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寂静的深处,回忆人类 |浮于野艺术家群展

在宇宙寂静的深处,回忆人类 |浮于野艺术家群展

在宇宙寂静的深处,回忆人类

Within our deep, silent cosmos,recalling humanity

 

 

艺术家(A to Z排序):陈世友、程玺橦、杜扬、奎宁、刘思慧、邱安汀、施逸群、苏岢、殷乐羊、张羞

策展人:游正宇

策划:创作人 theCreator

出品:浮于野书店 Flaneur

时间:2022年11月19日(周六)-2023年1月8日(周日)

12:00-深夜(周一至周日)

地点:成都市青羊区玉沙路111号,浮于野(春熙店)

观展票务:免费

开幕酒会:11月19日(周六)15:00

Subwave电子音乐现场 16:20

 




 


 

这次浮于野群展的英文标题,其实是翻译自另外一句话:宇宙性在我们的身体和意识里,对人的再思考。

 
在与艺术家共同密切工作的近一个月,这些关键词陆续在我脑海中浮现:

 

1.宇宙性、身体、意识、身体性

2.气息、人文、世界主义

3.流动、诗歌、小说

4.情绪、情感、亲密关系、周围、世界

5.个体、人类、历史性、文明、日常

 

在宇宙寂静的深处,回忆人类。这个“深处”,或者“寂静”,就在你我身上,或者附近。因而,它也远。远可至宇宙,或是人类。以及人类之外。

 

真诚的事物总是无形的

融化在空气里

存在且芬芳

 

——奎宁诗集《苦味的铅》(2022)

 

这个“气”,是流动,是贯通,是无界,是期许。是弥漫在我们的生命所需,或者它们本来的样子。“真诚”也可不带有“人”的立足点,只是宇宙的本然。

世界,既微细,又如昆仑。

 
浮于野,这次群展的发生地。有着诗歌、小说的基因,延展到音乐与当代艺术,是一步步的发生。它从一个书店到复合式内容空间,是自然的生长,这种生长性是我理解与看重的。在浮于野(春熙店),从十月十日开业到现在,是未完工与未完成的状态。在这个非白盒子的空间里,呈现多媒介的十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一楼和二楼的室内和室外,物质性的一切存在,相互融合,不分彼此,平等为邻。我喜欢这样的多线的气息在一个多维多层聚合又对话的空间里流动,它因而,流动着世界某个范围的时代性与精神性。

 
这只需要,试着呈现这个范围里的一切。

 

《在宇宙寂静的深处》

 

在宇宙寂静

的深处

试着遥看

那个地球

视线再逐步

放大到

一个地方

一个地方

一个地方

 

在有生之年

或许我能

在宇宙寂静

的深处

 

在宇航服里

断氧

失去人造光

 

或者一股

强的能量

把我

化为无形

 

http

20181222

 

 


 


 

以下是对群展艺术家的简要述评

 

施逸群(b.1994)的绘画笔意简括,偶带稚拙之意。透视有扁平化处理,色彩搭配在一幅画面上的景深,来自明暗与对比色,所构成的张力,色彩与线条等,一般所用不多。

《背对太阳》退隐,《炽热》简枯,《红色肖像》酷丧;《Pool of Green》宁静与深沉,《忧伤嘴脸》是眼嘴耳的描绘与放大,《Ordinary Love》是嶙峋怪石与山下湖泊;《关于雨的诗》则是:潮湿、涂鸦感、芜杂与提纯。

气息流动,体现在施逸群绘画之际,是即时的,层次是叠加的,高低音之构的。






关于雨的诗
施逸群
2022
综合材料
30 × 30 cm

背对太阳
施逸群
2022
丙烯
200 × 103 cm


 
奎宁(b.1995)关注语言和交流的可能性,文字或者说诗歌是其艺术创作的底层。相遇和交流抬起一个世界。相遇和交流,也不只是人与人之间。

《流逝1》,诗句附着在冰块上,悬挂在一棵柿子树上,镜头里是上中下三段空间;《流逝2》,4面人脸在转动中融化;《徘徊》是意识与身体的某种合拍,反思人类一直以来所陷入的规制的社会情境。《NEVER LET ME GO》,作为个体,人、动物或是宇宙万物,都会面临的限制条件与情境。《I REALLY WANT TO TELL YOU》关于隐秘的交流,亲密关系或某种对话关系。

诗集《苦味的铅》(2022),是人文、温和、深沉与世界主义的。她“想拥有鸟类双重呼吸的能力”(《氧气》);她在《伤口》里讲“回乡”,不止是故乡,是回到最初(或最终)所属的那片区域;《伊朗维杰》是世界主义的开阔,对文明融合的反思,带有作者最深层的意识与思考,我认为是其代表作之一。






《流逝1》影像静帧
奎宁
2018
MP4
1920 × 1080 px, 6'13''

《流逝2》影像静帧
奎宁
2021
MP4
1637 × 1259 px, 5'07''
 


邱安汀(b.1997)的“内景”系列绘画,创作于其在法国留学封城隔离期间。

在极度宁静与外在喷涌之间,个体(艺术家)内部的自我凝视与对周围的持久端详。






内景
邱安汀
2020
纸本水墨、色粉、炭笔
21 × 29.7 cm
 


程玺橦(b.1996)的绘画创作,系列与系列之间的推进,是严谨的。往前的拓展,可能来自其“紧”与“向内”,在收之中慢慢放。“破碎连接”系列关注人与人,作者与他人,或他人世界;紧接着的“刺破”系列将前者抽象化,并从绘画平面转为综合材料的绘画;“变异凝视”系列,转为对自我与他者的主体性的认知;而“流变的残像”是在收纳一些即时之感,这种即时,是当下的,也是钩沉,观者会感受到作者的放松、打开,似乎是她对前三个系列的喘息(休息)与间隙之作。接下来正在创作中的新系列,将更为结构性与繁复综合。

 
洞、黑色的眼睛、鸟,以及弥漫在作者周围的或近或远的世界。其实,她期待着在“夜空”(一个同名作品)中上升与离地。






纯真
Pure
程玺橦
2022
布面油画、刮刀、手指
80 × 100 cm





夜空
Night Sky
程玺橦
2022
布面油画、刮刀、手指
100 × 80 cm
 


杜扬(b.1988)以往做了不少以塑料为材的装置。身为建筑师的同时,做装置或者雕塑,对空间与结构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与此同时,对建筑创作的想象、模拟,在这种不自觉与自觉中,将建筑与艺术融为一体。

《the BUBLLE》,一个塑料荧光装置,在浮于野一楼天井中,发出其柔和、轻微与若有若无之光。




the BUBBLE 制作过程中

杜扬
2022
透明塑料瓶、荧光剂
3 × 3 × 1.5 M
 
苏岢(b.1995)的摄影项目“水坝,水的尽头是我临时的家”(2021-2022),以摄影书的方式呈现。在她的创作中,对“河流”,有着既具体,又抽象的认识,深入其骨髓。她对河流之中、之上、之外的总体性的感知,细微处带柔和,漂浮之气中,是对“原地”的再理解与想象。



刘思慧(b.1992)对于图像之“真”与多义性的探索,贯穿在她近年来的创作里。照片与视频的相互切换,其实是作者观看时的停驻或者流动性的溢出。这种正反合,正是作者对黑暗与光的,以此击彼,以彼切此。

万物有灵在夜晚的闪光灯下出现吗?

 
黑暗是对白天的凝视,

白天也可还魂在夜晚中。

 
作者的《一次散步》是一次虚拟的散步,观者看到的场景其实是作者拍的一张照片,及其之后在一个黑屋子里转换为的视频。《潮湿》则在视觉与声音之间,进行着某种复杂性的理解。






《一次散步》影像静帧
刘思慧
2017
HDVideo
1920 × 1080 px,7'12''





《潮湿》影像静帧
刘思慧
2018
HD Video
1920 × 1080 px,5'19''


 
殷乐羊(b.1994)以摄影为媒,在向外的观看中,返回自身。她似乎有着社会学、人类学的兴趣与视野。在“共享花园”(2020-2021)这个摄影项目里,她“意识到自己对于永续农业只有最初的好奇,而更关注的是植物以及人在种植中的一种与物体的连接感。”

 


张羞(b.1979)的文字里有着某种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他可以从很近的“近”,写到很远。

 


陈世友(b.1981)与张羞的作者影像《鹅》(2021),片长485分钟。一天,由白及黑的八个小时的真实日常与AI朗读的张羞的整本小说《鹅》(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构成了这部片子。


《鹅》预告片
Goose
张羞、陈世友
2021,中国大陆
作者影像
485分钟


 

浮于表面,离地之美。

——刘大风,浮于野



展期内活动:



 

1.创作分享活动,11月26日周六15:00-17:00;

2.张羞《鹅》小说共读活动,及张羞、陈世友影像作品《鹅》分享会,12月3日周六15:00;

3.“杨了+小唯+谷良”音乐演出,12月9日周五21:00,售票演出;

4.其它具体内容及日程待定。



特别赞助:丁和江西服定制

文字:游正宇,202210-202211
图片及视频:艺术家提供 
海报设计:朱奕颖
编辑、排版:htt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落屋LUOWU”(ID:chengduluow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