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NFT,虚拟偶像元宇宙,与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脑洞不够,平行宇宙;共同组成了时下的“万恶之源”。
二战时美国大兵人手一张的PIN-UP GIRLS
如果说NFT和元宇宙,是钱包的最后一滴眼泪,那么诞生于上个世纪的PIN-UP GIRLS,无疑就令当时的美国社会,都为伊消得人憔悴。
你负责赚钱养家,她负责貌美如花,可好?
你负责赚钱养家,她负责貌美如花;PIN-UP GIRLS魅力无穷风情万种,她才是所有虚拟偶像的老祖宗。
目前身价上亿的PIN-UP GIRL,Dita Von Teese
01
所有女生都想活成“她”的模样
PIN-UP GIRLS的前身
“GIBSON GIRLS”
在英文中,PIN-UP,意指那些流行于美国二十世纪早期的,各类通过手工绘制而成的招贴画、海报、宣传画以及插画等艺术品。而PIN-UP GIRLS则顾名思义,专指那些,以各类美女为主题的,手绘的海报或是招贴画。
风情万种的各类PIN-UP GIRLS
虽然PIN-UP GIRLS这个词汇,真正意义上是诞生于40-50年代的美国,但实际早在19世纪晚期,大概也就是在1890年时,PIN UP GIRLS这种艺术就已初具雏形。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所周知,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盐留影法”以来,摄影成像的大旗就开始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只是哪怕在半个世纪后的19世纪晚期,各种手绘以及印刷的插画,依然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达盖尔在1837年拍摄的照片,相信这是最早的银盐摄影法相片
而在这个时期,得益于自行车的发明,以及其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就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也间接的促成了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使得她们开始摒弃那些,带有维多利亚遗风的臃肿长裙,换上干净利落的灯笼裤和靴子,骑上自行车开始参加各种赛事。
自行车的发明和流行,间接的促成了女性着装的一次革命
而这种对于女性穿着的解放和改变,除了开始扭转普罗大众心中,长久以来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之外,也使得一个人灵机一动。将这种充满了新时代女性智慧与魅力的形象,通过自己的画笔,表现了出来。
女性们纷纷开始改变着装,骑上自行车,走向街头
这个人就是美国大名鼎鼎的,《生活》杂志的插画家查尔斯·吉布森(Charles Dana Gibson),而他的夫人则是当时美国社会上声名远播的政治家、慈善家,并毕生致力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而奔走。
Charles Dana Gibson笔下的新时代女性
正是基于夫人那巾帼不让须眉的,新时代女性的形象,查尔斯·吉布森以其为灵感,构思出了一系列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女性形象,并付诸于自己的笔下,将其发表于当时其任职的《生活》杂志上。
骑着自行车的 Gibson GIRL
查尔斯·吉布森笔触下的女性,具有一系列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她们不再是男性的附庸,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爱好,她们勇敢、坚定、聪慧且善良;满足了男性心中,对于完美女性的一切幻想。
Gibson GIRL是所有男性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而也正是基于这种对于“新时代完美女性”形象的刻画,查尔斯·吉布森所绘制的插画,广受当时社会,尤其是男性群体的一致好评,掀起了一阵热潮。而这种“新时代完美女性”的形象,也被称之为“吉布森女郎”。
知书达理又温柔可人的Gibson GIRL
“吉布森女郎”的大获成功,除了在社会上引发了对于新时代女性的向往和追捧,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紧随其后的模仿者,他们纷纷开始效仿查尔斯·吉布森的笔触,将这种男人心中完美女性的形象,开始搬上自家的杂志封面。
可以对比一下,有一张并不是来自于Charles Dana Gibson
大时代的浪潮总是难以避免的,让所有人都不自由自主的被裹挟其中,而女性群体在通常情况下,更是首当其冲。
不同画家笔下的女性,不同的魅力
查尔斯·吉布森笔下的吉布森女郎,虽然勾勒出了新时代女性的完美形象,但是无论是在审美,还是创作初衷上,始终都还是难以逃脱以男性群体为主导的,自我陶醉的幻想。
02
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PETTY GIRLS的诞生
PETTY GIRLS体现出的风情万种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开始笼罩在整片欧洲大陆各个国家的上空,男人们开始莫名其妙的拿上枪杆,投身到战斗中时,女人们也在获得了自由的同时,开始逐步摆脱身上的枷锁和束缚。
扑克女郎的火辣和大胆,无疑更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如果说“吉布森女郎”只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并带有时代局限性的,男性们心中幻想与欲望的投射,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无疑就将这种幻想击的粉碎。
这是1953年时的一副日历女郎,哪怕在当时,依然很流行
此时,查尔斯·吉布森笔下的“吉布森女郎”,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在爵士乐和禁酒令的刺激下,更加的渴望开放与自由,曾经那被过度压抑的精神和情绪,此时也开始触底反弹。
可口可乐早期的PIN-UP GIRLS也是十分赏心悦目的
而此时出现在日历上,打扮的更为性感和火辣的女郎,无疑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审美和需要,同时也在那个动荡的年月中,抚平了人们心中的伤痕。
还有将日历和广告结合起来的
日历女郎那种大胆火辣的风格,甚至还延续到了当时军队的征兵海报上。那种一身戎装,美丽又英武的女性形象,配合以煽动性十足的征兵标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个参战国征兵部的拿手好戏。
问:有这样的女兵,你几时参军?
这种风气不仅在战时颇为流行,甚至在战后还激发了艺术家乔治·佩蒂(George Petty)的创作灵感,并创作出了PETTY GIRLS这一形象,并将其刊登在男装杂志《Esquire》上,取代“吉布森女郎”,成为了大众心中新一代的宠儿。
你以为只有美军喜欢玩这一套,那你就天真了
乔治·佩蒂童年时,就经常在父亲所经营的照相馆中用喷枪,来绘制各种图案,而其后又加入日历公司,专门绘制日历上的各种性感火辣的日历女郎,而这也为他日后加入《Esquire》杂志,并创作出PETTY GIRLS这一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你还对PEETY GIRLS拿捏不定,请认准这双大长腿
与查尔斯·吉布森笔下所绘制的“吉布森女郎”,其专注于表现女性衣着和一系列社会活动所不同的是,乔治·佩蒂笔下的PETTY GIRLS,更专注于用流畅的线条和大胆的配色,勾勒出女性原本的身体之美,尤其是对于腿部线条的描绘,尤为抢眼。
表情和身材比例略显夸张,洋溢着灿烂笑容的PETTY GIRLS
虽然这样的表现方式,在人体比例上略显失真,但乔治佩蒂自成一派的绘画风格,以及干净清爽的用色,让他笔下的PETTY GIRLS热情洋溢,活灵活现,成为了硝烟未散的战后社会中的一抹靓色。
同时带有日历版本的PETTY GIRLS,很适合撕下来贴在墙上,作为装饰画
不仅如此,由于当时乔治佩蒂所创作的这些PETTY GIRLS,基本都是作为《Esquire》杂志的插画出现的,所以读者随时都可以将这一页撕下,贴在自己喜欢的位置,也正是因为这种便利性,极大的推动了PETTY GIRLS的传播。
难得也有这种没有暴露身体线条的
PIN-UP GIRLS中的PIN-UP,也同时拥有这一层含义,而乔治佩蒂笔下的PETTY GIRLS,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为无数人带去了信心与希望,抚慰了当时所有人饱受磨难的内心。
0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抹亮色
真正意义上的
PIN-UP GIRLS的诞生与离场,
PIN-UP GIRLS这个词汇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是在1941年的7月7日的《生活》杂志上,当时的女演员多萝西·拉莫去夏威夷美军驻地慰问演出,配文中,头一次使用了“PIN-UP GIRLS”这个词汇。
美国女演员Dorothy Lamour
作为曾经和胡佛都传出过绯闻的女影星,多萝西·拉莫的到访,对全体官兵士气的鼓舞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多萝西·拉莫并不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PIN-UP GIRLS,但毫无疑问的是,PIN-UP GIRLS这个词汇的诞生,无论如何与她也脱不开关系。
NOSE ART里最经典的一张,来自于1944年的塞班岛的“WADDY S WAGON”号,B29对东京首次轰炸前的留念,该机次年1月9被击落,无人生还。
好巧不巧,就在短短五个月后的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在战后第一时间向美国宣战,而美国方面则迅速做出回应,由此太平战争也拉开了帷幕。
战时PIN-UP GIRLS的身影无处不在
而随着美国的参战,PIN-UP GIRLS的功能与职责,也不再是仅仅只局限于日历和杂志,她们靓丽多姿的身影,也逐渐的开始出现在各种层出不穷的征兵广告、画报、商品,甚至是国家发行的债券上,开始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告和宣传方式的媒介。
PIN-UP GIRLS
不仅如此,这些近乎于完美的PIN-UP GIRLS,除了在战时承担起了宣传上的重任之外,同时还是那些战斗在最前线,每天在枪林弹雨之中,经历生离死别的官兵们的最爱。那一抹抹靓丽的倩影,短暂的冲淡了战争所带给他们的创伤和苦难。
PIN-UP GIRLS也有好运的含义,战士们会随身携带
营房中、坦克里、机舱内、甚至于是随身携带,PIN-UP GIRLS的身影无处不在。她是每个士兵心头的最爱,不仅让他们在在无数个慢慢长夜,与尸山血海之中不再孤单,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于远方爱人的思念,PIN-UP GIRLS那荡漾着的笑容,不仅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慰藉。
而随着《PLAYBOY》等杂志的崛起,PIN-UP GIRLS也逐渐开始真人化
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除了以虚拟人物形象出现的PETTY GIRLS之外,得益于摄影技术的蓬勃发展,PIN-UP GIRLS的形象也开始逐渐多元化,并不再仅仅拘泥于虚拟人物的范畴。
没想到吧,OLIVE也上过《PLAYBOY》的封面
虽然早在19世纪时,社会上就已经出现过一些,以真人形象作为宣传之用的海报或是照片的存在,但是当时还没有PIN-UP GIRLS这个概念,更多的只是作为剧院或是表演的宣传之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以真人形象为代表的PIN-UP GIRLS,才开始慢慢涌现。
大家所比较熟知的玛丽莲梦露,就是著名的PIN-UP GIRL
而随着真人PIN-UP GIRLS的崛起,曾经以虚拟人物为代表的PIN-UP GIRLS,则逐渐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随着1945年二战的结束,活色生香的真人画报女郎,则无疑更具吸引力,而也正是在此时,涌现了一批真人PIN-UP GIRLS偶像。
还有比较出名的BETTYIE PAGE
而受到战后多方面文化冲击的影响,大众们的观念以及文化思想也变得更为开放,让真人PIN-UP GIRLS在裸露的尺度上,相较于传统虚拟PIN-UP GIRLS,也更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还有蒂塔·万提斯,玛丽莲·曼森是她的前夫
无论是40年代的BETTY GRABEL,还是50-60年代风靡一时的玛丽莲梦露,真人PIN-UP GIRLS的异军突起,势不可挡,使得传统PIN-UP GIRLS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一种曾经的回忆与信仰。
04
美式复古文化中的魅影绝色
无处不在,影响深远的
PIN-UP GIRLS
影响深远的PIN-UP GIRLS文化
从查尔斯·吉布森笔下的“吉布森女郎”,再到乔治佩蒂所绘制的“PETTY GIRLS”,再到1960年代《PLAYBOY》中的玛丽莲梦露,PIN-UP GIRLS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女性解放的一种象征,以及美国近现代历史的一种见证。
PIN-UP GIRLS同样也象征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
尤其是在一战和二战期间,PIN-UP GIRLS不仅承担起了战时宣传的重任,同时还被视作为一种好运的象征,无论是战场上,还是战场外,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NOSE ART文化中,PIN-UP GIRLS占有很大比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人所熟知的美军战机的“NOSE-ART”涂鸦中,就少不了各种各类的PIN-UP GIRLS的身影,其不仅是一种平安的寄托与好运的象征,更是在万米高空中,能够快速识别敌我双方的一种标识。
著名电影《孟菲斯美女号》,机头位置的PIN-UP GIRLS
除了各类歼击机以及轰炸机的“NOSE-ART”,PIN-UP GIRLS的身影,同时也频频出现在士兵们的“BACK-PAINT”上。
NOSE ART也可以起到识别敌我的作用
PIN-UP GIRLS们那性感中又不乏健康与活力的美,不仅能冲淡士兵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永远记得有人在你的背后,默默的给予着你支持。
有谁能拒绝为自己心爱的女孩而战呢
甚至在战争中,真人PIN-UP GIRLS奋不顾身的演出与慰问,不仅是战场上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剂,更是对于提升部队整体的战斗力与士气,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帮助士兵们短暂的忘记了失败与苦痛。
这一张,很简单推断出战场和时代背景吧
当时的美国政府还将PIN-UP GIRLS单独印刷成册,派发给每一位前线的士兵,让他们明白,自己不仅是在保卫自己的家乡,同时也是在守护自己最爱的女孩,这让当时的每个士兵,都以能拥有一张PIN-UP GIRLS为傲。
反映出“美国梦”的,精致生活的PIN-UP GIRLS
除此之外,PIN-UP GIRLS也可以说是“美国梦”的另一种代表。精致的服饰与妆容,惬意的生活与风情,肆意宣泄的活力与热情,这无不都是美国人至今都向往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时代的PIN-UP GIRLS,也是所有人理想中的一种生活状态。
PIN-UP GIRLS同时也是,HOT ROD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哪怕时至今日,PIN-UP GIRLS的影响力也不减以往。她从一种艺术形式,逐渐转变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如今的娱乐、文化和时尚。
根据真人绘制,惟妙惟肖的PIN-UP GIRLS
从曾经著名的PIN-UP GIRLS女郎Bettie Page,大众情人玛丽莲梦丽,再到身价上亿的蒂塔万提斯;PIN-UP GIRLS的身影无处不在,哪怕就连空山基的创作,都饱受PIN-UP GIRLS艺术的影响。
可以说PIN-UP GIRLS是美式复古文化中的一袭倩影,是不同年代女性面貌的一种反映,更是“美国梦”的一种践行,哪怕岁月变迁至今,还是会有无数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FIN
时光飞逝,魅力不减
依然治愈你和我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 PIN-UP GIRLS或许早已不再是很多人的“梦中情人”,但是作为美式复古文化中的精神象征之一,PIN-UP GIRLS那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至今也仍不会过时。
而PIN-UP GIRLS这席卷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浪潮,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依然能从她那永远热情洋溢的笑容中,感受到那份活力与治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3oz复古文化”(ID:CN-33OZ)。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