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打开,生长的木第204篇文章
本文又名“怎么在美术馆优雅的装X”
——生木
大家好,
这里是生长的木,
一个闲不下来的插画工作室。
估计疫情的缘故,
大家都憋坏了,
如今「逛美术馆」越来越流行了。
然而当我们踏进美术馆,
期待着来一场不虚此行的经历时。
站在艺术品前的我们往往是这样:
到底什么意思?
或者是这样:
“我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去博物馆不是为了欣赏勃鲁盖尔的精彩画作,而是为了照相,活活把艺术变成了证据。”
—《与猫头鹰一起检查糖尿病》
那到底怎样才能有一个舒适且有收获的参观之旅呢?
今天就为朋友们奉上一期
超级实用的美术馆参观指南!
看展前
啥时间去?
有条件选择的话,
工作日的上午
(注意:许多美术馆周一闭馆)
而且雨天的参观人数会更少
(美术馆室内光源独立,不会影响参展体验的)
怎么提前了解?
可以关注
美术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官网
中国美术馆官网
里面可以准确获取
博物馆地址、开放时间和注意事项等基础信息。
以及,
历史、文化、艺术家生平、核心展品等官方展讯。
看展中
到达现场先做什么?
进入展厅前 ,
推荐大家去取展览小册子。
卢浮宫博物馆的英文版导览折页
上面会有重点展品的介绍
以及最重要的展馆地图,
上面标注了展馆、洗手间等位置。
拿着它按图索骥,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规划参观路线。
进入展区后,
先看展览前言。
然后我们对展览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前言
在参观过程中,
不要忽略作品的文字说明。
对感兴趣的展品可以去读一下标签
对作品的意图,艺术家背景等信息进行快速捕捉。
对它进行深入了解。
看不懂咋办?
“到底什么意思?”
可能是如今大家对大多数美术馆最大的疑问。
没有经历漫长的艺术学习,
作品的意义确实很难被一般人感受到,
这非常正常。
不过如果时间不允许,
也许一本叫《如何参观美术馆》的书可以帮到你,
下面我们摘录了两条超实用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有关艺术的问题,尽管问我!
美术馆导览员的价值
美术馆的讲解人员通常拥有一定的鉴赏基础,
对所陈列的艺术品有更深的把握。
如果你主动向他们请教的话,
他们会引导并鼓励你去构建自身对艺术品的理解。
“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观众想知道的告诉观众
并且还能从中受到启发”
这就是讲解员的职责。
如果想感受博物馆的讲解服务,
可以提前去咨询台请一位专职讲解员导览哦~
,
完美的解药
为什么孩子是最佳导览员
简单来说就是
像个孩子一样保持好奇感。
小孩会提出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
也不会被简单的答案糊弄过去,
对付美术馆遍地不懂装懂的人,他们是完美解药。
同时,
小孩也非常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可以想出成人难以想出来的有创意的答案。
当你看不懂时,
问问孩子们觉得艺术家画的是什么,
说不定就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养成记录的习惯
尝试触碰艺术家的思想
这一条不是出自书里,
而是我的小小经验啦。
鉴赏艺术其实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
都需要不少时间的学习和积累。
如果你来到美术馆,
有明确的学习和收集需求的,
推荐选择手机或是平板记录,
也方便之后的思路整理。
卢浮宫里用画画记录的人
看到了一件完全不理解的展品
也可以把作品和作品信息拍下来。
回去之后进一步去补充去找它的信息。
以后看到类似情绪的作品时,
拿出来看看,做些比较,
这样的交叉观看十分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看得多了,
说不定在哪一天就与某个艺术家的思想碰撞了,
这些有趣的思想不停在跳动,
就像打铁的火花一样的,
有时相当炙热,一下子就灼烤到你了。
最重要的礼仪
重要+1
重要+1
重要+1
不要随意触碰展品,
触碰可能会造成污损。
关闭闪光灯,
强光照会加速展品“衰老”甚至损坏。
手机静音,低声耳语,不要将食物及饮品带入展厅
为别人创造舒适的参展体验。
看展后
挑选周边产品
当然了,
在美术馆,欣赏艺术永远只是一部分。
在美术馆里,
我最喜欢的则是美术馆的礼品店。
卢浮宫的衍生品
毕竟馆内的艺术品我们无力购买,
这些同样充满美感的艺术设计品却可以“负担”
把美术馆最具代表性展品的衍生周边“带回家”,
还能赋予生活艺术之美。
总结自己的体会
我们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欣赏艺术,
却只投入很少的时间去消化它们,
输入后更要学会输出。
这时我们前面拍的照片就派上用场啦,
整理拍下的照片,
发朋友圈
先用文字或画笔记录自己看完展览的感受
然后可以把它分享出来,
比如:好友,朋友圈,小红书,微博……
发朋友圈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们总结了自己的感受,
这个复盘总结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当然能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内容,
能帮到大家当然最好。
看不懂就看不懂咯
即便是在整个体验完成之后,
你还是看不懂,
觉得去了以后是不是白看了。
朋友,
这特正常,就是再牛的人,
也不可能事无巨细的知道美术馆几千上万的藏品。
看看卢浮宫有多少件藏品
所以,
我们要减少焦虑,
只要我们看了就没有白看一说。
观看的过程中,
展品或多或少已经传递给你很多信息了。
而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你对这件事的兴趣程度,
如果你真的感兴趣,
一定会在下一秒就知道这些信息。
《达芬奇之死》
安格尔 1818年
现今收藏地: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也不要忽略了我们对作品的直觉感受。
就像昆昆老师在插画课上经常跟同学们说:
“我要教给大家怎么看懂一张画到底好在哪里,
哪里值得我们学习,
它的构图、色彩、光影、线条的韵律、氛围的表达···
可是当我们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剖析都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
也不要掉进理论的漩涡,不要忘记回归初心,
一张画到底好在哪里呢?
就好在你看到它的那一刻发自内心的:真好啊!”
所以我觉得不管看没看懂,
只要能够进一步增加
你对这件展品或者说艺术的兴趣,
这就是一个100%成功的美术馆观赏过程。
展览中的大部分作品,
我们都可能看不懂,
但大多时候都不需要看太懂。
只需要靠近它、体会它,
将它当做你生命中延伸的路径就行了。
互动话题
大家逛美术馆时还有什么独家心得嘛,
快在评论区跟我们分享吧~
编辑:关关
监制:刘昆昆
校审:小卷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长的木”(ID:gh_db7d30e2459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