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句子太过出名,以至于让很多人误以为,撒谎、隐瞒、欺骗是人性的底色使然,在芸芸众生之间,须得用谎言才能获得各自想要的东西,但电影同样说,那是“自私者”的途径。
吕铮新书 《名提之真相小组》
“名提”是警察中专门对付谎言的一群人。公安局里,预审处是关键的部门,主要从事对嫌疑人的初步审讯,决定罪犯定性和是否移送检察院做刑事处理,其中的精英就被称为名提。
作者直言,预审处因其接触范围的复杂性,需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与嫌疑犯通过语言的对峙来掌握关键信息,撬出真相,随时随地改变思路,审时度势,因而大多是杂学家,是多面手,在人生大戏之中无一不是戏精样的人物。看似用正义的谎言对抗小人的谎言,实则是用程序与法律去击败邪祟与鬼蜮。
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故事选材。作者吕铮在公安文学一块耕耘已久,建树颇丰,在常人眼中,警察通常与抓捕罪犯等同起来,但通过吕铮的一杆笔,我们会发觉,各类公安分工之细,序列之庞杂是不为外人道的。
此前有幸读过《藏锋》,其中的主角谭彦便是隐于幕后的“字警”,而本书所刻画的那海涛、老马、二姐等人同样是位于舞台的炫目灯光照耀不到的地方。
他们汇聚起来,俨然成为一台精密仪器中各司其职的重要部件,那台机器的名字,则叫做——“正义”。
故事起于一场有惊无险的绑架案,送“货”司机落网,那海涛被指派从司机口中撬出人质地点,这是本书的开胃菜,也向读者大致阐明了预审的流程与意义。
对于人称“那三斧子”的那海涛而言,对方不够成熟的演技仿佛小儿科,垫话、套话、引蛇出洞、紧抓七寸,寥寥几语便让整个案件水落石出,但来不及庆贺,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至。
此前负责的一起经济案件因卷宗被内鬼盗走,大鱼脱网,那海涛作为直接责任人背了黑锅,深挖之下,又发现该案涉及严重钱权交易,幕后黑手几可通天,但所持证据寥寥,报案人、关系人、重要证人又相继横死。
涉案人员释放不久,恰逢公安系统改革,老预审处被合并,加上此前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事业、爱情、信仰的三重打击,让那海涛第一次领略到案件之外真实人生的冷暖。
这便是前半程的故事,压抑、沮丧、功亏一篑,作者并未安排所谓的柳暗花明来塑造大众认知中警方的雷厉风行,而是一次次抻着读者对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期待,选择将破案背后的辛酸苦涩展现了出来,过往的累累勋章转瞬即逝,同事们的慰藉与鼓励反而成为他心中更加沉重的包袱与锁链。
作为享誉全省警界的名提,那海涛经历着的,似乎是每个普通人都会遭遇的东西,职场的浮沉、爱情与事业的平衡、以及对心中理想是否得以捍卫的彷徨,都让他不止一次表现出迷茫神情。
无论是对上级指派“测谎”高手协助所表现的抗拒,还是对嫌疑人拒不配合的暴怒,亦或是在一次次走向调查死角后的挫败,以上种种与“名提”所需要的喜怒不形于色背道而驰的情绪,其实都在告诉我们,每一次罪恶被审判的背后,一些人的负重前行。
他也许是审讯室中最精彩的演员,平地抠饼、对面拿贼,出演着一场场让蹩脚的犯罪者瞠目结舌的对手戏,但该如何演好人生这出戏,或许就是作者抛给他的命题。
这个命题恰好成为那海涛成长的内生驱动力,成长的触动点有二:第一次在省城专家方小罗到来之后,凭借现代机器测谎仪的成功,方小罗让那海涛见识到科技的伟大,也更让他生一种被时代淘汰的辛酸感,然而方小罗的主动拜师却化解了这种潜在的矛盾。
传统审讯中对人心理动向的把控,与现代科技对人生理指标的掌握,这是新与旧、反常规与程序化的对冲,二者的结合又刚好完整地构建出全新的审讯机制。
那海涛对方小罗的接纳,就像是他对过去自己的接纳,他不再盲目于过去的胜利,也不再执着“预审处”这个名号所带来的自豪感,时代滚滚向前,人也本不该自困于过去。
第二次是在真相小组的集结那里。当报案人与最大嫌疑人相继被害后,那海涛认识到这次的对手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复杂也更隐蔽,他开始觉察自我的无力,甚至想要用一种自暴自弃的方式去掩盖内心的慌乱,但方小罗、潘江海、二姐、老马的适时出现,拯救了他。
这些人里,有老一代曾闯出赫赫威名现在却临近退休的前名提,有中生代里插科打诨最不像警察的“老油条”,也有新生代接受过正规严谨培训的科技人才,他们各自代表着一类人,也刚好代表着那海涛的另一面人生。
每个人的衣服背后印着的“TTT(the truth team真相小组)”就好像是一双手,将差点跌落深渊的那海涛拉起,他们让他看到了同伴与集体的力量,一出好戏正在上演,没有人会成为独角戏。
当那海涛重整旗鼓,再一次走上击败罪恶的道路之后,真正的高潮渐渐拉开帷幕。
在我看来,那海涛与幕后指导犯罪大戏的“导演”之间的终极对决,很像是两种“悲观主义”在现实的对撞。
身为名提,那海涛看惯了人们为了掩盖真相的蝇营狗苟,愤怒者有之,假意镇静者有之,有人为了薄资杀人劫货,有人假借字画收受贿赂,有人道貌岸然却声名狼藉,有人曾经正直又自甘堕落,人性之复杂诡谲在利益与欲望面前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戳穿了一个又一个谎言,却明白,只要欲望还在,谎言便不会消失的道理,然而作为正义的捍卫者,他虽从不高估人性,但依旧选择洞悉黑暗,笃信光明。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故事的反面呢,骆江平曾是知名的教授,有学问、懂生活,善于用语言的艺术去安抚每一个求助者,然而在智慧的头脑背后,则是他鼓励欲望滋长的一面。
他说世间并无黑白分明,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而自己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条道路而已。他把人类看做是野兽的聚合,既然欲望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可怜人,那么为什么不能是自己生活得更好。
他所表现的,并不是往常意义中犯罪者那赤裸裸的恶意,而是试图将自己打造成高明的棋手,但语言之所以有趣,便在于,无论包装地如何精巧华美,当你愿意清晰地剥离开那些修辞,便能发现,最简单的话语指向的,才是人心真实的样子。
就好像他曾对那海涛解释时做的比喻:“植物都在竞争阳光和水分,谁长得高大,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能量,而一旦成长为参天巨树,它就会用巨大的树冠,将其他植物遮蔽在下面。”他将社会看做是最原始的丛林,如果不想被绞杀在阴暗里,就必须努力地向上爬。
听起来很有蛊惑性对吗?但不知你有无看过真正的森林,每一棵巨树都在努力长大长高,期待更多的阳光,但树冠与树冠之间永远会留下缝隙,呈现出完整的枝干模样。科学上将其称为“冠羞怯”,关于此现象的猜测不胜枚举,但我最喜欢其中一个——那是因为大树为了底下的植物包括自己的子孙能够成长,“刻意”留下供阳光照射下来的空隙。
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类呢。
所以说到底,骆江平同样是个因追逐欲望而扭曲了的人,就像我们常常看见的被洗白、被包装的“恶”一样,再复杂也不过对错两个字而已,做人得有“底线”,法律就是最低也最广的底线,而那海涛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以心血与牺牲去捍卫这条底线。
谎言就像噪音,无数阵噪音叠加起来并无法互相消弭,只会让声浪更加刺耳,谎言同样如此,再过精密的谎言说到底,也是虚伪的骗术,它们再多再庞大也无法编织出你想要的现实世界,只会让当局者陷入远离真实的深渊。
所谓“名提”,便是撕开那层层叠叠的伪装,还案件一份清明,让犯罪者无所遁形,让真相暴露在阳光之下。
或许世道的一部分还如骆江平所说,晦暗、拥挤、悲凉,迫不得已,但这并不是自私者利用谎言的理由,我们都不是天生的好人,但起码,可以做一个有着自我约束的文明者,用行动去捍卫平等的权利,即使世道黑白交织,可人心总得善恶分明才对。
《名提之真相小组》
著 者:吕铮
出 品 方:凤凰联动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定 价:55.00元
陈建斌、于和伟、张译、冯唐、全勇先、五百、董润年由衷推荐。国内影视公司都在疯抢的顶流IP作者、中国警察作家、知名编剧吕铮的《三叉戟》姊妹篇“名提”系列全面升级!审讯与供述,是一场人性的博弈。
内容简介
警务改革大幕徐徐拉开,昔日名震一时的预审警种被撤销。同时,一起贪腐大案的重要卷宗被盗,相关办案记录员失联,案件主要负责人、预审“名提”那海涛为自证清白,只得接受测谎。昔日“名提”面临职业危机。
连锁反应不断产生,重要嫌疑人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关键证人翻供,证据链断裂,调查一度陷入瓶颈。
正在此时,重要嫌疑人因一起性侵案再次进入警方视线,隐藏在背后的连环盗窃案、贪腐案,甚至杀人案都浮出水面。那海涛临危受命,携手测谎专家方小罗、“大喷子”潘江海组成“真相小组”,深挖犯罪……
参与互动
我们将随机抽取三位真爱粉
分别送出《名提》一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