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成立至今的千高原艺术空间,一直致力于展示并推进中国当代艺术。作为西南地区“长寿”且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画廊代表,千高原艺术空间参与和见证了西南地区的艺术生态变迁,自身也成为了构建西南艺术史的一部分。
总得有人去做
蜀地肥沃的象征着生命力的红土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艺术聚宝盆”,不断孕育和滋养着“千高原”。
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刘杰亦有提到:“画廊有超过50%的艺术家来自‘西南’地区,依靠四川美术学院的优势,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在此聚集,或从这里‘走出去’。作为扎根在这儿的画廊,没有理由不更青睐这边的艺术家。”
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刘杰
刘杰笑称:“现在选择在成都开画廊的人也不多,这个倒不是多独特的选择,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总得有人做吧。”
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他“快、准、狠”地给出了自己多年来的思考结果:“因为我的家在这里,所以我对成都非常熟悉和了解。这座城市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有非常好的艺术资源,社会氛围开放、包容,经济发展的势头不错,有适合培育艺术的条件,它有着能承接一个当代画廊的基本要素。”
展览现场“杨述:一切神圣的东西”
说来也妙,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画廊名为“千高原”。不过,这当然与地理特征无关,此词引用自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中的高原”。刘杰内心认可这句话背后传递出的理念,“这种开放式的陈述,合乎我们工作开展的原则,或者说体现了当代艺术的一种基本状况。”
探索当代艺术新的可能性
在架上绘画的火热期,刘杰就关注到了行为、装置、影像等多种新锐语言形式的呈现。“做出这种选择,也不是基于自身的偏好,只是实事求是地尊重和回应了当代艺术媒介多元化的现状。虽然架上绘画仍在艺术市场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在新媒介不断涌现、多元化艺术类型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媒体艺术带来的新观念、新视角是不可忽视的。”
陈秋林《溺》综合媒介现场项目(录像,装置,行为表演,声音创作,摄影等)肢体实验表演:郑媛芫 声音行为艺术家:陈弘礼 版本:8+2AP 2021
整个项目内共有3件视频作品,16件声音作品,25件摄影作品,以及艺术家手稿、项目说明书和自述文字。该项目通过在布满豆腐的木质装置中进行的肢体行为表演,《溺》意在揭示人与当代社会中的脆弱与对抗,在全球疫情环境下对女性身份及本地化的重省。
在空间的运用上也为新媒介的展示预留了充足的展示空间和专业的硬件设备。“虽然涉及到更高的运营成本,但在空间的使用上,围绕着艺术家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因为画廊肯定是以艺术家为中心。”
“除了常规的展览空间,我们还划分了一个独立的项目空间。三楼的1000+项目空间专门用来做非营利的内容,甚至可以不是我们代理的艺术家。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些具有新想法、新实验的项目,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艺术发生更多可能。”
作为一个扎根在成都本土多年的画廊,虽然从客观上讲,千高原艺术空间在塑造当地艺术面貌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刘杰却谦虚地说:“首先要感谢我们的艺术家和收藏家,或许还得益于自身16年持续的规范的专业运作,涵盖了从1940—1990年代6个代际的多媒介、多元化的艺术群体,在工作当中带着问题与学术意识,时间长了,就带来这种感觉。”
“从画廊的角度来说,它还是基于优秀的艺术家个体来工作。极具多样性的个体发展才是它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思路与能力、热情来围绕着不同的艺术家,做好一种服务性质的工作,至于这个工作最后的结果如何,它应由第三方评价。”
展览现场“毕蓉蓉:平面生物”
千高原艺术空间致力于不断发掘年轻艺术家,持续关注和培养中生代成熟艺术家,以及对业已具备标杆价值的艺术家的研究和文献整理,现已拥有了一批年龄、媒介、样式、风格都多元的艺术家团队。
何多苓的绘画形式语言与四川其他画家不一样。作为油画家,他的造型功力坚实而全面,人物、景象在他的笔下显得很有生命。
《人在春山外》 200cm×300cm 布面油画 2022
漆澜
经年累月的文字诵读与绘画训练不断对流交融,在现代的文化情境中互相冲突、左右互搏,使得漆澜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压迫性和叛逆性的绘画语言。
王川
王川1953年生于四川成都,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创作灵感丰富而复杂,有些源自国画里的线条转化在布面油画上,也有涂画,有些既有抽象又有具象元素。
《深圳6号》 120×140cm 布面丙烯 2022
杨述
杨述有着天生的造型才华,以及扎实的学院写实功底,建立了对抽象的结构与色彩的深入认知,是中国实验绘画早期的探索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收藏拍卖杂志”(ID:scpm200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