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盖里成名后,有许多建筑师来找我治疗……

在盖里成名后,有许多建筑师来找我治疗……


影片名:Sketches of Frank Gehry(2005)/英语

影片长:1小时24分

适合人群:弗兰克·盖里的粉丝、解构主义建筑爱好者、对建筑师工作方式感兴趣的小伙伴


*以上为纪录片视频


01

影片概述


片如其名,整部纪录片本身充满了“sketch”的感觉。在一个轻松、随意、跳跃的氛围中,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片中并没有过多艰深晦涩的建筑学细节,而是着力于记录盖里本人的生活。大量的生活片段与旁人的评价一同编织成这部记录片。

 


影片由盖里多年的好友、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拍摄。波拉克导演大量采用了一种近乎于“谦卑”的拍摄手法:手持摄影,力求淡化“采访感”。

观众们并不像动物园里的游客或是课堂上的学生,而是以一个旁观者、一个合伙人的姿态进入盖里的生活。(换句话说,这片子拍得没啥条理。而且摄像机晃起来跟王家卫差不多。


02

影片导读 

本片出现了三段长时间的盖里手稿特写。分别位于0:00:00、0:14:45、0:50:20。以这几段特写为分界线,我们可以大致将全片分为三部分:与自己与作品与人

第一部分:与自己



影片以一段缓慢的独白开始:

“万事开头难。我不清楚你一般怎么做,但我往往会清理我的桌子。我参与许多毫无意义的愚蠢会议。逃避。拖延。否认。我总害怕面对未来时,我会手无足措。多么令人惊慌的时刻。但当我开始时,我常常感到惊讶:‘哦,其实也没那么糟。’”

这一段独白可以理解为是全片纲领性的一段话。对未来的恐惧、逃避的本能;所有人都有。但是当我们真正开始工作时,结果往往好于我们的预期。

而Sketch是突破对未来恐惧的一种具体方式。Sketch带有自己的私密性,是一种极端私人化的表现手段,像是通过外化自己的想法以与自己进行沟通。


盖里的手稿凌乱而抽象,像医生的处方一样费解。但是这又什么关系呢?他沟通的对象是自己。(非常不建议以“致敬大师”为理由糊弄老师)

这一段中所讲述的是盖里逐渐认识自己的过程。从童年时期对积木的热爱,到学生时代对条条框框的排斥,再到通过自己的自宅真正明确自己所热爱的东西。


当盖里在介绍自己的方案时,他像一个兴奋的孩子。手舞足蹈地描述着那些巨大的、反光的曲面,是如何搭建属于他的城池。

 

“有人告诉我这房子里有鬼。我决定让立体主义当那个鬼。我想让这个窗户看起来正在往外爬。”或许是从他的自宅开始,他的才华开始肆无忌惮地展露。


他原本只在自己的私人空间进行这样大胆的实验,是朋友的认可与惊叹让他认识到“我的实验是无与伦比的”。(很羡慕他的朋友有如此优越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是换做我的朋友,他们可能只会“?”“好活”“啥玩意儿?”)

第二部分:与作品

 

这一部分着重展示了盖里工作的方式。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作品的,他是如何思考一个方案的,他是如何生成一个想法的以及他是如何寻找自己的方向的。

 

盖里的工作几乎完全基于模型。他调整模型,寻找“正确的感觉”。这些模型一开始时极度抽象,甚至就像一团凌乱的垃圾。但当他逐渐深化后,一个个惊人的胚胎成型了。

 

盖里会制作多种不同尺寸的模型。他说“使用多个模型尺寸能时刻提醒我真实世界的存在,而不是过分陶醉于我手头的物件。”(说实话有那么一秒钟我真的想跟他学,我也想做许多个不同尺寸的模型来推敲自己的方案。然后我突然想起来他有一整个团队帮他,我没有。

 

盖里的团队扮演者无比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将盖里的思想“翻译”成数字模型。盖里本人的工作更像一个雕塑家,思考和探索各种形体的可能性;按照片中的说法,盖里甚至不会用计算机建模。(他可以不会。你呢?哈哈。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

 



“……这里有些东西很古怪,并且有点乱。但最终,这些力量被释放,并且形成了一个新的秩序……”盖里几乎可以从一切东西上汲取灵感。我认为这是他最大的天赋。


譬如下面这个场景:“……那天我感到这幅画的力量无比强大,就好像生生把我脚下的大地撕裂了一样。我将它视为建筑。”


他从一幅古典油画中提取平面组合的韵律,融合到自己的建筑平面中。他认为有的美感是无法解释的。当这样强烈的直觉出现时,他会让自己的“自信心”继续推进,去实现所感知到的美感。

 

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它像一个巨大金属生命体,在大地上肆意生长;隐藏在绝对的无序与混乱之下的是一种古怪的和谐:凌乱的鳞片在阳光的映射下翩翩起舞。


美国画家朱利安·萧贝尔(Julian Schnabel)对它的评价是:“……它就像一个竞技场,一个让奇迹与不可思议之事发生的地方……”

 

 

当谈到到自己的作品时,盖里认为一个建筑在变成实体之后,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无论电脑还是模型都无法模拟的。光线、风、人……这些无法预知的东西给予建筑生命。“……我看着它,心想‘天哪。我都干了些什么。’”

第三部分:与人

 

这一部分中讨论了盖里关于“人”的一些看法。比如他认为一个建筑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关于负面评价他永远只是一扫而过,绝不去消化他们;建筑物应该是具有“情感”的……当然,还有他对鱼的痴迷。

 

“……当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时,回望过去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举动……”


盖里的回望没有像同事们一样止于古希腊,而是回到了更加久远的过去:鱼类化石。他开始逐渐痴迷于“鱼”这一意象。 (说实话我也没太明白他是怎么突然中意上鱼的……反正就是对上眼了……)


在影片的最后,他表达了对自己作品迪斯尼音乐厅的看法:“……当我看到我的作品完成时,我并不喜欢他。我看到的是那些我本应该做到的东西……”



03

心得分享

纵观全片,观者有一个异常清晰的感觉:大师真牛哇。从他汲取灵感的方式到他处理问题的手法,无不透出一种超脱的才气。


但是,这或许正是这部纪录片的不足所在。片中几乎所有的采访都是对盖里的褒奖,对于他和他方案的负面评价与争议几乎是一字不提。



盖里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钛合金建筑究竟是城市景观的救星,还是伤疤,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他的建筑卓尔不群,强力地撼动了枯燥无味的都市天际线;但又或许正是那些围绕着的朴素建筑衬托了盖里的作品。




整部影片像一件浮华的面纱,用最朴素的姿态缝纫,却绣着最华丽的图章。而面纱下的暗流却被一笑而过。或许这样处理能更好地塑造盖里“天才”的一面,或许标题中的“sketch”指的并不是盖里的手稿,而是片中的盖里形象。


但是无论怎样,弗兰克·盖里所完成的杰作无法抹去。

 

最后,解答大家对于标题的“迷惑”,这是纪录片中盖里心理医生的一段话,引人深思:


“在盖里成名后,有许多建筑师来找我治疗,但我没法把他们都变成盖里。我或许可以打开洪水的闸门,可那闸门后不一定有水……”

以上动图由本文作者制作完成

撰稿:刘泓

编辑:刘泓璟

责编:小柯

    
    
    
    
       
       
       
       




微信公众号: 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 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 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 / 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