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造一座不高冷的研究所

怎样建造一座不高冷的研究所



建筑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1. 项目背景


2020年11月,美国伊利诺伊州州长JB Pritzker宣布了新的州政府资助计划:在芝加哥附近南区一个占地62英亩的地块上开发新社区“The 78”



▲The 78 Chicago © Chicago Architecture


这个大型开发项目将包括商业、酒店、餐饮以及芝加哥河沿岸、唐人街以北和芝加哥南环路以南的多达10,000个居住单元的新住区等,总耗资约为70亿美元。该地块横跨芝加哥河,从罗斯福路到克拉克街,并且该地块将被指定为芝加哥的第78个街区,因此整个项目被命名为“The 78”



▲Discovery Partners Institute © Wikipedia


该项目还将设有一个由伊利诺伊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领导的合作创新中心,名为“发现伙伴研究所”(Discovery Partners Institute,以下简称DPI)。DPI将主要面向广大研究员,合作院校师生,以及周边群众开放。所以其功能需求主要包括办公空间、实验空间、教学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00000平方英尺。


2. 场地分析


场地位于The 78的南端,周围交通便利,景观丰富。是广大市民从地铁站到轮渡口的必经之路,也是周边多个景观公园的交叉口。




所以显然,本次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公共空间。除了让研究员们和合作院校师生更好地使用这座建筑,还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向周边居民敞开这座研究所。按照惯例,我们先在限高下拉起一个体块。




场地北侧道路(15th Street)连通东侧地铁站与西侧轮渡站点,同时交汇了来自拉萨勒街(Lasalle)的人流,是人流量较大的主要道路,我们可以设置为周边群众的主要入口并退让出一个广场。




场地东侧是地铁线(Metra Tracks),为了减少道路环境的干扰,也退让出一个广场。




西侧是贯穿场地南北的重要道路威尔士街(Wells Street),同时,湖边的轮渡广场与西北和南侧的公园(Crescent Park & Ping Tom Park)将人流汇聚于场地西侧,同样可作为群众入口并继续退让出一个广场。




而南侧临近公园(Ping Tom Park)相对安静免受干扰,就作为研究员和师生们日常办公学习的流线入口,相应地退让出一个入口广场。




又由于场地西北面向The 78 项目的沿湖景观广场,考虑到视线因素,需要让我们的建筑向西北侧开放。可以将公共性较高的教学办公区域放在西北,而相对私密的实验空间,就安排在东南侧。




▲沿湖景观广场 Image © SOM


3. 功能分区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符合场地要求的体块,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排布功能。


3.1  纵向排列


第一种方案是将空间功能纵向排列。从下往上公共性依次减弱,分别是:底层公共休闲空间、教学办公空间、实验空间。我们可以发现:纵向排列时,各个功能分区距离底层公共空间的距离,是随着楼层的上升不断增加的,且这样排列还会有流线的穿插。想要抵达实验区域必须要穿越教学办公。




3.2  横向并列

那...不如试试把两个功能区并列,这样就没有了不同功能之间的流线穿插,并且不同功能分区下的同一楼层对于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不就一致了吗?


慢着!你这样放,不同功能分区的公共性倒是一致了,可同一功能空间内,不同楼层的公共性依旧是有不同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3.3  加入中庭


emm...不如在中间插入一个中庭,不同的楼层不就都能享受到相似的公共性了!


把“左右排列”式的中间走廊扩充成中庭,实现从交通空间进化为公共空间的转变。两个主要功能区块将中庭包裹,使得各个楼层抵达公共空间的便利性都是相同的。



最后插入交通核



看起来已经完美解决了所有问题!是不是就可以提前结束今天的工作了~ 收工回家下班班!




......




重回正题。咱们知道,不同情况下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程度也有不同,一个着急加班的研究员面对冗长的中庭流线,更想要的显然是一条能直接抵达实验室的捷径;同理,不同功能分区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程度必然有所不同。


教学、办公区的使用者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较大;而实验室的使用者——广大研究员们,比起公共空间恐怕更需要一条足够高效的路线,来争分夺秒地跟进自己的研究工作。




由此可见,此处的公共空间尚有改进余地。我们先将中庭空间分为高效和低效的交通空间,高效交通空间靠近实验空间,利用交通核来分隔。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剖面,接下来,结合前面场地分析的结论,将教学办公放在西北侧,面向景观和人流,就可以拉起一个基础形体啦。





4. 改良公共空间


有了基础形体,接下来我们需要对公共空间进行加工。


4.1  中庭空间 - 改变中庭的形状




要改良公共空间,自然绕不开容纳公共空间的中庭。一个出色的中庭空间应该是既可以解决采光通风,又能够良好地考虑使用者的心理,处理好流线和视线对于人们情绪感受的影响。



▲约翰·波特曼(John C. Portman Jr. )  © BlueOrbit


中庭之父约翰·波特曼(John C. Portman Jr. )就认为,“不同的建筑空间可以调动不同的情绪。当人们穿过一栋建筑时,他们的旅程应被精心安排。建筑师应该将这样的旅程安排在一系列空间里。”



▲约翰·波特曼:亚特兰大马奎斯万豪酒店 © Baidu


我们依然可以从剖面开始考虑如何改变中庭的形状,我想可以讨论三种情况。


① 下窄上宽




这种中庭空间会将视线和流线都往上方空间吸引聚集,将人们的期待引向上方,吸引着参观者向上走,向上看。但不足的是由于下方较窄,人们很容易在下方感受到压抑,从而想往别出走,故底层空间不易形成人流和视线的聚集。




而因为我们的一层需要作为公共空间向群众打开,自然是希望人们可以同样地在一层聚集。所以这种形状并不合适。



▲下窄上宽型--中庭实物图 © Baidu


② 下宽上窄




这样的空间容易将流线全部聚集于下部宽敞的空间,往往会形成一种戏剧性的空间感,上部相较于下部,更容易因戏剧性的空间感而吸引很多视线,但由于其窄,不易于吸引人流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上部空间更多是服务于视线,由于我们的建筑上部还需要是服务于教育办公的公共空间,所以并不适应于这种空间形状。


▲下宽上窄型--中庭实物图 © Baidu


③ 中间宽两边窄




这样的中庭形状容易将人流和视线往中间吸引。在中间产生更多互动和可能性,同时又不至于使上下空间过于压抑。相比之下,是最适合我们情况的选择了。




▲中间宽两边窄型--中庭实物图 © Baidu


4.2  次级公共空间


确定了中庭的形状后,再来看看两部分功能空间对于公共性需求的差异。


假如把中庭看做一个封闭的体块,在建筑与中庭之间,还会存在一个次级的公共空间。一般就作为交通空间使用。此刻我们的目的是改良公共空间,不如先从这里开始。




▲次级公共空间


前面3.3已经提到“不同功能分区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程度必然有所不同”,而实验空间所需的显然是更高效的交通空间。


实验是一种人和物的交互。在实验中,更注重效率,所以此处的次级公共空间=交通空间。那么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把它简化成一条走廊,再结合交通核进行布置。




▲次级公共空间 - 高效交通空间


办公教学空间,既是人和人的交互,也是人和自然的交互。作为人和人的交互时,活力比较重要。此时次级公共空间=交通+休闲+讨论。可以适当拓宽次级公共空间,加入休闲讨论的功能。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拓宽此处的次级公共空间?让我们先搁置一下。





作为人和自然的交互时,景观比较重要。此时次级公共空间=交通+景观+讨论。可以结合景观更好的西北侧空间与屋顶平台,生成室外景观平台。具体这部分的空间如何生成,也让我们先行搁置。




▲次级公共空间 @ OMA


至此,我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讨论可以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再看看主要功能空间。


4.3  主要功能空间 - 功能混合


传统功能布置中教学空间与办公空间往往会相对独立,但作为拥塞文化的鼻祖,混乱动线和空间多样性的拥护者,库哈斯怎么可能遵循这种传统。



▲有头发的青年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 Architectureuul


当然是,拆!拆!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做了哪些拆解。


1. 功能穿插,使得每一层都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块。



▲传统教学楼功能空间分区  © 百度


▲传统空间排布


目光聚焦于教学办公空间,常规思路是教学空间放一块,办公空间放一块,功能分隔一目了然。但在这里,没有任意两个教学空间是相邻的。



▲功能分析  © OMA


▲功能穿插


这无疑是库哈斯思想的一个直接体现,他曾经说过:相比于大师们对秩序的着迷,他更喜欢令人惊讶或启发灵感的东西。当原本井然有序的功能被打乱扔到各个楼层,不同需求的人与人被强行聚集在同一个大空间,忍不住让人期待这里面会发生多少意想不到的碰撞。


2. 拉开体块,不同的功能块之间留出沟通外部和内部的公共空间。



▲常规教学空间平面图  © 百度


常规的教学办公空间排布往往像上图,以一条走廊将功能空间串联在一起。



▲拉开体块


▲拉开体块,联系内外公共空间


但在此处,建筑师选择了将各个小空间脱离开,体块之间拉开一条走廊的距离,使得内外公共空间直接连通。如此一来,体块的四面都可直接对外打开,教学空间更加灵活。



▲教学空间四面都可对外打开 


在一层运用同样的手法,也增加了建筑的可达性。



▲一层平面图  © OMA


3.错乱体块,产生室外平台。


到这一步,我们捡回4.2的问题:如何拓宽内部和外部的次级公共空间。我们发现,通过体块的大小错动,自然而然就会生成平台空间,可作次级公共空间使用。



▲错乱体块,产生室外平台


内侧的错动继续结合中庭形状做调整,外侧的错动从中间层往上下内收。



▲剖面图 @ OMA


4. 一层进行扭动。



▲一层平面图 @ OMA


对建筑一层的功能空间进行扭动,扭动后形成的灰空间自然作为入口空间,空间呈梯形外宽内窄,可以获得更好的视线与流线,也可以作为事件的发生平台,形成舞台及大阶梯。


4.4  楼梯空间


1. 中庭楼梯


中庭设置斜45度的楼梯,增加了三角形的楼梯前区,将交通集散空间和次级公共空间区分开来,同时也增加了流线与视线的丰富性。



▲中庭楼梯 @ OMA


▲中庭楼梯 @ OMA


2. 外部公共空间的楼梯


在外部公共空间设置高效率的直跑楼梯,联系不同楼层的外部活动平台。



▲外部楼梯 @ OMA


3. 疏散流线


最后加上设置满足疏散需求的高效率楼梯,楼梯空间就设计完成了。



▲建筑主体 @ OMA


至此,公共空间已经改良完毕。我们的建筑也已经还原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只缺少最后一步——外表皮了。


5. 表皮及其他


为了最大限度配合本方案的亮点,建筑团队设计了一套六边形表皮,从矩形拉伸而来。



▲建筑外表皮 @ OMA


在形状规整的实验楼一侧是普通的矩形玻璃幕墙,而在较为开放的教学办公侧,表皮如同一张拉开的网,将不规整的建筑覆盖。



▲张拉开的外表皮 @ OMA


六边形的结构也保证了在外部公共空间向外眺望时的视野通透。



▲外部公告空间视野通透 @ OMA


最后来看看完整的建筑样貌。



▲DPI 建筑外观 @ OMA


▲DPI 建筑外观 @ OMA


这就是OMA在芝加哥The 78社区新建的“发现伙伴研究所”。希望通过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够使得更多居民愿意走进这座研究所,走近极客与研究员们的学习与工作日常,接触了解更多他们的研究内容,为当地的经济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期原创 / 贰柒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研究生,坐不住的画图工,擅长鼓捣家伙事儿的地板流选手,喜直接,勿矫情,热爱最真实且向上的生活。


本期原创 / Jiong

# 建筑学在逃打工人,除了建筑啥都做。持续性摆烂,间歇性抽风~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RELEVANT

相关内容


为什么库哈斯要把德国馆给“掰弯” | 建筑精杂谈


SELECTED

精选内容


王澍新作遭吐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建筑?

作者:XD


城中村,一道城市发展的历史伤痕

作者:白鹿 小熊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只建筑精”(ID:Arch_El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