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装上搞环保,是有效设计还是没必要?

在包装上搞环保,是有效设计还是没必要?



从知名饮料集体更换无标签包装引发设计圈热议,到年轻人将可持续品牌视为潮流,“环保”正以前所未见的高频影响着现代人。关心时代向来也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命题,越来越多的品牌和设计师从实用角度出发,思考人的生活能如何和环保这个巨大议题相结合。那么,与此同时既是消费者又是设计师的我们,也很好奇究竟什么样的包装能称作环保包装?或许在公益设计比赛中,能看见更多非功利的创意答案。


     

   

中国快递业务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随即带来的是环境污染,却少有快递箱循环使用,导致每年都有数以亿万计的纸箱堆积如山。在【2022黄河奖-我是创益人数字公益创意大赛】(后简称2022年黄河奖-创益人公益大赛),获奖作品《循环直运快递箱》聚焦环保快递包装,提出了设计方案。



首先针对快递长期被诟病的过度包装问题,在满足保护、便捷、销售等功能需求下,设计师用料减量(REDUCE),将快递箱设计为撕拉结构,尝试用量最少的适度包装。据设计师李甫印说,近几年兴起的直播电商经常会在包装已经完成的情况下临时增加赠品,造成包裹则需要重新装配。而缠绕的胶带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开箱体验,另一方面在回收时也为分离处理带来了资源浪费。





快递箱主体只需更换配件即可重复使用,做用量减法的同时完成了再利用(REDUCE&REUSE)。而插卡配件也利用边角料生产,增加了材料的使用率。此外,团队通过在纸箱表面印刷上碳的字母标识与排放量(通过LCA全生命周期的计算,每循环使用一次直运小箱可减少约210g左右碳排放),让消费者能够看见包装对环保可量化的贡献,令环保可视化



再循环方面(RECYCLE),快递箱选用单一的可降解、可再生材料,达到整体的可持续。项目呈现出的,是环保包装设计也能从构建一个闭环系统的角度出发,努力满足功能和成本的市场需求,而非仅仅是包装材料本身是否对环境友好。




   

   

   

   

回到起点,那为什么再循环设计没有被大规模推广呢?因为当下环保包装有着制作和创意设计的双重难度。环保新材料价格较高,并且无论是回收、仓储还是再加工,成本往往还要高于材料成本数倍。




其次,创意设计要满足人的审美,人们才不舍得丢弃包装从而循环使用,因此功能与美学的平衡不但重要,还是挑战。环保设计如此困难,却并不代表它不值得推崇,相反,设计师们作为代表未来的创意者,更需要努力地推进多种环保设计。




     

   


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曾提到,近代设计思想进入之后,社会上开始蔓延一种思想:好的设计只有一种,从客观上来看,人们仿佛只能发现一种最好的、终极的设计。但正如每个人对设计的评判标准不一,好的设计不止一个存在,好的公益设计也不止一种。





除了低碳环保可持续设计,2022年黄河奖-创益人公益大赛还致力于传承与保护在地传统文化、关注城市发展,覆盖广阔的社会议题。《送你一朵小红花》、《妈妈的手工课》等“天才妈妈”公益项目,以居家就业赋予非遗传承更多实用价值,通过轻量化产品结合传统图腾与纹样,演绎了独特的东方工艺之美。不止国内,《向新而生的“她力量”》,更是链接了国际难民手工艺人,展示她们的手工编织并制成文创周边,以设计发声。



   

   

   

⚪《妈妈的手工课》


 

⚪ 作品《送你一朵小红花》


提到边缘群体与城市发展,来自深圳大学设计专业的学生用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表达对城中村的关注。2021年作品《岗厦大富翁》以深圳岗厦村为蓝本,将居民的社交与工作融入游戏。而今年,《植物房客》以植物为媒介,收集村中的植物和物件发起交换互动,以报纸和书籍设计集合了72个故事,这两个作品都突破了社会议题宏大严肃的思考角度,以小见大。



⚪ 作品《植物房客》


不过比起获奖作品,“创意+公益+科技”理念也许是2022年黄河奖-创益人公益大赛更想传达的。大赛主张进行数字化探索,例如赛事组织挑选作品,并通过共创和二次创新拍摄视频,传递公益的与时俱进。大赛发展过程中,创意与立意、公共意识与后期推广缺一不可,公益的理念统合使得源头各异的文化与社会议题能够汇集一起,而坚持人文关怀的组织理念使得作品有平台可以发挥、被看见。除此之外,激活人们的环保反思与行动支持是本质,亦是真正的环保“可持续”道路。





创意行业里,差异化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而环保设计正是因为其技术难度、高成本形成了门槛,加上后期营销的话题性、可塑性,从而成为差异化的道具,使得设计也好、产品也好,获得了更快脱颖而出的可能性。今天很多人关心环保包装做得好不好看、贵不贵,而很少人关心环保包装走得远不远。


但不论是商业还是公益,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都有理由相信环保设计的力量和意义;作为有责任心的设计师,我们更有理由付诸行动,使得有效的环保设计可以起到更良性的影响与作用,让人们不仅能了解环保设计,更能认可、支持,自发参与其中。


撰写:荔枝

文章排版:leste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便利店”(ID:designm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