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现实中,沉浸体验感即将再度升级

在虚拟现实中,沉浸体验感即将再度升级

引言:从2020开始,虚拟现实成为了疫情之下的新选择。当人们无法在线下进行体验时,活动公司开始利用VR、AR、MR等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来打造线上虚拟活动,只需要一台电脑、一台摄像机和一块绿幕就能营造出真实的3D全立体沉浸式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在线虚拟现实案例是如何提升人们的沉浸体验感的吧~

01

《集光之夜》

沉浸式体验究竟如何与创意、内容、空间完美结合,成为那枚争夺线上线下流量的关键纽扣的呢?在今年年初,由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主办,锋尚互娱创意承办的《集光之夜》为观众交上了一个完美的答卷。

作为首个由冬奥会官方认证支持的冰雪运动IP虚拟音乐嘉年华,《集光之夜》将焦点对准冰雪运动之外的多元化数字科技表达形式,开启“虚拟+演出+娱乐交互”的全新沉浸式娱乐体验模式。

整个演出场馆以雪花的「六片花」为原型延伸设计出“集光雪原、远古洞窑、流光水洞、海底雨林、古楼摘星、天际轨道”六个充满冰雪氛围的虚拟场馆,打造纵向多层次平行世界,为参与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交互虚拟娱乐体验。

相较传统的跨次元同台表演艺人之间零互动的表演模式,《集光之夜》大胆创新,以技术为视觉呈现带来影视化质感,为演出效果强力赋能,实现了舞蹈演员骆文博与二次元艺人田汐汐精彩共舞,以一曲《容·融》真正意义上打破壁垒,首次实现二、三次元艺人同空间的“无壁”互动。

通过自主研制多模态捕捉技术,将空间定位技术、捕捉技术、AI智能分析体运动捕捉技术等进行融合集成,以云端渲染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实现虚拟与内容之间的交互。AI智能分析技术进行预渲染,来保证了演出效果。

整场演出打造云端线上虚拟演艺直播系统,整体视听体验流畅震撼,称得上是一场用虚拟技术+创意内容打造出的一场真正属于国人的虚拟交互音乐狂欢嘉年华。

在沉浸式体验平台上,用户在交互层面可以享有最大的自由度。除线上观看形式,《集光之夜》还有幸运玩家可以化身“集光者”,拥有属于自己的虚拟世界身份与形象,切实参与其中。通过照亮及发射爱心等创意交互设计,让可玩性与观赏性提升的同时,体验互动感拉满。

当用户化身“集光者”时,不仅可以通过虚拟形象第一视角与虚拟偶像实时互动、同台交互,还可以通过体验雪橇、冰壶等冬奥同款项目游戏,切实感受冬奥魅力,实现交互体验的无限放大。

《集光之夜》作为强势开端,通过虚拟技术真正实现了「超真实的沉浸体验」,用户可以实时感受现实与虚拟交界处的奇妙幻境,身临其境体验同宇宙空间内生命力流动之美。

02

X-Tech系列新品发布会

高端净水专家安吉尔举办的行业首场沉浸式XR(人机交互)新品发布会将MR、AR、VR等尖端技术融于一体,让参会者能够在XR技术的带入下,在视觉的震撼中,零距离地触碰至臻科技。


科技感十足的开场画面,多个舞台的无缝转场,带给消费者前所未见的体验感。

对于安吉尔而言,首次采用XR新品发布会不仅能更好地赋能品牌表达、推动形象升级,还将新品X-Tech系列产品进行强有力的展示。

03

《全球零距离》

《全球零距离》根据栏目风格搭建个性虚拟场景以及制作个性化包装,主持人也不再只是三维虚拟演播室环境中的二维面片,而是一个嵌入虚拟空间的三维对象。通过虚拟场景和动画的展现,在有限的演播室内不受空间的限制,多形态、多样式、多方位地呈现节目内容。

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强氧虚拟现实现场制作解决方案实时记录摄像机角度信息、坐标位置、镜头畸变等信息并输出标准数据复用于真实设备,实时渲染真实场景进行虚拟拍摄以及实时预演,同时通过人物图像分析其在三维空间内的移动状态,由此自动调整人物的尺寸以及位置,使阴影和反光实时跟随,实现场景人物精准追踪。

无论是摄像机还是其他视频源,强氧虚拟现实现场制作解决方案可以同时允许多个输入源,其生成的场景可以按要求复杂定制化,还可以根据现场的环境匹配人物的景深,在现场实际使用中具备强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强氧虚拟现实现场制作解决方案提供实时光线跟踪、PBR照片级渲染技术,为栏目所需虚拟场景提供更精准的渲染。

主持人通过强氧虚拟现实现场制作解决方案的远程穿梭技术,能够在不同的视频场景中无缝穿梭。在多场景连续穿梭过程中,能以非常精准匹配的角度进入和退出视频,与透视、颜色、阴影、反射或焦点精确匹配在一起进行相应移动。

在虚拟场景里,主持人可以通过手部简单动作触发动画、图形或数据。强氧虚拟现实现场制作解决方案内按区域划分跟踪范围,设定完成后手部跟踪功能可以清晰识别到主讲人的手部动作。对于不同场景的需要及外部数据的实时变化,提供三维模型实时渲染、更换,外部数据实时图形图像化呈现,实现丰富灵活的实时场景处理。


素材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LYbuXphg_hKulrUEfJAsVCw、https://mp.weixin.qq.com/s/a4lH-ReUB0P9eg6sEp116Q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编辑EDITOR陈依婷
审核REVIEWER朱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