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自带一股“仙气”的葫芦瓶,来头可不一般

长知识!自带一股“仙气”的葫芦瓶,来头可不一般



提起葫芦瓶,

不禁让人联想到童年回忆

——“金刚葫芦娃”

曾有人戏说,

动画片里的葫芦娃到金刚葫芦娃,

其实写的是片中“老爷爷”

文玩葫芦的炼成之路。

其实在早期,

葫芦就被赋予了神话色彩

以及不同的寓意......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葫芦瓶这个器型~
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品种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仿哥釉、茶叶末以及蓝釉、白釉、黄釉等其他单色釉。纹饰大多带有道教色彩,也有书写吉祥文字的。




葫芦瓶的历史渊源

葫芦在将近几千年的栽培史中,已经超出了植物学的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
汉族族源之一先秦周族的史诗《诗·大雅》就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指人类最初诞生于葫芦。


而摹拟人物造型的葫芦形器物,在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均有大量发现,虽然器形有差异,但都属葫芦范畴,甘肃省博物馆藏的大地湾人头彩陶瓶,正是仿照女性头像塑形,腹部圆大臃肿的葫芦形陶器。



大地湾人头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


葫芦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十分神奇的色彩。神话传说中葫芦有“化生万物”的本领,还与天地起源相联系。


葫芦还曾为佛家“暗八仙”之一,同时也是道家的法器,道家还将理想的仙境称为“壶天”,意思是装有天地日月的器物,其所津津乐道的海上仙山也是“形如壶器”。
笃信道教并身体力行的诗人李白所作《下途归石门旧居》诗曰:“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北宋—金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
新石器时代有许多葫芦形彩陶瓶的发现,说明这些彩陶瓶是当时人们的日用器皿,当时这些造型主要是按葫芦的原形而造型,反映了葫芦作为重要的农作物和被栽培的历史,显示了葫芦作为日用器皿的广泛程度,也反映了先民的葫芦崇拜。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鱼纹葫芦瓶”






历代葫芦瓶的发展史



葫芦瓶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


唐 长沙窑堆塑蝴蝶纹葫芦瓶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元 彭窑葫芦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南宋 官窑青瓷葫芦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元代又出现了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等各式葫芦瓶。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流行烧造一种葫芦扁瓶,在瓶身上下两侧安放两字绶带耳。其用处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便于提拿。而这种瓶自古叫做绶带耳葫芦瓶,



青花扁腹绶带葫芦瓶

“带”与“代”同音,“绶代”就是传授给后绶。“绶”与“寿”同音,人们历代将多福、高禄、长寿作为衡量人生最大幸福的标准,长寿是人们的追求之一,真是寓意双关,也可以解读为“绶代福禄”、“寿代如意”。







清代康熙时期,葫芦瓶开始进入一个繁盛期,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并且继承了明末葫芦瓶造型风格,其颈部更为修长,线条更为优美。



黄地加彩龙纹三层葫芦瓶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陶瓷葫芦瓶继续保持兴盛,特别是清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其层出不穷的装饰手法和造型令人叹为观止,青花、粉彩、珐琅彩各类颜色釉等品种应有尽有。


清乾隆 大清乾隆年制铜鎏金嵌百宝大吉葫芦瓶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福禄万代葫芦瓶



清乾隆 青釉凸雕粉彩福禄纹葫芦瓶



清 青花龙纹葫芦瓶


这件乾隆粉青釉浮雕“子孙万代”图葫芦瓶釉色含蓄内敛,整体高浮雕制作,烧制难度极大,有极强艺术感染力。完全不同于以往印象中乾隆官窑的浮夸。





此件葫芦瓶的品相之绝佳,可见清代粉青釉的技法之纯熟。自清代粉青釉复烧成功。雍正时期,以举国之力,在传奇督窑官唐英的主持下,终于再次完善了在白瓷胎上挂施青釉的工艺。


经过反复改良,其青釉含铁量约为南宋常见龙泉青釉的一半,呈现出了这般质感更为细腻和色调泛蓝的粉青釉。




近期,域鉴APP的严选优品中上新一明末清初·青花开窗花卉纹葫芦瓶,愿请诸君共赏之。


明末清初·青花开窗花卉纹葫芦瓶

口径3.1cm,腹径14.8cm,高25.5cm






























此件明末清初·青花开窗花卉纹葫芦瓶,小口,束颈,双圆腹,圈足,器施白釉,以青花装饰,瓶身以双弦纹开窗,绘花卉纹,纹饰相互呼应。青花色泽浓艳,所绘花卉纹饰笔法流畅,生动自然。


更多精彩

●最高518万!中国最值钱的10大古钱币,一枚价值一套房
皇帝也临帖!乾隆的心头宝“三希帖”,真是难得一见
干货!资深行家手把手解读:如何正确认识“复窑”瓷器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域鉴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域鉴”(ID:YJ-c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