。在轩的前方就是“诗瓢”和一个喷水池,喷水池名为“昆仑源”。
蜨(蝶)隐廊
岁寒亭
绿天澄抱
冬桂轩
诗瓢
昆仑源
从“冬桂轩”出来后,会有另一个走廊连着,旁边则是小溪接壤,这个廊的名称为“串月廊”。根据李恩绩的解释是按照苏州的风俗,在八月十八夜里去看“串月”,因而得名。走完全部长廊,就会有一条路出现,跨过此路后就有一座从北到南的“引月桥”,园中的水源就是在此处发源。过了桥后向南走,就会看到“九狮庼”。李恩绩的说法是此处命名的典故出自《论语》中“君子有九思”,还有张公艺的九世同居这两处。整个屋顶上面塑有九个狮子,有仰卧的也有坐卧,“九狮庼”前面还有一个花墙,用于屏蔽河流。此处循着走廊,过东向南,靠河的是“延秋小榭”。整个房子正对东北,是避暑极好的地方。而“九狮庼”和“延秋小榭”的河对岸就是“串月廊”。
九狮庼
延秋小榭
从“延秋小榭”的内走廊穿过后,曲折向着东南方向,左边是一座木桥,桥上筑有桥亭,名为“飞流界”。桥亭的前方右侧有一个龙头喷水,好似一条瀑布。沿着桥向东走是“挹翠亭”,三面环水,一望澄碧。此处也是成为诸多来观园之人的必打卡景点,留下的照片也颇多。顺着“挹翠亭”往东走会看到有堆着假山的地方,里面还有一洞,被称为“水芝洞”。从“水芝洞”穿出后,再从假山的石阶爬上去后,会有两个亭子,一个名为“方壶”,另一个取名为“小瀛洲”。到达这两处亭子,也正好位于整个爱俪园“爱夏湖”的正中间了,整个湖景也可一览无遗。再回到“挹翠亭”向东北沿假山石走去,有一块石梁称之为“堆碧”,前面还有一座石塔,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个叫“北洞天”的假山石洞,出了洞,就是正对着“岁寒亭”了。
飞流界
飞流界在左,挹翠亭在右
挹翠亭,右侧假山石为水芝洞区域
挹翠亭,右边为水芝洞
从左往右飞流界、挹翠亭、水芝洞、方壶在最右侧
回到刚刚说到的“爱夏湖”,在它的北岸靠土山处停泊一艘石船,此处也是另一个观园必打卡点之一,船头向着西面,石船名为“载我”,船的西南临爱夏湖,东北面是靠着土山。船的西面土山上竖着一座石峰,其形状拔起尖削,又被称之为“太华仙掌”。石船的正后方的土山则还有一块巨石,其特殊的脉理横断,被称为“云林画本”。
石船“载我”,东北面后方为土山
从土山向南走,会看到一座曲折的木桥,名为“迎仙桥”。桥中间和土山相连,向西走就是“方壶”和“小瀛洲”了,向南的地方则为爱夏湖东南岸“饮蕙崖”,崖上西边竖立着“铃语阁”。“铃语阁”是整个爱俪园的制高点,有三层楼,在最高层可以俯视整个园林的风景。阁上还供了个狐仙,听说后来居然也有人遇到了些灵异之事。
迎仙桥,前方能看到观渔亭
铃语阁
从“铃语阁”再往西是“涵虚楼”,楼下有一个亭子,上面写着“六鳌远驾”。此处和“挹翠亭”相似,也是三面环水。从这边可以看到湖对岸的“方壶”、“小瀛洲”等景点。“涵虚楼”由于也是在土山之上,从湖正中间看好似“山在虚无缥缈间”因而得名。从“涵虚楼”更西面是“平波廊”,曲折向西北最终和“飞流界”相接。“平波廊”正中间有一个亭子,上头署名“大好河山”,后面则是一个月洞门,门外写着“别一洞天”。而整个爱夏湖的四周所有景点,也被总称为“大好河山”。
涵虚楼,右边为平波廊
从“大好河山”的月洞门出来,门外有个石峰,因为形状像个老寿星,而上头又有一个古松,所以被称为“苍鬓上寿”。绕过老寿星,就走上一条小马路,马路的右侧就是“涵虚楼”、“铃语阁”土山的后方了,在这块土山下还开了个洞,名为“藏机洞”,从此洞可以直接再回到“大好河山”区域。沿着小马路继续向前,则还是土山,土山前的河流处还有假山石,于是被命名为“山外山”。“山外山”东面土山上沿河种了不少桃花,此处名为“逃秦处”,看似和桃花源记颇有关系。从此处可以隔河遥看对岸的“观渔亭”。
山外山,后方依旧可看到铃语阁和涵虚楼
逃秦处
继续沿着马路向前,在路的转折处,左面就又回到了“舞絮桥”。右边继续向着马路则往东南去了,马路右边有一些花木,此处最开始原来为阿三菜园,继续向东南就是当时的上海名医张聋彭的祖坟。阿三原来是个种菜的穷农户,当时哈同向此处居民征地,阿三死活不肯永租,他认为菜园是他唯一的生活来源。园里的人就和他商量,给他钱自己做做生意,地皮转让给我们不也挺好嘛,但是他总是死活不肯。后来双方达成协议,阿三如果死后则这块地就归爱俪园所有了。阿三的想法是靠着卖卖土货过点日子,但是当时的情况是静安寺路被纳入新的租界区域后,洋货更为畅销,土货则贬值严重,所以最后没办法,为了生活他也到园里找点活干,死后这块土地也被并入了爱俪园。而张聋彭则更为厉害,当时社会上也算是有名,园里想靠忽悠阿三这种手段是万万不行的,于是还请了朱葆三和他商量,但是为了钱要把祖坟给挖了,那是死活不同意。最后双方还大打官司一场,轰动上海滩,舆论全面倒向张聋彭,在舆论压力之下,法院判哈同败诉。于是根据朱葆三的建议,园里特地开了个后门,准许张聋彭他们每年扫墓进出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藏 张骧云像传拓片
更多张医生的故事请阅读:
从张聋彭的祖坟走过,就是河流的三岔处。从西向东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个牌坊,提着“仓圣明智大学”。这个仓圣明智大学是管家姬觉弥借着哈同夫妇关心教育学术等问题顺水推舟的结果。为何叫仓圣,其实指的是仓颉,但是仓颉又和哈同夫妇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姬觉弥的公开出生生日便和仓颉为同一天,皆为三月二十八。所以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蹭热度”,仓颉可能在4000年前造字开始就没想过千年以后还会遇到这么个“粉丝知音”。众所周知,古人称为圣者,寥寥可数。仓颉虽然造字,但是和那几个圣人相比还是差了一截,而姬觉弥自然要提升自己的“偶像”,于是将仓颉称为“仓圣”,创办了明智大学。后又创办了女学,附属中小学等一系列教育机构及杂志,自己则担任校长。每本杂志上也必刊印“仓颉”画像,而仓颉今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画像则出自于此,作者就是当时初出茅庐的徐悲鸿。
仓圣明智大学,桥上有一个坊
徐悲鸿当时年仅20不到,因为逃婚从老家宜兴跑来上海谋生。听说爱俪园在征求仓颉画像,于是投了一稿,没想到得到罗迦陵的赏识,还被聘请为教师,同事中有一位叫蒋梅笙,他有一个女儿叫蒋碧薇,于是徐悲鸿就在此和她相识相恋,最后一起私奔去了日本。另外,徐悲鸿也在此期间相识了康有为,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青年徐悲鸿
除了徐悲鸿外,仓圣明智大学还聘请了王国维,章太炎等大师进行授课,校风则偏向保守,男女两校也只许读古书、学古训,顺便还要吃素念经。仓圣明智大学在当时也占了整个园区的八分之一的地方,里头有大礼堂、大讲堂、寝室、图书馆、礼乐室等等,大礼堂向东的门口还挂着“侯冈圣化,爱俪名园”八个大字,中间供着仓圣的神位,看着也是庄严肃穆了。
徐悲鸿所画仓颉像
一时之间,靠着人脉关系和还算健全的设备,学校也算办的有模有样,但是它的教学理念和当时的思想开放风潮是完全相反的,因而自然最终造成了学生的罢课反抗大学也就此解散。
明智大学礼堂 寝室
时任总统的徐世昌所赠的匾额
从“仓圣明智大学”出来过桥,向西南顺着马路前进,有个“万生囿”,里面养着各种动物,什么孔雀、鸳鸯、山鸡、猴子、兔子、甚至还养过一对鹿,所以也被称为“鹿棚”,阿三当时就在此处干了一些杂活。到马路的转角处,还有个缺月式的亭子,名为“赊月亭”。西南面是一个大竹屋,称为“小苍筤亭”。竹屋的南面是一个茅亭叫“肄蕝”,东面的一个小方亭叫“题扇亭”。再向东到底又是一个亭子,由于四周种满了花草,秋天到来之时呈现一片锦绣之景,于是名为“锦绣亭”。
“小苍筤亭”东南处有一个种竹的地方,坊上写着“渭川百亩”。在河上有一座木桥,称为“横云桥”。过了桥就能看到一片广场,被称为“笋蕨乡”,广场居中有一个蓄水池,池中竖立着七级方塔,层层喷水,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千花结顶”。塔的南侧被称为“石笋嶙峋”。
千花结顶,塔其实为喷水装置
从蓄水池向东就是“卍字亭”,因为亭的走廊是卍字式的因而得名,亭额还写着“万籁笙竽”。卍字亭的东面,有一条小径可以绕过去,是松山而间种竹的,所以被称为“松筠绿阴”。靠西有一座土山,上面种着不少梅花,土山顶上建有一个圆亭子,称为“梅壑”。从“梅壑”走过,就又是另一个湖,湖中又建一个湖心亭,称为“水心草庐”,湖的西南土山处,还建有一个亭子,被命名为“兰亭脩褉”。从这里可顺着河流通往全园各种水域,甚至还能通往园外。
水心草庐
“兰亭脩褉”的西南有一条长堤,种满垂柳,被称为“柳堤试马”,堤的更西南方向是一个荷花池,下面的水可以和“水心草庐”相通。荷花池西北面有一个三间东洋风格的房子,原名为“阿耨北舍”,后来改名为“曼陀罗华室”。后面有一个“藏经阁”,储藏着大藏经。阁楼上头供着佛像,终日香气缭绕。两边是僧寮,右边还有关房。
荷花池
藏经阁
“藏经阁”后面是“仓圣明智女学”。再往西南方向是一个新楼被称为“媊垣”,此处已经是进入爱俪园的内园了。这栋楼后来也成为哈同家的内宅,它一共有五进。前面分别为“崇礼堂”,“燕誉堂”,两边侧厢为“肄成茅蕝”和“芬若椒兰”。再到三进就是“慈淑楼”,旁边是“塵谭室”。再往后就是跳舞厅和大菜间。在“媊垣”的东面是“迎旭楼”。哈同去世前,曾留下奇怪的七日之约,即七日之内,如果罗迦陵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则可以继承全部财产。这份奇怪的遗嘱让罗迦陵不得不躲在房中不敢外出,而就在第七日,爱俪园却发生了奇怪的火灾,事后认定是仆人不小心燃烧祭品引发的火灾,火灾地点就是在“媊垣”的“芬若椒兰”,这件事让罗迦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迎旭楼
哈同夫妇和子女在迎旭楼前
“媊垣”后面西侧是“西爽斋”,也称为西花厅,最后面是一个花棚。花棚是有玻璃棚的房子,里面种着各种小品盆景花卉,种花的工人的宿舍和热水锅炉也在此中。花棚再往后,就要到南京西路的院墙了。如果从“迎旭楼”出来的话,门口是一条大宽马路,沿着此路可以到“一带春”,“澹沲”。
澹沲
回到荷花池,在它的东面,土山上松竹相间处有一个亭子名为“思潜亭”。下面一块种菊花的地方,被称为“淡圃”。穿过“淡圃”,走向东去,沿河有一个房子,正对着“水心草庐”右侧,是“泻春潭”,早年的“泻春潭”指的是草庐四周的水名,后来房子上挂起了“泻春潭”,因此就被称呼于此了。
思潜亭
房子的后面是“万花坞”,主要种植一些盆景和小花木,和之前提到的花棚作用类似。“泻春潭”沿河向东,有一座木桥叫“渡月桥”,再往东北,此处河流曲折,被称为“烟水湾”。
渡月桥
烟水湾
“烟水湾”以北就是“梅园”,园子里的房子被称为“绛雪海”。里面还建有一个长廊,上头盖了些藤萝,顺着这个长廊向前走,有一座小桥,可通向罗迦陵经常拜佛念经的“频迦精舍”。据李恩绩的叙述,梅园里面以前建有的是三间东洋式房子,后来被火烧了才改建成这个模样,据说火烧的正旺的时候,罗迦陵还祈求火神菩萨别再烧了,自己是个行善之人,没想到火反而烧的愈旺,将此处一口气烧了个干净,罗迦陵看到只好叹气。
“频迦精舍”,是罗经常做修行的地方,前头有个“养生池”,池上有个“鉴泓亭”。精舍后面是“春晖楼”,这栋楼是纪念罗的母亲沈氏的地方,这楼的东面就是“纯嘏堂”也就是罗氏的家庙。
频迦精舍
罗迦陵在精舍内颂佛
从门口的“海棠艇”向西沿着马路走,就会有一个钟楼,一个孔道,孔道称为“欧风东渐”(孙中山提笔)。河流到这里,就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听闻其声,因而被钟楼上的匾额写着是“黄海涛声”,后又改名为“听涛”。传说这里能听到河流的声响,即使是黄浦涨潮,这里也有时能听到些声音。更向西走,当时留着不少树木,一块区域被称为“红叶村”或是“黄叶村”。村的西北面是“俟秋吟馆”,黄宗仰走后被改为“广仓学宭”。左边部分称为“贤者乐此”,右边则是弹子房。楼上被称为“待雨楼”,整个这一圈被称为中园。
俟秋吟馆,楼上称为待雨楼,孙中山曾在此下榻
中园西北面,有一条长廊,长廊中间有两个亭子,一个叫“椒亭”,一个叫“风来啸”。长廊东南处是一条大路,大路的东南边树木丛生,夹道蔽日。中间的一处广场种植牡丹。向着西边前进就能到“月在亭”,进了“月在亭”,向东南方的走廊直接通往“琼翠亭”。走廊东面是一处粉墙,墙的西面堆了点假山石,石堆里种了点花卉,于是被名为“仙药阿”。从“琼翠亭”通出去的粉墙称为“涌泉小筑”,这个名字就和之前所提到的涌泉浜是有关联的。从这里的月洞门出去后,就又是外园了。
涌泉小筑
仙药阿 指的是右侧假山石
从“琼翠亭”下来,还有一个半面亭,是养鹤的地方,称为“驾鹤”,从此处向西归,前头是“天演界”,是一个剧场。据说哈同夫妇要求他们所收养的几个子女都要会唱京剧,而这些子女也多是西方人的面孔,在当时也算是一个极其稀奇的事情。“天演界”有戏台和看戏的厅屋和侧厢,从“天演界”向后就是“戬寿堂”,这又是一个五开间的大体量建筑,通常被称为大厅。大厅的左侧堆了点假山石,称为“松脊”,“空山片骨”。假山石的下头有洞,可通到“迎旭楼”。大厅的后面是老房子,上面榜着“巢云”、“选胜”等字。其原因是因为“戬寿堂”左右廊宇极深,因而曰“巢云”,“选胜”。往西南是“文海阁”藏书所在处,背面则和“西花厅”相对。
驾鹤亭
天演界 1913年章太炎和汤国梨的婚礼就在此举行,
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国民党元老悉数参加
整个爱俪园的风景到此基本介绍完毕,总体介绍基本参考李恩绩的回忆,由于他的回忆根据考证是最为详实的资料,可以和当时黄宗仰出版的“爱俪园爱俪园八十三景小记”相互对应,因而取之。
03 三次赈灾会
前面说道,普通人没有受到邀请是不能入园的,但是却有三次大规模开放记录。分别为三次水灾的赈灾会。第一次是1911年的宁湖水灾义赈会。第二次是1917年9月的京直奉水灾义赈会。第三次则是1917年10月汴晋湘鲁水灾义赈会。第一次赈灾会举行了三天,第二次则是四天。由于1917年全国水灾为患,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开放了一次园区。每次的赈灾会,爱俪园都会腾出空房,在室外空地上临时搭建棚屋。门票和义卖所得就是赈灾款项的主要来源。
赈灾会布置的大门入口处
赈灾会的布置
工作人员是完全义务,商品是本利助灾或者九成助灾。因此基本是赚不到钱的,但是也可以当做广告宣传,因而参与者也颇多,各种洋货国货,书画古文,文艺演出,游艺活动,中西小吃琳琅满目。还有各种艺术展览,字画展览,古玩展览,书局影印美术品展览等等。此外,还有表演京剧的、昆剧的、什么美国戏法、中国的影戏、杭州滩谎、说书、新剧、大力士表演、经武技艺表演、军队会操、剑术表演、气枪打靶等各种活动一股脑的全都涌入园内布局表演。而在吃的方面,中西餐一应俱全,到了晚上还有徽州的烟火助兴。而对于游园者来说,票价仅需1元,既能看一下神秘的爱俪园到底什么样,还能看到各种奇闻趣事,新奇表演,外加吃的好喝的好,一时之间,盛况空间。即使用“万人空巷”来形容这场面,都有点不够用。当时的上海人算是见过世面,也从未见过如此场景,只能用人像中了邪一样多来形容这场面了。
游客参观爱俪园
在哈同花园举行的赈灾游园会,
新天安堂周日学校儿童在茶会上
游园会一景
为了维持秩序,园内各处都有警察和童子军维护,还临时设立了救火处和医院以防万一。园内临时创办《会场日报》随时报道募捐人的姓名和职业,鼓励人们多多捐款。当时不止上海,浙江等地的也刊载此闻,甚至宁波、杭州一带慈善家如赴哈同花园游览,所购得车票都能减半。
赈灾游园会踩高跷
赈灾会中在草坪上举行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
赈灾游园会上游客们在划船
游客们登石船
因此,在这种场面的加持下,每次赈灾会都能募集到数十万元。不过对于哈同夫妇来说,每次的善后工作也是要花不少钱的,光翻新草坪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北洋政府也是听闻后以表鼓励和感谢都会给他们颁发一系列的奖章和殊荣。这三次赈灾会后,哈同夫妇的慈善活动也做的越发频繁。
哈同佩戴北洋政府所发勋章的照片
04 主人离去
1931年6月19日傍晚5点多,哈同在爱俪园去世,关于其去世的说法颇多。根据罗迦陵的官方说法是哈同在去了北京返程途中,落下了腹泻的毛病,之后就每况愈下,最后含笑而终。不过也有说法是哈同在晚年和罗迦陵一起沾染了鸦片,后又由于生病被迫戒断,导致心脏病而亡。还有说是急性腹泻的发作导致去世。但是不管如何,斯人已去,那么作为首富,葬礼该如何举办呢?
治丧期间的爱俪园正门
可以说是哈同断气后不久,姬觉弥就开始筹备此事了。一夜之间,哈同花园四周的围墙和院门全部被刷为白色,包括园中的数木,一时之间,整个爱俪园被装饰的雪白。从南京西路到陕西路到铜仁路口,两处各摆放巨型的顶棚,搭上白布,马路的电灯电线木头,也被扎上白丝带和黄白纸花。第二天,舆论便疯狂转发报道,一时之间成为远东各大报纸报道的焦点。全国各地的吊唁之词如雪花般送至爱俪园,有头有脸的人物基本都送上吊唁词,其结果是后来姬觉弥整理的《档司爱哈同先生荣哀录》整整九本,几乎全为吊唁之词。而治丧处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刊载登报消息外,还印刷了带有哈同遗像的5000份特大讣闻,发放全国各地的哈同旧友,可见哈同的人脉所广。
6月20日,《申报》等报刊载关于哈同的葬礼于21号举行的新闻,葬礼倒是举行的非常朴素简单。整体仪式是哈同本族的犹太教葬礼,他的遗体被包裹上白布,希伯来主教率领众教友进入哈同的房间进行洗礼,完成小殓。然后将遗体放入棺椁,并移送至灵堂,大约有400多犹太教友歌颂经文。随后由犹太教民和家人抬着放入爱俪园内临时挖好的一个土坑并掩埋。参加整个仪式的大概约有1000余人,均送上花圈等物,以做思念。之后的灵堂设于“燕誉堂”中,哈同洋行的工作人员和爱俪园的工作人员先后致祭,以表哀悼。而真正的治丧环节才刚刚开始。
哈同墓地一角
整个治丧期长达100天,前来吊唁的人数多到让人惊奇。一时之间,爱俪园人流攒动,来宾川流不息。除了请来了前清的“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身穿清朝官服作为点主外,还有除去自家园内的尼姑和尚诵经外,特地从外面请了清凉寺和宝华寺的和尚,北京雍和宫的喇嘛和江西龙虎山的道士一同诵经。在治丧期间,清凉寺和宝华寺的和尚总共做了100天的功德道场,在园内念佛诵经,以超度亡魂。喇嘛则是做了三天的法事,上海人当时极少见到喇嘛,这也迅速成为当时人们口耳相传的事情。而道士则打了三天的醮,并配上经文,以望亡魂早日超度。
燕誉堂的灵堂
灵堂正中的驾鹤西归图
僧众做法
喇嘛念经
道士举行共祭仪式
如果说这道场已是惊叹众人,那么传统的“烧纸”环节更是让人大开眼界。爱俪园被制作成冥宅,精细到亭子,池塘假山一一复刻,连弹子房也都做出放入其中,并附加一座犹太教堂,占地接近一亩,由几百名匠人一起制作完成。此外,还有各种日用品,纸钱就不必说了,已是堆积如山,还有各种佣人,汽车,房子,全都一应俱全。整个一亩地烧起之时,顿时火光冲天,连住在郊区的人都能看得到,不明事理的人以为爱俪园发生了大火。
纸制爱俪园
冥宅
完成烧纸环节后,就到了客祭,来者来自全国各地,上海各路人马团体几乎倾巢出动,甚至远在香港的何东夫人也出现在现场。来宾每人都获得印有哈同遗像的徽章一枚,团扇一柄还有一块手帕。整个治丧期,一直持续到9月25号才告终结,总计花费80万两。而整个爱俪园当时的建造费用也不过70万两。治丧期结束后,哈同的墓地正式开始营建,总计花费5500多美金。
中西齐奏乐
哈同去世后,罗迦陵的日子也变得苦闷起来,脾气也逐渐不好起来,晚年的她双目失明,这对于罗来说又是雪上加霜。而随着她的年老,姬觉弥也开始在园内掌控实权,经常是中饱私囊,而她的那些养子女也不省心。晚年的罗嘉陵还患上了肺结核这种当时的不治之症,1941年10月3日,罗迦陵也追随哈同而去。她的葬礼整体规模虽然不及哈同,但是依旧可算是豪华,治丧期为40天,几乎也是上海大大小小的团体及有头面的人物前来吊唁。爱俪园再现当年哈同葬礼时的样貌,陕西路口和铜仁路口依旧摆放着巨大的顶棚配上白,各种纸扎的公寓、佣人、成堆的金钱同样被烧送。只是这次葬礼结束后,爱俪园也彻底失去了主人。哈同的养子养女们开始漫长的遗产争夺战,再也没人真正关心这座园林的运营了。
姬觉弥在哈同死后接管他的业务,显得意气风发。
他也开始中饱私囊
罗迦陵治丧期间搭建的东轩门
西轩门
05 尾声
罗迦陵去世后不久,爱俪园就遭受到一次大的火灾,这场大火将半个爱俪园焚烧殆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上海。1941年12月,日军进入租界后哈同夫妇的财产由日军接管。日军进驻到爱俪园内进行了疯狂的抢掠使得园林更遭受灭顶之灾。他们到处挖墙扣壁,各种金币古玩遭到掳掠。所有的铁器全部被拿走送去回炉改造枪炮。据统计,日军对哈同洋行和爱俪园造成的损失高达3400万元。而爱俪园经过这一轮的洗劫后,也彻底残破。哈同夫妇的墓地也在解放前遭到了盗掘,尸骨下场成谜。
爱俪园的建园是根据《红楼梦》的大观园所立,但是和大观园一样,经历了风光无限,其结局同样惨淡。当年哈同购入这些地块的时候,曾经也移走原住民很多的祖坟,而当他去世之后不到20年,自己的坟墓也遭此一劫,不可谓天道好轮回。1943年,当柯灵去见李恩绩的时候,来到爱俪园,什么“大好河山”,“一带春”,“梦夏湖”都已不复存在,往日的繁华再也不和这座园林有丝毫关联了。到了1946年,当时的政府已经在考虑将爱俪园以做他用,甚至在1948年有新闻说爱俪园上将建造一座10楼的大厦。解放后,根据统计,爱俪园基本已成废墟,只剩下5座楼房,加上附楼2栋,门房2间。1953年12月,政府开始寻找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的地址,要举办这样的一个展就需要建造一栋相当规模的建筑。原始方案为三个地点,昔日跑狗场,即文化广场;哈同花园;大华农场。文化广场略小,大华农场条件太差,只有哈同花园满足一切条件。而哈同夫妇留下的所有房屋地产也在解放后未缴纳任何税款,加上所欠的滞纳金和危险房屋罚金都巨大,最终便是予以充公建造了中苏友好大厦,后改为上海展览中心,成为上海新时代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解放前一些关于修改爱俪园的新闻
爱俪园是哈同夫妇的一个身份象征,这个象征是摆脱他们暴发户的头衔。但是值得深味的是,这座园林看似文质彬彬却依然摆脱不了暴发户的内核,无论是用人到子女教育,即使没有日军侵华等一系列事件,随着哈同夫妇的逝去,它的结局依旧是注定的。
##本文简单的叙述了爱俪园的建成到它的衰败,叙述重点也集中在园林景点这方面,其实爱俪园的故事出一本书都不能说完,如仓圣明智大学的故事,以及爱俪园和革命运动的故事在此皆由于篇幅限制都没有详细叙述。本文只是剥开爱俪园神秘面纱的一角,爱俪园的景点全集照片基本保留在黄宗仰所撰的《爱俪园全景之写真》这本书中,但是极其稀有,无缘获得。而李恩绩的《爱俪园梦影录》叙述了大部分爱俪园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寻找翻阅。
蔡老板、网络
参考资料:
《申报》、《爱俪园梦影录》、《上海旧事之哈同夫妇》
《哈同外传》、《档司爱哈同先生荣哀录》、《字林西报》
《爱俪园近代上海名园爱俪园考辨———以黄宗仰有关爱俪园的佚文等材料为中心》
《民国上海私家园林爱俪园研究——平面复原及疑点探讨》
-END-
添加微信号和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左侧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右侧二维码关注三月的斋卤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作者:Cynthia Shen(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