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中国最「水」的大学?

浙大,中国最「水」的大学?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

“紫金港、华家池、玉泉、西溪、之江,浙江大学每一个校区都带着水字,浙江二字一半是水,所以,浙江大学是中国最水的大学。”


这是2012年6月,浙大光华学院副教授,对浙大的一段诙谐幽默的介绍词。

那么,浙江大学,到底有多水?


浙江大学五大校区总面积有5209511.3㎡,总水域面积达到332337㎡,平均水域面积占比高达6.24%,其中紫金港校区水域面积最大,有218283㎡左右,是当之无愧的最水校区。


排名第二的就是华家池校区,这里人称“小西湖”,这里的水域面积到底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每10平方米土地上就有1平米是水。


浙大的各个校区,各有各的「水」平,「水」的也是各有花样,浙大的「水」,其实早就已经深入骨髓,美出世间了。



紫金港「真海港」


紫金港校区是西溪湿地在杭城西面向北的延伸,可谓与西溪湿地一脉相承。



西溪湿地位于城市的西缘,与西湖仅一山之隔,东至紫金港路缘带西侧,南靠沿山河,西接绕城公路缘带东侧,方圆12.15公里,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西溪湿地美景

这个校区有一个湖名为启真湖,这是一个人工湖,华南建筑设计院的何镜堂院士提出了“曲水流觞”的概念,与浙大之校训“求是创新”相辅相成。

启真湖凭借原来良好的水乡地貌,建设而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作为生态驳岸,湖边有大片的草地,沿着湖水的方向顺势缓缓延伸,自然与人工之美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因为其湿地本质,原先排水系统又尚未完善,每到梅雨季节湖水上涨,紫金港就真的化成汪洋大海了;


尤其是启真湖两侧的东西教学区地下车库,由于严重的积水,常常会看到水中骑车的场景,学生们戏称,这还真的是生活在海港中啊。

如今,这个积水问题已经解决了,原本相对封闭的湿地湖泊通过明渠暗道,同校外运河及地下管道相通,水漫金山,远望成海的场景是看不到了。

不过,如今启真湖上养了黑天鹅,水位上涨时,黑天鹅们会“越狱”逃出湖面,游到教学楼里和校道上,一度成为校园趣闻。

启真湖的黑天鹅。

生态驳岸也带给了启真湖四季不同的美,春天有成群的蝴蝶围绕紫色千屈菜翩翩起舞;夏日有亭亭的荷花演绎“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还原;秋天纷飞芦苇如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冬日更有南飞的候鸟在此享受南方的葱绿。

紫金港,真是太美的“海港”了。



华家池「不是池」

华家池能被叫做“小西湖”,那必然是有一些能耐在身上的,立于华家池东边的一个碑上记载:


华家池,华池之名,始于明初,有华姓者居于此而得名。1946年始,于池周筑石坎,添景增绿。”

字面上看,人们很容易就会以为华家池从属“池”,但是根据现在的测量方式,这片水域面积仅次于西湖的华家池,是名副其实的湖泊


华家池水域包括华家池、泥孔塘和东滩三个主要的淡水湖泊,其中华家池湖泊面积达到54152㎡,构成了华家池校区的主要水域。



三个湖泊相互连通,并通过进排水渠道长期对湖泊水体进行更新和补给,从而构成了华家池的淡水湖泊系统;


通过控制注入水源、种植水白菜与适量养殖等多方式结合,维持了这片湖泊实现了长期的稳定、健康。


华家池校区环绕华家池,池畔风光旖旎,钟云毓秀,池面柔波和风,扁舟载歌,映出学府的秀丽与宁静。


与紫金港不同,处于闹市的这一「池」宁静和恬淡,更给予人简单朴素之感。



玉泉「藏泉」,

玉泉校区东面,有一条清澈的护校河,宽约5米,地面部分长约1500米,直到近西溪路才流入地下暗渠,通向西溪河,直奔运河。


那么护校河又从哪儿来呢?


寻河南上,玉泉小溪的岸边浅水区有三股清泉从碎石眼中涌出,在此汇合再一同奔流而下。原来,为了盘活西湖水,杭州市在2003年开始实施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玉泉自来水预处理厂对浑浊的钱塘江水进行清洁。

钱塘江水位本就比西湖水低3米,但凭借江边进闸口处的两个引水泵站每天不停地抽上40万立方米水,再通过引水管网,江水最终被抬高百米多至九曜山、龙井山、三台山等,随后分头从太子湾、长桥、赤山埠、龙井、茅家埠等直扑西湖。


为最大程度激活湖水,除原先圣塘闸、涌金闸、岳湖闸和北里湖泵站四个出水口外,又新增柳浪闻莺、大华饭店、涌金池、湖滨一公园和华侨饭店5个出水口。其中两大出水口之一的岳湖出水口正是浙大玉泉校区护校河的主要源头。


杭州西湖曲院风荷


护校河这条分支是从曲院风荷向玉泉方向挖暗渠,保证了地面的车行道路正常行驶。西湖水流入浙大护校河、沿山河、西溪河、运河等城市河道,起到冲刷河道作用,帮助改善杭城水环境。

除此之外,杭州市还利用水泵站,将钱江水引到将军山汇成小溪流经玉泉山,与玉泉部分泉水汇合,从护校河两侧河堤的石眼中涌出。


玉泉,是杭州三大名泉(虎跑泉、龙井泉、玉泉)之一,泉水源来自飞来峰、灵隐的灰岩山区裂缝水,沿着倾斜开阔的坡地顺势而下,大部分在碰到地表覆盖的全新世洪积扇扇根粗碎屑沉积物时转为地下水,到达洪积扇前缘,与阻水的细沙或泥质沉积物及黏土透镜体,水位壅高,在玉泉山下汩汩涌出地面,形成玉泉。

杭州玉泉鱼跃

玉泉得名玉泉山的泉水,泉水下山后化为护校河,所以就有人说「玉泉没泉」


其实,玉泉校区内有泉,但是藏着呢。


在第二教学大楼西南侧有一个天然泉水形成的水池,池水从石鱼的嘴里汩汩流出,被形象地称为“龙泉鱼跃”。鲤鱼跃出水面也寄托着学子走出校园后事业腾跃的美好愿望。

景致精妙的龙泉鱼跃落成于2014年,所在位置较为隐蔽,平日也鲜有人迹,是读书休闲的好地方。


所以玉泉真的有泉,不过是藏在美景之中而已。




西溪「无溪」


再看看西溪校区,但是院内没有溪流,因为校区东面是西溪河,所以取名西溪。


西溪校区作为50年代建立的老校区,前身是杭州大学。尽管这里植被繁茂,建筑古朴,但是校内的水域面积是极小的。


现在的化学楼前被石廊环抱的一方“墨玉”,就是西溪集情趣与诗意为一体,最“水”的所在。

西溪河

这个小池塘本来没有名字,后来借用了旁边怀葛亭的名儿,取名怀葛池。


人们也不知道池子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每每雨后池水会涨,时而清澈时而浑浊。


水池旁边的亭子附近有假山掩映,翠竹依绕,石廊紫藤攀援而上,仲春花开,芳香淡雅,池面有多生翠屏,无论是晴天还是落雨,都是一旺惹人怜爱的碧绿。


随性地沿着碎石小路散步,心境顿时悠然,深得西溪素来从容闲适的人文气质。




之江「有情」

秦望山伫立在六和塔西边,山脚下的钱塘江大拐弯塑成一个反写的“之”字,江面在此变得宽阔,江水经杭州市郊青葱的群山便静静汇入杭州湾,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得名于此。

教师宿舍楼所在的二龙头间有一座山谷,传说是一对情侣紧紧相拥而成的两座山,后人称为“情人谷”。


为了方便教师们往来于二龙头,1916年在两山之间修了一座长约60米宽约2.5米的木桥,叫做情人桥,一头连接校舍,一头连接学校员工家属区。

情人桥接情人巷,情人巷里春路长。

两行参天树竞高,一径袭人花争芳。

(词学大师·夏承焘)

据说,“情人桥”是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之江大学第三任校长)所建,20世纪70年代改为水泥桥,并在桥下建坝拦水,于山谷间形成一个湛蓝的小湖泊,称情人湖。

过情人桥北转,一径通幽,一汪碧水,人称小盘谷。同小盘谷毗邻的是双龙瀑,虽说相邻但不相交。双龙瀑是山涧溪流形成的两处小瀑布,因一个在二龙头东麓,一个在头龙头兴二龙头之间而得名。

岂有玑珠落九天,悬崖百丈挂龙涎。

春洪一夜添生气,也有惊雷破书眠。

(词学大师·夏承焘)

如今大雨过后,仍能看到当年瀑布的影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紫金港的热闹,华家池的恬淡,玉泉的活力,西溪的小家碧玉,都养育着浙大师生学子,之江那条江水,一代又一代,涓涓不息,绵绵不绝。


一百二十年来,浙大正是以这样的“最水”,教会学生包容含蓄,吸纳水的至柔至刚,活跃着青春年华的同时也能静心学术。



正是这样的传承,让浙大在历史的浪潮中逆水而上,用一年年的潜心打拼出如今这样一所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


让我们随着蜿蜒而下的溪水,追寻从1897求是书院走来的每一步脚印。

-END-

编辑丨笑笑

插图来源 | 视觉中国、浙江大学官网

首图 | 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 《中国国家地理第107期》2017.05,撰文赵海锋,张子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