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靠百年老茶馆撑起的老街,正在上演新故事~

这个靠百年老茶馆撑起的老街,正在上演新故事~



海报设计 ©落屋

冬日的阳光灿烂热烈,茶客三四,在街头巷尾,兴致浓郁地围炉煮茶、摆起了龙门阵,梧桐树叶随风扬落,屋檐下猫儿闲得挠痒,整条老街,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古老文艺气息,偶尔有机车,轰隆隆地开过,喧嚣渐渐远去。

商铺门口随意栽种的花草,小院儿里耷拉着的衣服,斑驳墙上歪歪扭扭的字…….时间把这条老街和外面的城市分割开,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

提起“彭镇”,无数成都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观音阁百年老茶馆”几个大字,事实上,这个靠百年老茶馆撑起的老街,如今也被时代裹挟着前行,上演着一出出新的剧集。

现如今,这样原滋原味的古朴老街已经不多见了。


“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老街上的慢时光,是治愈生活的良药。在这里,慢,是日常,是平凡,也是理所应该。

时光,在这里近乎停滞

走进彭镇,瞬间就能捕捉到时空错落的松弛感。

低矮的砖瓦老屋、古朴的石板路,年深久远的梧桐树,未被商业过度侵蚀的老街,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居住在这里的鹤发老人,一切都是七八十年代,没有电子设备时最粗粝的模样。

观音阁老茶馆里,幽暗斑驳的墙面将光影编织成动人心弦的曲谱,老人们脸上大多带着平和与寂寥,老烟斗上的烟圈一点一点的升腾起来,又一丝丝的飘散~

在这样的氛围中,稍不注意,就两眼迷瞪起来,陷入漫无目的的思想游荡。


这是彭镇老人的习以为常。每天早上四点半,氤氲的茶香已漂浮在空气中,老人们手握一杆旱烟、桌摆一碗茶,一天的生活就从烟雾缭绕中开始。

“掏耳朵”、“金钱板儿”,这些有着纯粹技艺的民间手艺人,还经常游走在这里,给茶客们普及地地道道的市井文化。

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茶肆群,挨着十字路口这一片,全是各色茶馆,老式盖碗茶、古法围炉煮茶,还有咖啡店的快饮茶,各种姿势的喝法都有。

在彭镇,街边的店铺,大多是心态佛系的当地居民在经营。他们或专注于电视综艺,或敲打着手机按键,或手持钩针缓缓地编织,或直接上演隐匿术,你若不在店铺里呆上个二三十分钟,老板通常都不会露面。

住在彭镇的人们,生活是敞开的,也不惧于游客的打量目光。你甚至可以从门口窥视到住户家中的陈设,正在进行的日常

锅碗瓢盆摆列在桌上,那家女主人正在做饭;电视机的光影闪动,这家老人正在沙发上看电视,从这些片段完全可以想象他们的三餐四季,生活日常。

住户挨着铺面,邻里社区的人们太熟悉彼此了。餐馆、杂货铺、小卖铺、裁缝店、理发店、糕点铺……都是经营多年的老店,来买东西的人们经常会站在街上就开摆,小镇的温情和熟络就在于此。

下午三四点,远道而来的茶客还在谈笑风生,堆满铁器杂物的打铁铺门口,穿着黑布鞋的店主大叔,却早已昏昏入睡,进入彭镇香甜的梦乡中。

路边的猫儿,彷佛也深受感染,懒洋洋的躺在街头,晒着太阳,等待人群缓缓散去。

幸福,有着简单的解法

在这里,幸福,也有着最简单的解法。物价温柔,生活简单。

“美发6元,不洗头,剃头5元,儿童4元。”老街上年代久远到没有店名的理发店,略显脏乱的桌椅板凳上凌乱的摆放着一些古朴理发工具,墙上贴着毛主席画像,这是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很熟悉的场景。每隔两三个月总得来一次。

最让人眷念的是彭镇粽子那一口软糯脆甜。将彭镇特有的红豆花椒粽,油炸香酥,再裹上红糖,香、甜、脆、糯,口感丰富,饱腹感极强,关键是2元一个,价格十足的公道。

在十字路口前的固定摊位,10元三斤/四斤的橘子,新鲜汁足,搭配瓜子、花生、盖碗茶,正是生津止渴的好选择。

路边老大爷的莴笋,买一大捆也花不到10块钱,颗颗鲜翠欲滴,如果赶上收摊儿,更是讲价的好时机。

儿时常见的糖油果子,在这个闲适的下午,花上4元就能吃上一串。

观音阁的茶,分两种。圆筒型的杯子是本地人的专属,喝茶只需1块钱。外来游客消费也不贵,10元1位,交了茶费还能随便摄影。整个店铺都藏着老板李强的茶馆情怀与恋旧情结。

时光清且浅,岁月亦潋滟。


时光过时不候,却也留下美好的记忆,携一抹感悟于流年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缝隙里,寻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万物皆可“茶馆”


这座因百年茶馆而火的古镇,现如今已被茶水全然浸泡,容纳着所有关于茶的新老空间和故事。院子里、大树下、街边边,甚至是书馆、美术馆,茶,无处不在,来到这里的人也没有理由不坐下来喝上一杯。


「观音阁老茶馆」

正是充满传奇色彩的观音阁老茶馆,让彭镇兴起了茶文化以及万物皆可茶馆的玩儿法。据镇上的老人所说,这里建于明代中后期,百余年前彭镇遭遇一次大火,这个房子成为唯一幸存者,人们坚信是由于观音菩萨在保佑,是故,建观音庙,香火不断。民国初期这里才变成了茶馆,延续至今,成为成都市历史文化的一个“活化石”。这个茶馆原身是观音庙。

「云栖里美术馆」

在彭镇街巷入口不远处,有一个名曰“云栖里美术馆”的店铺,里面佛像修竹,禅意满满,不见美术馆的陈列,只保留了美术馆的清幽,是一处静谧闲适的侘寂风茶肆。

「柳江东」

在杨柳河的旁边,建于清末的临河茶馆“柳江东”,正被有心人重新修复,围炉、煮茶、咖啡、书肆,两层楼的川西建筑,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披上了与历史截然不同的外纱。成为这条老街年轻人来玩的新据点。

老板娘是北京人,曾在北京经营一家咖啡店,偶然间来到彭镇旅游,喜欢上了这里的岁月静好,机缘巧合在这里长久驻足。

「柿闲咖啡」

这是一个既卖咖啡、也卖茶的小院子,氛围上则更像是一个私人小馆。古朴典雅、青瓦白墙的小院子里别有一番世外桃源的野趣,满园堆砌着匾额、陶器、古书等零零碎碎的藏品。据说这里原本是一家药铺,被喜好收藏古玩的店主看中,给他的宝贝们寻到了这个好去处。文艺的咖啡与厚重的古玩碰撞,既古又雅,形成了柿闲咖啡独特的魅力。

「浣乡书局」

在浣乡书局,喝茶又是另外一番场景。在四合院内,山石流水,木廊瓦屋,最多只五六桌客人,不会过于吵闹。

大厅更像一个自由宽敞的书房,一排红色的书架,上面零落的摆放着很多书籍,其中不乏店主亲自淘回来的孤本,只借阅不售卖。旁边有书桌、沙发,可以满足不同姿势的翻阅品读。

这里,涌动着,年轻力。


或是古镇的宣传生效,或是自然而然的吸引力,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彭镇,并选择留下。他们对于彭镇有着超多的迷恋,又有着更深的更新的了解。


这些年轻人租下老房子,按照更现代的设计审美改造为工作室、手工工作坊、咖啡馆、染坊……与邻居从陌生到熟悉,最终融入,成为可以代表彭镇的一部分。

「见朴工作室」

见朴,一家年轻的设计工作室,在19年租下了彭镇街上180㎡的古朴小院子,那原本是一间发霉废弃的仓库,经过重新休整,就有了如今的文艺模样。

「成艺陶瓷工作室」

成艺陶瓷工作室与见朴是邻居。店主曹成艺是广东人,看中了彭镇的安静和质朴,选择在这里继续他的艺术人生。他的作品都是纯手工制做,讲究用心而不是高效,非常适合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创造。

「刊笛咖啡」

刊笛咖啡,是这条老街当之无愧的新晋网红。老板是彭地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看老街只有茶铺没咖啡,就突发奇想开了这家适合年轻人的咖啡馆,没想到意外“蹿红”,还发展成为了机车党们的固定聚集地,让轰鸣的机车成为了彭镇老街的新常态。


酷炫的机车、时髦的露营椅,精致的格调,竟与这条古朴的老街毫无违和感。

「一安扎染」

“一安扎染”的老板郑婷,也是彭州本地人,毕业后一直在洛带古镇开扎染店,19年后回到彭镇老街。一安扎染不仅售卖成人衣物、童装、收纳袋、帽子、钱包、布玩偶,还为潮牌鞋子染色。店主已经做了八年的扎染,还想继续将这个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现如今,老店已歇业,新店正在筹备中。

……‍‍‍



年轻人的加入,让彭镇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但是正如部分人担忧的那样,这个被观音阁老茶馆撑起来的老街,会不会失去现在珍贵的粗粝感,被当下光鲜的新消费所裹挟,一切皆未可知。


未来,这条老街还需要更多的支撑点,让它生根发芽,长出枝繁叶茂的璀璨。





文字| 小ONE

图片及摄影| 龟龟‍‍‍‍

排版小ONE

设计YESOOAK

品牌Agnes Yeh

主编/出品Lena湘

投稿(含素材)、合作1782808289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落屋LUOWU”(ID:chengduluow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