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疯女人”,为什么成为今天女性的精神导师?

这个“疯女人”,为什么成为今天女性的精神导师?

前段时间,《俗女养成记》第二部上映,江鹅的原著又火了一把。
读者仔仔说:“江鹅写的原著比电视剧还要琐碎,但能给人稀松的幸福感。这种感觉就像读到有趣的朋友圈,各种生活里的碎碎念”。

天南海北地去生活、积极地表达自我,这是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的权力。

但对于女性来说,从被忽视、被禁锢、缄默无声,到自由地表达自我,这是几个世纪的斗争结出的硕果。在这个过程里,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是至今引领女性前进的灯塔。

“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表达的女孩儿都不能不了解伍尔夫”,仔仔强调说。

关于女性自我表达,在故居Monks House,伍尔夫曾写下这样一名言:“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年五百磅的收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最好能上锁 ”。

后来伍尔夫成为了女性自我表达的标签,而她夜以继日写作的这间屋子也成为了无数书迷的朝圣之地。

据说因为伍尔夫在Talland House度过了童年的夏天,并受到戈德雷维灯塔的启发创作了这部小说,所以在书迷长达四年的争取之下,政府同意今年9月在这里挂上一副纪念伍尔夫的牌匾。

Talland House的居民说:“我遇到了许多纯粹为了伍尔夫来到这里的人,我经常在路上看到他们抬头望着房子,用一块纪念牌匾来进行标记多么完美啊。

戈德雷维灯塔

1941年,因精神上的痛苦,伍尔夫给丈夫和姐姐各自留下一封诀别信,之后往口袋里装满了石头,在Monks House 附近沉河自杀。

但从1941年至今,人们对于伍尔夫的纪念从不曾停止,伍尔夫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阁楼上的疯女人”

作为英国著名的意识流作家、现代主义作家和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是一个怎样的女性作家?

卡夫卡评价伍尔夫:“她用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的东西”。

木心先生曾感慨:“我三四十岁,五十岁,都读过伍尔夫,六十多岁时,看懂了。看懂她对、不对的地方”。

如果从传统刻板印象来看,伍尔夫就是那种八卦邻居津津乐道的“疯女人”。

她曾因为生命中的重大变故,经历过三次严重的精神崩溃,一直徘徊在天才与疯子的一线之间。敏锐是伍尔夫作品的灵魂,但也是她人生灾难的源头。

而精神状况稳定的时候,伍尔夫的生命空隙则被文学填满。

由于时代限制,少年时的伍尔夫没能像哥哥们那样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她的文学启蒙来源于私人导师和父亲庞大的文学经典图书馆。

后来,她又加入了当时一批青年作家、艺术家组成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他们一般在星期四晚上相聚,讨论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问题,探讨真、善、美的确切含义。这个团体群星荟萃,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了伍尔夫艺术上的滋养。

伍尔夫与丈夫伦纳德也是在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聚会上相识。伦纳德深深地被伍尔夫的才气所吸引,在婚后,他将伍尔夫的生活料理得紧紧有条,还为伍尔夫开了一家印刷馆,全力支持伍尔夫的创作。

伍尔夫在1917年4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她和伦纳德买了一架手动印刷机,象征着他们的结晶——贺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就此成立。她曾表示自己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出版任何自己喜欢的内容。

因为小时候兄长的越轨行为带来的精神创伤,伍尔夫非常厌恶性生活,也不愿生儿育女,她甚至也不与丈夫同房,在自己的房间里单独写作。她会把自己完全地灌注在作品里,对于艺术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每当她呕心沥血地写完一本小说,极度的劳累和精神紧张几乎使得她发疯。

但她一直在疯狂地写作,伍尔夫总有一种紧迫感。她心焦于揭露女性早已熟视无睹的来自男权社会的束缚,也心焦于女性在文学史上的失声。

电影《时时刻刻》剧照

电影《时时刻刻》有关于伍尔夫的故事以此开头:一个寻常的早晨,当伦纳德絮絮叨叨安排伍尔夫的早餐和午餐,伍尔夫却只心心念念于自己想到的小说开头,而伦纳德也只能就此作罢,目送伍尔夫再次进入楼上专用于工作的房间。

正是通过这种全情投入,伍尔夫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实验性的作品《雅格之室》,到巅峰时期的《达洛维夫人》以及《到灯塔去》,她逐渐稳定了自己意识流的写法,成为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

作家赵玫谈到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时说:“我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它。我被伍尔夫敏锐的感知力、她的悟性以及她独到的见解所征服……我可以按伍尔夫的模式塑造我自己……我第一次比较自觉地认知了我自己在文学以及文学的未来中所应当扮演的角色。

我们说伍尔夫疯狂,还因为她超越时代的、振聋发聩的言论。

肖子依的本科毕业论文以伍尔夫为研究对象,她说:“伍尔夫的小说里面有两个东西是对立的,一方是社会的教化,另一方是原始的自我,即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的东西。伍尔夫倾向于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坚持后者”。

伍尔夫生活在英国中产阶级认为“女人的位置应该在家中”的时代。即使是维多利亚女王,也经常是以一位家庭美满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


伍尔夫满怀着愤怒控诉这种情况:

“格瑞先生说,一个女人生存的要件就是男人赡养她们而她们侍奉男人。

“还有男人说,等不想要小孩的时候,女人就完全不需要了。

1928年,为了讽刺男性大肆鼓吹的性别对立,伍尔夫写了部脑洞大开的小说《奥兰多》。小说的主人公奥兰多在做了三十年男性后神奇地变成了女性,女性身份的奥兰多说自己从未如此讨厌过另一个性别:

“无数权贵也会拜倒在女子的石榴裙下,但他们却高高在上以主人自居,限制女子的各种权利,给她们套上枷锁,比如她最讨厌的束腰和裙撑。

女性身份的奥兰多

奥兰多从男性的视角观察女性,也从女性的视角观察男性。借助这个视角,伍尔夫验证了自己双性同体的理论:人的心灵兼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性别不应该截然对立的。

但是“奥兰多之眼”只存在于伍尔夫的想象之中。

现实的状况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除了女性自己,没有人会设身处地的为女性着想。

站在剑桥大学女子学院的讲台上,伍尔夫坚定地告诉台下年轻的女孩儿,“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紧”。

“……是你们(指她演讲时台下的女性听众),正在以自己的实验向世人显示什么是女人;是你们,正在用你们的失败和成功向世人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

一位叫Kate的书迷说:“女性这个词不应该被定义,而应该被多样的女性人生去书写,伍尔夫的疾呼掷地有声”。

而肖子依认为,伍尔夫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我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尤其是对来自于社会教化的东西”。 


2022年,人们为何仍在怀念伍尔夫?

伍尔夫在自己的作品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是,女性应该如何重建自我?

放到今天的语境下,就是永远有争议,永远讨论不完的问题:什么是独立女性?

伍尔夫曾描述一种女性理想: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这种独立且自由的状态,到今天都还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实现的标杆。

首先,伍尔夫强调经济独立对女性的意义。

与凯恩斯1920年披露的五千镑的收入相比,五百磅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下,刚刚能维持温饱线以上的生活。而对于伍尔夫来说,一年五百磅就可以让她摆脱现实带来的局促不安,一把带锁的房间则意味着拥有一个全然不受男性控制的独立空间,可以让她替自己做思考。

她曾描述自己遭受贫困时的体验:“第一,我总得做我不爱作的工作‚而且得像一个奴隶一样地谄媚、奉承。虽然也许不一定总要奉承,但是总好像一定要,而且不去奉承所冒的险实 在太大了。再者,想到我那一点天才……它渐渐在消灭”。

纽约作家萨迪·斯坦将是一名忠实的woolfans,她在Instagram 帐户上分享女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舒适、温暖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简单的食物,她说:“我同意伍尔夫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吃得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爱、好好睡觉’,把这三件事都做好是必不可少的”。

质条件是成就任何事情的基础,除此之外女性需要从内在进行突破。

伍尔夫将那个时代女性的自我束缚形容为“供在屋子里的天使”,这些摆脱不掉的影子要求女性无比优雅、极其单纯,并且绝对无私,“擅长于家庭生活中的那种困难的艺术,每一天都在作出牺牲”。

在作品《海浪》中她形容女性群体就像一枝被连根拔起的花:“我的根受到压制,像花盆里的花根似的一味绕着转”。

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伍尔夫

而当有“离经叛道”的女性妄图打破这些模式化的要求,就会引起整个女性群体的不安和指责。

比如,在19世纪以前,某个女性妄图写一本书是不可饶恕的,她不仅会遭受男性的嘲笑、奚落,甚至也会遭受女性的攻击。

桃罗塞·奥斯彭曾经在书信里攻击玛格瑞·纽卡所公爵夫人:“这可怜的女人真有点神经错乱了。她不该会这样地荒谬,居然敢大胆地写起书来,而且还用韵文写呢!”

这让曾认为桃罗塞·奥斯彭很有写作天赋的伍尔夫十分失望——如果一个擅长于此的女性都对女性写作大加指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驯化究竟到了何种地步?

当“长得漂亮”加上“嫁得好”成了女性能够“实现价值“的唯一赛道,所有的女性都把彼此当竞争对手,在这个赛道上疯狂内卷,而这正是男权社会所乐见其成的。

果子说自己很讨厌这种内部的分化:“伍尔夫让我变聪明了不少,我挺讨厌‘雌竞’这个词的,读完伍尔夫之后更讨厌,在男权社会的规则下搞内讧实在是太傻了”。

而伍尔夫鼓励女性从生活的褶皱里现出身影。

“假使我们有自由的习惯‚有高出我们真正所想的东西的勇气;假使我们稍微走出公共起居室一点而去观察人类,不是总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也要看他们与现 实的关系,还要看天、看树、或是任何东西的本身;……我们得自己走‚我们的关系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而不是仅是对男人女人的世界的……”

伍尔夫认为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就是杀死“房间里的天使”,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公共生活领域,重新建立起自己和世界的联系。

今天,有很多人统一在“伍尔夫”这个名字下,践行着伍尔夫所倡导的生活方式。

来自全国各地的woolfans每年都会相聚,参加一年一度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年度国际会议,会议以伍尔夫为核心,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比如正义、伦理、职业、财富等等,woolfans像伍尔夫所希望的那样,关注自我与现实世界的多样化联系。

参加了第 25 届弗吉尼亚伍尔夫年度国际会议的Vara Neverow这样回忆会议的盛况:“每年都有很多可爱的新面孔,既有现代主义学者,也有沉着自信地发表论文的高中生,有从未参加过会议的研究生,也有一直喜欢伍尔夫的普通读者……这个会议对一系列参与者特别开放。”

第29届参与者seanmcphail

畅销小说家安吉拉以伍尔夫国际会议为灵感,想象了一场与伍尔夫的相遇。

小说中,她在奔赴“21世纪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国际学术会议的途中偶遇了重生的弗吉尼亚伍尔。伍尔夫、安吉拉、和安吉拉女儿格尔达,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极具个性的女性在误会和摩擦中进行了一场旅行。

安吉拉说这是21世纪的她写给伍尔夫的一封情书,她也想通过这部书走近伍尔夫,以更加亲近的方式获得更多力量。

肖子依和伍尔夫的渊源则要追究到一部电视剧:“我第一次认识伍尔夫,是在一个英剧《性爱自修室》(Sex education)中,这个剧的女主经常写作,经常读伍尔夫,她孤立洒脱、但又细腻敏感。当时我就觉得有兴趣,想去看看这样一个角色为什么会去读伍尔夫的书。”

Sex education剧照

或许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女性要克服很多阻碍,但伍尔夫是一个让人坚定的存在。


像伍尔夫一样写作

在伍尔夫的时代,绝大部分女性作家、艺术家是不被承认的,男性经常热衷于用戏谑的形式否认女性的才能,他们说:“猫不能进天堂,女人不能写莎士比亚的戏剧”。


而伍尔夫鼓励女性不仅要写,还要去写一些能够体现自己创造力的东西。

女性无需模仿男性的方式去写作,伍尔夫说自己要“赋予对男人来说似乎不屑一顾的事物以严肃性,把他所认为重要的东西看得微不足道”。她高度肯定勃朗特姐妹的作品,因为她们“在用女人的方式写作”。

伍尔夫想要一种深刻自觉的“女性美学”,在《论现代小说》一文中,她提出自己的任务不再是书写时代,而是转向内心世界,要记录“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

伍尔夫开了这样一个先例,给了后来的女性创作者极大的自由。

比如打破了台视十三年来最高收视纪录、被称为"台版《请回答1988》"的《俗女养成记》,它的原著就是作者江鹅成长经历的碎碎念。

书里写这个台南女孩和阿嬷的趣味日常、写她中药房里跟屁虫的生活、写她学钢琴、做一个人的科学实验、经历爱的教育和女性意识初启蒙,还有她内心的小剧场。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亲手绘插的图:卡带、录音机、读过的书、看过的动漫、追过的歌星、美食小吃、教材课本……

用细碎的生活片段拼凑起过往——传统小说之外的碎碎念,也能成为创作的另一种选择。

伍尔夫在Monk's House的书桌

深刻自觉的“女性美学”、描写目标转向内心世界……伍尔夫的这些主张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文坛。

十九世纪,徐志摩在英国期间虽无缘拜会伍尔夫,但对她的作品很推崇,正如他在《〈轮盘〉自序》中所言:“我念过胡尔弗夫人,我拜倒。

后来他将伍尔夫的作品带到新月社,伍尔夫记录生活横断面的写法影响了很多中国女性作家,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描写了北平在酷热的一日里,饭庄送货人所见到的大千世界众生相,就与伍尔夫的《邱园记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伍尔夫对于女性写作的坚持也鼓舞着那些普通的文字爱好者。

2022年5月,suntty在豆瓣创立了一个叫“女性文学创作者的房间”的小组,她在简介中说自己因伍尔夫而受到鼓舞,要在这个小组内捍卫女性的表达自由。

短短几个月以来,这个小组吸引了很多女性文字爱好者,她们在组内分享自己的练笔,交流女性作家作品的读后感,也发帖讨论一些“刻板印象”之类的女性议题,极为活跃,组内已建立了23046个房间。

果子是一个忠实的伍尔夫书迷,她在搜索伍尔夫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小组:平常我也会潜水关注大家都在聊什么,我发现组内的留言,女性主体意识都很强,我还挺骄傲的,我觉得伍尔夫已经成了‘女性自觉’的标签式人物”。

无独有偶,来自韩国的 Kim Jina受伍尔夫启发,建立了一个为女性创作者提供理想创作空间的咖啡馆, Kim Jina说“我想要一个让志同道合的女性见面和交谈的空间”。

伍尔夫呼吁一同建立女性写作的传统,果子也在为伍尔夫摇旗呐喊:“我们可以预见,伍尔夫会越来越有力量”。

木兰花开是一个关注城市女工生存困境的公益组织,小西说自己格外喜欢木兰花开的“写作营”这个项目。

“我读过她们展示出来的文字,这些女工都不大有写作基础,但是落笔在自己的生活片段里,他们笔下的文字同样沁人心脾。”

小西最喜欢的是木兰女工彦红的一小段练笔:“提起笔来,边听边想,让我愉悦的事情?我喜欢听雨水打在车窗上的声音,那种,午后的宁静,那种安逸,静静的看着雨水由一个方向飘过来。

车停在路灯下面,抬头可以看到路灯被雨水洗刷的干干净净,今天在家里,外面车辆好吵。孩子安静的不敢打扰我。


   

     你想分享哪些碎碎念?











独立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