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不必作远游计也。
浮生集所盛放的,
是园林的审美,
曲艺的人文,
以及悠然日常的幸福哲学。
随着半个月前,2022苏州「浮生集」设计工作营·实地踏勘的开启,这场古宅焕新公益活动,正在因为一群年轻人的集结,而闪闪发亮。日光流转,在设计师们的巧思之中,浮生集首店的样貌,逐渐显露。
(更多“浮生”故事请戳知了Home过往文章《在苏州 七组设计师共绘新“浮生”》)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Z Media|知了Home,在刚结束的2022苏州「浮生集」设计工作营线下项目评审会上,阅见了在不同设计师的手下,渐露“妆容”的浮生集。
图源:物道
笔画之间,勾勒袅娜的当代苏州风情,汇集梳理,便成了浓缩着传统、当代、审美、设计与生活的画册。
而今,Z Media与你一同,一页页,一行行,细品慢读。
浮生集首店将落位于苏州山塘街一处庭院之中的第四进、第五进以及小姐楼空间,参与设计工作营的设计师在这三处空间中进行选择与设计。
来自站直STAND UP的王吟秋、郑思雨,与苏州本地独立设计师汪嘉怡对三处空间进行了勘测与布局规划,并对第五进空间做出了设计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与艺术系客座讲师,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UCL) 。擅长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空间策划与运营、建筑教育与媒体。研究声音、人和建筑空间的互动关系,智能与虚拟科技在实际建筑中的应用。
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后于威尼斯建筑大学 (IUAV) 硕士毕业。擅长新旧建筑改造与设计,致力推广BIM施工设计一体化。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室内建筑专业。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我们常常会思考,当代人眼中的苏州,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为了对苏州文化进行更好的呈现,昆曲《浮生六记》的制作人萧雁一直积极地与各类群体进行着交流。
苏州是什么样的?
苏州应该是什么样的?
苏州还可以是什么样的?
设计是一种语言,一种画面,也是一种思考。在与设计师的交流之中,苏州与来自各地的人们,都在加深着对彼此的了解。
图源:物道
Z Media:
你对苏州这座城市有何印象?
汪嘉怡:
苏州古城区是一个空间尺度非常亲人的地方。当我游走在古城区内,能感受到被周围的建筑空间亲密地包裹着,不拥挤也不空落,这样轻松舒适的气氛会使我下意识放慢脚步,享受片刻生活。
站直STAND UP:
苏州在我们印象中一直是座秀美含蓄、沉静优雅的城市,保留着一种仍然在对抗工业化、现代化的绵密的城市肌理。正如苏式文人园林所代表的东方传统美学,克制温婉、意趣绵长,充满诗意和想象,可以置于更长的时间线里不断引人回味与回望。
Z Media:
你对苏州园林有何印象?
站直STAND UP:
苏州园林多为文人所修,占地不广,求其小而美,每个园子都反映出园主人自己的意趣,充满了建筑和自然的互动,这些都是需要观者在不同的语境和时间里去理解和感受的。
汪嘉怡:
苏州园林是一个百去不厌的地方,在每个年龄段、每个时间段、每个季节去都能让人产生新的感受。能以最传统的姿态带给人们富有现代性的、最当下的体验,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最神奇的地方。
图源:合格注水猪肉
Z Media:
你眼中的《浮生六记》是什么?
汪嘉怡:
《浮生六记》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下,描述一个文人的家长里短、纸短情长。虽然它和当代年轻人们的都市生活状态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生活细节现在还能寻到踪影,读起来也很有趣。
站直STAND UP:
它是一部仍然有当代美学意义的旧书。记录了很多有生活趣味的小事,读来能感受到作者对微小事物的热爱和富有苏式美学的生活方式。说来它的作者沈三白也是位了不起的造园家,书中也记录了他自己的园林观。
Z Media:
你认为古建活化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站直STAND UP:
最大的挑战是在有限的场地和时间条件下,如何用当代语境重现古典、传统、戏剧的美和趣味。
汪嘉怡:
古建活化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摆脱传统历史符号的约束,将传统古建转换以适应当下日常生活需求,赋予当代性,注入年轻活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套设计方案来传达当代年轻人的活力。”站直STAND UP与汪嘉怡如是表示。
作为「浮生集」项目的发起方之一,萧雁对整个空间的规划亦有着长远考虑。在能够将昆曲《浮生六记》厅堂版完美植入的同时,浮生集规划有苏式Brunch、创新茶饮、创意工坊、非遗数字化应用、文化展览等业态,在触达各类人群的过程中,全时段、全空间、全方位地展示苏式生活独有的哲学与美学。
可以说,浮生集首店是一个在各维度上都有着多重属性的项目:
在建筑层面,它不仅承担着古建活化的任务,也展现着对传统苏氏园林与当代生活融合的探索;在功能层面,空间不但是昆曲《浮生六记》的舞台,还需要实现餐饮、展览、直播等多元需求;在文化层面,浮生集既描绘着一脉相承的古韵,还讲述着有苏州味的当代故事。
设计师既需要满足多样的基础需求,还需要用设计语言,与空间一同实现表达。
再构古今日常
“‘独一无二’很重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在进行项目评审时指出,浮生集项目在整体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将“《浮生六记》原著+戏曲+古宅(含园林)”巧妙融合。此外,由于项目本身具备较强的独特性,设计师在设计时,更需注意“量身定制”。
站直STAND UP & 汪嘉怡
演员出场前的准备空间也是展陈的一部分
《浮生六记》是站直STAND UP与汪嘉怡设计的主线索之一。
“《浮生六记》讲述了清代文人沈复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从当代角度,对日常生活进行解构与重构,结合《浮生六记》,赋予浮生集的餐饮和演出仪式感。”设计师们说。
在这个方案中,设计师们通过规划动线来重构日常。他们利用入口与五进之间的长甬道,引导来访者在行进之中逐步融入空间。
站直STAND UP & 汪嘉怡
以软隔断的方式实现空间划分
同时,设计师将工作人员设定为在园中生活的NPC角色,游客则是来沈复家中做客的客人,在工作人员与游客动线重合的空间,NPC和顾客产生的互动被诠释为日常沈复家中好友拜访的故事。
诸如此类的设计,将人们游历浮生集的过程,转化为“到一位穿越而来的生活哲学家中做客”的体验。
家具成就空间的多种可能
家具本身形状的可能性,也在站直STAND UP与汪嘉怡的思考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对于空间的多功能需求,站直STAND UP与汪嘉怡则采用了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方式。
站直STAND UP & 汪嘉怡
通过对家具的调整实现空间功能变化
相较于使用不同的家具来实现不同的功能,设计师们选择通过调整空间中已有家具的外形及摆放位置,来完成不同空间功能的转换。
对于落地后每日至少会有一至两次功能变化的情况,这样的设计在缩小对家具仓储空间需求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人力搬运的成本。
冲突之中塑造融合氛围
现代感极强的预制建筑材料、反射性的镭射纸、彩色透明亚克力、彩色霓虹灯……种种看似与古建空间形成冲突的材料,在设计中被大胆使用。
站直STAND UP与汪嘉怡介绍,五进空间是以黑白灰为主调的砖木空间,视觉上呈现着古典与庄重的感觉。
现代材料的引入在新旧空间的色彩、材质等方面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碰撞出更多当代生活气息。同时,材料产生的漫反射也能提升空间亮度,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站直STAND UP & 汪嘉怡
舞台区域以现代装饰和传统表演并置呈现视觉冲击
对于站直STAND UP与汪嘉怡的思考,建筑师、北京锐筑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张磊认为,这种不过度依赖库房,发挥家具形状特征的优势来实现的空间功能切换,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在“网红感”材料的使用方面,他建议要以“克制”与“留白”为关键词,在保证空间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当代氛围感的塑造。
“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是一个当今建筑、设计、艺术、文化乃至城市建设方方面面都需要面对的时代命题。”张磊表示。而在当下,浮生集与设计师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出答案。
苏州「浮生集」设计工作营·方案评审现场
关于「山塘·浮生集」
位于苏州山塘街,文化 IP昆曲《浮生六记》的首个线下公共体验空间,将成为集合演出、游览、研学、文创、轻食等多种形式和产品的非遗创新基地。
作为政府支持下的公益性古宅焕新项目,「山塘·浮生集」吸纳了多个年轻设计团队,以园林、建筑、审美与生活为意趣,在聚焦古城更新、非遗文化创新的基础上,营造面向大众的消费场景,力求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繁盛生长,成为当代园林新实践。
该项目预计将在2022年10月底正式落成,并作为苏州国际设计周的亮点版块内容亮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了Home”(ID:ZMedia0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