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明 | 真实中的差异——莫兰迪的静物世界

章晓明 | 真实中的差异——莫兰迪的静物世界

2001年10月,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隆重推出《莫兰迪——在真实中的差异》专题回顾展。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从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等不同的博物馆、画廊及私人的收藏中汇集的,这六十多幅油画和素描是莫兰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莫兰迪——在真实中的差异》展览海报

提到莫兰迪的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并不陌生,更是将他的名字和他画的瓶子联系在一起,在世人看来,在一个极为普通的物品世界里,莫兰迪竟然津津乐道地在这平凡无奇的题材中追求了一辈子,而从未觉得枯燥和无奈。我们今天去看他的作品,仍会被他那小小的画面,平淡的题材所吸引、感动甚至震撼。那么,莫兰迪到底在追寻着什么?又是什么使我们着迷?




一、形——状


作品的陈列是以年代的早晚排列,更是按题材的系列一组一组地并放在一起,给观众更清晰和有序的视觉感受。在展出的惟一一张形而上时期的绘画作品中,由于受到契里柯等人的影响,追求绘画的寓意性,画面结构过于理性而显得机械造作。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感觉和理智的平衡,注定要去理解和接受塞尚的绘画构成,这对他日后的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有球的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65cm x 55cm
1918年
1921年开始,莫兰迪回到一种直接写生状态,面对瓶子、花、风景和人物肖像,用画笔直截了当去表达,并一心想通过画面把他所见到的瓶子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由于接近对象“真实”的困难,他反复涂抹,所以画面是显得那样的笨拙、原始而没有技巧。这一时期我们看到的是具有物质感的瓶子和瓶子本身的造型。然而从中我们已经能感觉出莫兰迪对瓶子内在形状的敏感。稍后一个时期,这种敏感性越来越突显。过去,较为孤立的瓶子外形,又被过多的明暗层次所掩没,而现在,则减弱了明暗层次,将瓶子的外形剪影般地显现出来。归纳每个瓶子的形与状之间的关系,成了莫兰迪即时的追求。为了强调这一点,素描和色彩的对比也尤为强烈。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41.5cm x 50.5cm
1928年



有一幅1940年的作品,瓶子的外形是先用铅笔勾出,再填上主体和背景的色彩,形的边缘留下了铅笔和画布底色的痕迹。显得特别单薄、刻板,缺乏生动。之后,莫兰迪有意识地在画面中又涉入了光,瓶子的边线开始浑沌起来,笔触也松动起来,深色背景开始提亮,瓶子的形状更加整合,像被捏在了一起。为了整体的画面构成,莫兰迪越来越远离物质本身的组织结构,将物体作最大的单纯化,舍弃了所有的细节描绘,拿瓶子涂上颜色来取消物质感。除了瓶子还能识出它的形状外,其他物体几乎是用几块长方形的木块,涂上颜色来组合静物的。即使在某些画中出现过罐子的高光,也是出于形状的需要,并非在表达质感。画面显现的形,已被压缩成一种最本质的几何世界,即塞尚称之为“回到事物的最本源之处”,并注意瓶子形状与第二层几何形的切割和整幅画面的关系,有曲直线条的变化,有亮暗线条的呼应,笔触在画面上的整体流动使其开始有了灵气,同时也引出了某种抽象因素。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62cm x 76cm
1937年
莫兰迪认为“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抽象”。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对瓶子的写生,但越来越超越瓶子本身,是让瓶子本身的形象来呈现它的意义。我们看他的静物更像风景,像城市建筑,像高迪的教堂……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莫兰迪已将瓶子的形状通过光与色、重叠与切割,进行分解和重构,有的瓶子外形被融化在背景中,有的重叠后幻化出另外的形状,有的仅仅勾勒出它的投影部分。一切都在莫兰迪笔下魔术般地变化着,谁都难以预料。就像郎培多?维塔里所说的那样:“莫兰迪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真实,但同时也总是越来越走向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正是按照他的方式加工过的真实。”

莫兰迪博洛尼亚的画室,Heiirs of Luigi Ghirri摄,1967年
二、光——影


凡到过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参观过莫兰迪博物馆的人都会发现,莫兰迪的作画环境是极其简陋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一扇窗、一张床、一个画架,一张桌子和一大堆涂上颜色的瓶瓶罐罐及杂物。可以想象,在不大的空间里,所有的静物都是在那张桌子上摆放,在那个画架上完成的。光线固定不变地从那扇窗户射进来,斜照在物体上。这种受环境所限而产生的永恒不变的光源,反倒成了莫兰迪表现的一种形式。在他早期的绘画中,这种光源恰好能表达他所追求的物体本身的质。他利用侧光来表现物的体积,也利用侧光来制造画面的空间。我们在他1944年的一幅静物中看到,画面中间是一排并列的五个形状各异的碗和罐子,前后略有重叠,光线从左至右,从前至后漫游到每个物体上,消失在暗暗的背景之中,在桌面上留下几道投影,把分开的形状联结起来,冷冷的光照射在灰白色的瓶子上,显得特别宁静,尤如月光下的风景,又似古希腊神殿的柱群基座。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1946年
由于是侧光,物体的边缘,一边是“显”,一边则是“隐”。莫兰迪抓紧了“显”的一面,让物体的形状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在五十年代的大部分作品中,就是通过光来显现物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来他又将侧光渐渐淡化,转入平光,并将后排的瓶子处理成较暗重的色彩,来烘托出前排亮色瓶子的整个外形。
莫兰迪对光和形的理解,我们同样可以在他的素描中感受到。铅笔在纸上轻轻地滑动,留下几根看似极其“简单”“随意”的线条,却传递出了物体的形,有的只画瓶子的外轮廓线,有的只画瓶子间的负形,其变化微妙的线条本身也具有了光感。



静物
乔治·莫兰迪
纸本铅笔
27.3cm x 19.1cm

1962年
如果说早期莫兰迪是通过光来加强主体与背景的反差,突出其形的话,那么后期则是利用光,将其漫射到整幅画面中,消解了明显的光感,却又好像空气中弥漫着光的微粒。物体的形时而显,时而隐,与背景浑然一体,强调一个整全。
到了六十年代,画面中再次出现了光影,这次的光影已不同于过去只表达光的自然状态,而是被莫兰迪重新安排,更确切地说是在安排“影”,暗的挤压亮的,亮的又逼出暗的。亮暗的交替来构成画面的抽象因素。可以这么说,莫兰迪早期关注的是“光”,晚期关注的是“影”,这个世界的两极。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0.5cm x 45.5cm
1953年




三、色——调


“色与调”是莫兰迪的艺术的基本问题,在他各时期的静物画中是可以明显感受到的。从离开形而上回到静物写生的初期,莫兰迪是迫不及待地想找回那个“真实”瓶子的感觉。而固有色是最容易被抓到的,颜料在画布上的来回折腾,瓶子的形是被实实在在地堆积起来了,其颜色却是灰暗的,甚至谈不上有色彩,不过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随后,在强调瓶子本身的形状和物质存在感时,尽管色彩用得极其饱和、浓重,甚至用了鲜明的固有色和强烈的对比色,其色彩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生硬静止的。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2cm x 56.5cm
1939年
1944年以后,画面的色彩开始单纯起来,基本在灰白的基调中寻找变化。在一组静物中,通常将淡淡的对比色,如柠檬黄、淡蓝或浅紫色罩染在灰白色的瓶罐上,色彩显得宁静、典雅,也有了调性。
1950年的绘画开始出现了浅色背景,背景的提亮,给色彩的变化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如要突出前面瓶子的形状,就在瓶子和背景之间隔上一层深色物体。若要使画面浑沌一片,就将主体色彩与背景融合,降低其反差。色彩的冷暧关系越来越微妙,尤其是在同明度对比下的色相变化,或者在同色系列中寻找色度的变化,达到了精微的程度。一次性完成的技巧,颜料透出画布底色,既灵动又透气,使色彩永远保持最新鲜的状态。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5.5cm x 40.4cm
1953-1954年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0.4cm x 35.2cm
1955年


们还注意到这个时期有一组静物,画的是同样的对象,在同样的角度,每一张只有微小的差异,或换了某一只小罐,或挪动了前面一块黄布,小小的一处变化,都会给画面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一小块黄布换成绿布,整个色调也随之由暖色变成冷色,瓶子换了罐子,其他物体的形状也随之改变,布纹的变化也会带来瓶子轮廓线的弯曲。一切都在关系中整体呈现,色彩不再是孤立的。可以肯定,莫兰迪即便面对同一组静物,在不同的时间去画它,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2cm x 48cm
1952年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5cm x 40cm
1952年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40.5cm x 49cm
1952年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40.5cm x 46cm
1952年


一幅作品,要强调它的色彩,势必要简化它的形,莫兰迪把形状简至到几何形的时候,色彩就单纯起来。一个时期,画面上常常出现黑白灰加红黄蓝这种最简约而又最本质的色彩组合。在大面积平涂的色块中,会在形状之间压出纯度很高的红色或深蓝色的线条,极具装饰和抽象性。晚期的几幅作品,干脆将背景和瓶子的色彩融在一起,化到整个画面之中,体积被消解,物已不存在了,只留下几处抽象的色块和线条。莫兰迪始终像魔术师一样地在变幻着“色一一调”。

静物
乔治·莫兰迪
纸本水彩
1962年
四、空——间


莫兰迪绘画中的空间,既不同于传统的空间概念,它不是一个用透视关系来表达并可以存放物的空间,也不同于现代绘画中所表现的纯粹平面、抽象和空间构成。它不是既定的,受限制的被生空间,它是一个由物的聚合而生成的空间,是不断在流变,开放的能生空间。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51cm x 62.5cm
1936年


早期,莫兰迪是通过物体的受光产生体积,借助明暗、虚实,光影、透视,来体现它的深度并构成空间的,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空间表达方式。
在中期,相对平面化的构图,是以物体的重叠、切割,产生形状的大小来变化其空间的。尽管他的画幅都不大,但在有限的尺寸内将物体上下、左右的移动,大小多少的区别,远近聚散的变化,使他的空间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组放在画面中间,却是在桌子边缘的静物,产生了平衡与失衡的矛盾冲突,一组占据整个画面空间的物体,使空间骤然紧张。相反,聚合在画面中间的一小堆瓶子,会显得平静却又隐含着张力。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4cm x 40cm
1956年
到了晚期,莫兰迪的空间只是一种感觉,它随着物的聚合变化,而不断发生新的空间。他给我们提供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在这里,我们很难用年代的前后来划分出莫兰迪绘画明显的阶段特点。作为画家,经常会有变化和反复,当形状强调得过了,就会将其融到背景中。当画面灰色用多了,就会往亮里调整,厚涂的技巧多了,又会出现薄的色层。一切都在无定式中。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25.5cm x 30.5cm
1964年
我们也很难以“形状”“光影”“色调”“空间”这四个基本方面来概括莫兰迪的艺术。他画的是瓶子,但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瓶子本身。他是在向世人证明“真实”是在不断流变的,也难以接近的。就像展览的标题一样,莫兰迪是在寻找“真实中的差异”。而这个“真实”的主题,来自于绘画本身。


2002年5月16日于巴黎塞纳河边




注释:
本文选自《具象表现绘画文选》,许江、焦小健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当前展览

湖 山 吟
THE CHANT OF MOUNTAIN AND LAKE
章晓明绘画艺术展
PAINTINGS AND DRAWINGS BY ZHANG XIAOMING
观展指南 | 湖山吟——章晓明绘画艺术展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光达美术馆!

光达美术馆地址:

杭州市上城区虎玉路18号
联系电话 1575772872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达美术馆”(ID:guangda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