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越发凸显,一个不乏现实性的参考依据就是各大名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当然不同的区域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以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中27所985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看看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们会作出怎样的择业选择?
▌1. 毕业生数量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中游、成渝这个五大城市群的27所985高校中,近三年来,每年约有27万毕业生。其中本科生13万,硕士生12万,博士生2.5万。
表1 五大城市群985高校毕业生数量(万人)
在这27万毕业生中,每年约有18万人进入工作岗位,其中本科生5万人,硕士生10万余人,博士生2万余人。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有50%-60%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有的院校这一比例甚至达到70%以上。
表2 五大城市群985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万人)
(数据来源: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攀成德研发院整理)
▌2. 区域流向
总体来讲,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是毕业生们的首选,尤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成都、武汉、杭州、苏州等新一线城市,人才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随着学历的提升,留在学校所在地城市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同时生源地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学生,回生源地工作的比例也非常高。
▌3. 典型企业
工程企业在吸纳985院校的毕业生方面,竞争力还是非常有限。就笔者梳理的这27所高校中,基于所有可获得资料,几大建筑央企中,中建共引进应届生2000余人,中铁、电建、核建等分别引进200余人。在不同央企间,引进毕业生的学历也有所差异,中建引进以本科生为主,电建、核建引进的硕士生比例较高。
在京津冀的985高校共有10所,分别是北京8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2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北京是985高校的聚集地,全国没有哪个省市可以抗衡。北京每年输出985高校毕业生近6万人,约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北京院校毕业生留在北京工作的比例在50%以上,而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留京的比例也更高。有个例外是清华大学,清华的本科生选择去上海发展的更多,2021年选择去上海工作的清华本科生比例达到23%,比留在北京的比例高出7个百分点。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选择就业城市也略有差异,西南、华南的毕业生回原生源地的比例高于留京的比例,而其他生源地的学生选择在北京工作的更多。
天津近两年每年输出985高校毕业生近2万人,约30%左右学生会选择留在天津工作,15%-20%学生会去北京,去广东、江浙沪、山东等省市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985高校共有8所,仅次于京津冀,分别是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江苏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浙江大学和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
长三角地区每年输出985院校毕业生8万余人,其中上海地区近3.5万人,占比接近一半。在上海地区毕业的985院校学生留在上海工作的比例约65%,选择在长三角城市群工作的比例达到75%以上。江苏985高校毕业生选择在长三角工作的比例也达到70%左右,其中50%以上学生留在南京和苏锡常等苏南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除长三角外,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就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每年的比例大致在10%左右。浙江和安徽由于只有一所985高校,数据的代表意义不大,就中科大的情况来说,留在安徽本省的比例大致在50%,选择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比例在70%左右,与江苏省情况类似。
长三角城市群有几所老牌的建筑类院校,如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因此学生选择在工程企业的意向也会更加明显,中建、中铁建、核建、华东建筑院、上海市政总院、东南大学建筑院等单位都引进了一批985高校的毕业生。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有5所985院校,湖北2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3所(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由于国防科技大学的数据代表性不强,本次分析未纳入。
湖北的2所985院校学生选择留在湖北的比例在25%-30%左右,另外的20%左右会选择去广东发展。而湖南的两所院校间还有差异,湖南大学的本科生选择去广东的比例要高于本省,但是硕士和博士选择留在湖南的更多,尤其是博士生,几乎一半左右会留在湖南。中南大学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湖南的大约在30%-40%,20%左右会去广东省发展,同样博士生留在湖南比例也高于50%。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校的就业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来自上海、北京、广东这三个省市生源地的学生,选择回原生源地工作的比例超过70%以上。
我们发现几大建筑央企在引进毕业生方面,中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这几所985高校中引进的学生占中建总引进学生数量的40%左右,部分原因是湖北有一些实力非常强劲的建筑央企,因此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要强一些。
成渝双城经济圈有3所985院校,分别是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及重庆大学,每年约有3.7万毕业生,其中选择直接就业的约2.5万人。
在就业城市选择方面,四川院校与重庆院校呈现不同特点。四川985院校毕业生50%左右会选择留在四川工作,仅有5%左右学生会去周边城市重庆,选择在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近30%。而重庆大学的学生30%左右会留在重庆,15%-20%会选择去周边的四川省发展,选择去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生也远高于去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
粤港澳大湾区只有2所985院校,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近两年这两所院校共计有2.5万毕业生,其中选择直接就业的约1.7万人。区域分布方面,由于华南理工大学披露的数据有限,就中山大学情况来看,70%以上的学生会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选择去长三角和京津冀的比例共10%左右。
各个区域高校毕业生流向呈现不同特征,各城市群的建设重点、细分行业的市场容量更是千差万别,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阶段,能否跟上核心城市群的发展节拍,抢抓建设机遇,乘势而上,一定程度上是工程企业能否在存量竞争时代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近年来,成渝地区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预计“十四五”期间将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圈之一,将释放大量的建设需求,产品研发院率先推出了《成渝城市群区域建筑市场分析报告(2022)》(点击标题查看详情),欢迎垂询!
产品目录:
购买渠道:
联系我们:
(1)全国服务热线:400-885-1188 转 4-研发产品
(2)研究助理微信:
注: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在引用的27所高校数据中,有16所是2021年就业数据,8所是2020年数据,3所是2019年数据,虽然数据口径略有差异,但不影响总体趋势。
审核丨付寒梅
排版编辑丨王昕玥
本文作者徐陈华,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建筑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ID:psd-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