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世界之前,先看看这段璀璨的过往
2021,普通而又不普通地结束了。
在往期,我们可能会在这最后一日,梳理分析这一年中发生的大事件。环境问题、政治问题、饥荒问题、疾病问题...依旧充斥着整个2021,每一项议题拿出来,都值得详细考究、反思,大书特书。
△2021尾声,俄与美欧冲突继续升级。图/新华社
但在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另一个命题:世界是如何变成今天这样的?
如果让图书君用一个关键词来代表2021,那就是“世界”。
2020,我们战胜了疫情,因此“中国”可能是形容2020最贴切的词。但在疫情蔓延的两年后,世界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充满未知。而在世界联系如此紧密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
因此,为了将“世界感”更好地传达给每一个人,今天,我们将带你回顾千年世界探索史。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恢弘。
△人类在太空中眺望地球。图/微信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在各自选定的领域。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欧洲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漂浮在海上的盘子。人们通过想象把世界画成了他们以为的模样。
随着好奇心、探索欲望的迸发,人们开始扬帆远航。经过两千多年的艰难探索,人类终于完成了“世界”这幅巨大的拼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地图。
早期的人类与世界地图
“世界”是什么?
△早期人类狩猎雕齿兽。图/wikipedia
人类生来就具备一种空间思维的能力,例如,原始的狩猎部落将它们跟踪的动物迁移路线和最佳狩猎地点分类;到处迁徙的原始部落则需要知道他们怎样安全的穿越沙漠而不被渴死。所有早期人类都在他们脑子里有一副自己领地的地图。
但是,在长达数万年间的时间里,“世界”这个概念对于人类是难以理解的。什么是世界?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西方,他们所处的城邦、国家,就是整个世界。
△位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地图崖,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0年,一些专家认为它雕刻的是一副河床图。图/wikipedia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公元前600年左右,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巴比伦城,出现了可能是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古巴比伦人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将世界画成了一个以巴比伦帝国为中心的圆盘,四周都是“盐海”;在盐海以外,是排列规整的七个三角形,代表着远方的地区和岛屿。
△古巴比伦世界地图,石块下部的圆盘即为以巴比伦帝国为中心的世界。
古巴比伦的《世界地图》关心的是以巴比伦为中心的宇宙,但巴比伦不是第一个将宇宙哲学与绘图联系起来的国家,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乃至北美洲南美洲原始部落都设计过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宇宙哲学图。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吾即世界”。
到了古典时代的公元100年左右,在古罗马出现了一位震撼全世界数千年之久的天文学大家——克劳狄乌斯·托勒梅斯,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托勒密。
△数学家、占星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音乐创作理论学家托勒密。图/wikipedia
托勒密利用数学和几何原理创造出了将地球投影到平面的方法,确定了经度、纬度坐标,并将从经常出海游历各地的水手、商人处收集到的地名和坐标绘制进地图中。地图为我们今天熟悉的上北下南,图上欧洲和西亚的海陆轮廓已经比较准确。那是当时强大的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人们对那片区域的地理知识早已熟知,而对于尚未探索的区域就只能通过想象来绘制。比如亚洲和非洲连成的陆地将印度洋变成了一个大号的“地中海”。
△领先世界1000年的托勒密世界地图。
托勒密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远远超出了同时期乃至其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人,时至今日,托勒密绘制地图的理论仍然主宰着地图学。
托勒密世界地图的出现,按理说应该激励了人们去发现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然而接下来的时间,是人类史上最黑暗、最倒退的——中世纪。
△一副典型的中世纪阶层绘图:传道士、骑士与平民。图/wikipedia
中世纪时期,欧洲宗教势力极速扩张,王权、宗教组成一系列组合拳,对科学和理性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虽然在整个中世纪诞生了600多幅世界地图,但它们全部是作为统治者权利、威望的宣传工具和教会的传道工具而使用的,因此无论是准确性还是客观性,都与数百年前的托勒密地图相差甚远。世界的面貌,再次被掩盖在一片阴霾之中。
这直接导致中世纪的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南欧洲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对北欧、北非、中东和近东知之甚少,而对遥远的亚洲甚至根本不知道(被马可波罗记载的中国例外)。
△公元776年的贝亚图斯世界地图,进入中世纪后,大多数世界地图都被设计成所谓的“T-O”模式。这是因为它们看起来都很像在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里加入了一个“T”。“T”将地球上的陆地分成了三块大陆——亚洲、欧洲和非洲,通常亚洲被放在顶部,欧洲居左,非洲靠右,地图方向为上东下西,可以看到欧洲被明显夸大了。贝亚图斯在地图的右边缘画出了一条带状陆地,表示“寓言中对跖(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人居住的地方”。另外,当时人们相信《圣经》中的伊甸园位于世界的最东方,因此,伊甸园被画在地图的上边,位于亚洲。
当然中世纪的人绝不是无知的,更不是白痴,只是人们在宗教势力的高压政策下,无法传播起科学的世界观,而到了中世纪后期,一些伟大悄然诞生了。
比如被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图之一的1375年的《加泰罗亚地图集》,制图师对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地理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还参考了马可波罗的游记,对远东地区有了全新的了解。
△《加泰罗尼亚地图集》由犹太绘图师亚伯拉罕·克列斯克与其子共同绘制,呈现了从西班牙直布罗陀海峡到西欧、东欧、西亚、中亚直到中国的交通和航海地图。
还有另一幅伟大的作品《毛罗世界地图》,这幅地图充分利用了冒险者们的旅途见闻,史无前例地在图中标出了日本、中国的长江和黄河。
而在这些伟大的背后,思想的萌芽正在蓄势待发,一个全新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地理大发现时期
目标:世界!
△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图/wikipedia
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宗教再也抑制不住人们强烈生长的好奇心,同时伴随着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的崛起,地理大发现应运而生了。
远航的水手开始爆发式增长,冒险家、商人、海图测绘员、绘图师等等五花八门的职业人员怀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向更广阔的天地开始远航。
摆脱宗教的束缚后,此时的人们对古老的托勒密世界地图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意味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制图者们找到了以数学原理为基础的绘图秘密和技巧,这包括以地图投影为基础将三维空间转换成二维空间,以及用数学来更准确地定位。
△1000多年前的托勒密地图被拿出来重建,足以见得托勒密的超前性。图/wikipedia
不仅如此,星盘等导航仪器经过了多次改良,使得探险家们能将他们的远洋航行描绘得前所未有地准确。太平洋、大西洋、欧洲、亚洲、各式各样的群岛....世界的面貌开始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1481年,探险家哥伦布提出应该向西,而不是向东航行到达印度大陆的假说,此时的地圆说尚未得到验证,因此哥伦布的探险事业总是得不到支持。它的兄弟为了他的事业,曾向葡萄牙人、法国人、英国人提议,但都吃了闭门羹。
△哥伦布肖像。图/wikipedia
好在西班牙联合王国执政者发现了哥伦布的潜能,经过了长达一年的论证,同意了哥伦布的计划。
经历了四次横渡大西洋,哥伦布先后发现了巴哈马群岛、古巴、伊斯帕尼奥拉岛、巴拿马等众多新地区,但是哥伦布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的是一片新大陆,直到死时,他都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亚洲。
△哥伦布航行路线。图/wikipedia
而另一位意大利探险家阿美利哥·韦斯普奇则率先提出了美洲新大陆的观点。后来德国的一位神父根据阿美利哥的描述,将美洲绘制了出来,并将这片大陆命名为“阿美利加”。
至此,由葡萄牙人开创的中世纪晚期以来的地理到达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从渐进演化成飞跃,从而开始了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时期新发现的地区,黄色为西班牙的发现,红色为葡萄牙的发现。图/wikipedia
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在大航海时代率最先崛起的两个国家,为了瓜分世界、避免冲突,在地图上划了一条从北极到南极的直线,称为教皇子午线。直到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返回欧洲后,人们才意识到地球是个球状的连续体。
1529年,为了争夺位置有争议且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一般指马鲁古群岛),为西班牙服务的葡萄牙制图师里贝罗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用来支持西班牙对摩鹿加群岛的拥有权。从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世界的轮廓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大陆的轮廓已经接近正确,不过澳洲、南极洲等地区仍然没有被发现,处于一片未知之中。
△1529 迭戈·里贝罗世界地图,直到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返回欧洲后,人们才意识到地球是个球状的连续体。于是,为了争夺位置有争议且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一般指马鲁古群岛),为西班牙服务的葡萄牙制图师里贝罗绘制了这幅世界地图,用来支持西班牙对摩鹿加群岛的拥有权。
1570年,人类史上第一部现代标准地图集《寰宇大观》出版了,这份集册中的世界地图的特点是:事实与设想并存,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底部那一片被称为“南方未知之地”的巨大陆地,而实际上南极大陆直到 18 世纪才被人类发现。
△1570,寰宇地图。
原因也许是当时的地理学家都坚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地球需要保持平衡,在南半球就需要有一块与欧亚大陆类似的陆地与其抵消。”图上还绘制出了大洋洲的西海岸,这也比人类首次发现大洋洲要早了 36 年;在图的上方,作者同样绘制了四块大陆,依据是墨卡托借鉴的一份中世纪旅行记中的描述。
△麦哲伦环游世界路线图。图/wikipedia
世界
近在眼前
进入 18 世纪,随着航海地图的逐渐精确和新航海设备的发明,人类能够到达的地方越来越远,也发现了更多的“新大陆”。法国制图师和水文学家雅克·尼古拉斯·贝林绘制的《贝林海图》几乎呈现了著名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及以前所有的地理发现。
△1778 贝林海图。
除了北美洲北部、北极地区及南极洲还没有被人类探索外,其他区域的海岸线大多被绘制了出来,特别是库克船长对太平洋的探索让这幅图上的太平洋区域基本成型。
与此同时,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第七大陆”南方大陆。无数探险家前赴后继,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人类对地球最南端的认识,到了1832年,在《斯蒂勒世界地图》中,除了南北极未能准确绘制外,世界上其他所有大陆的海岸线都已经被准确定位了。
△1832 斯蒂勒世界地图。
这是由于南北极厚重的海冰和恶劣的气候让探险家们无法全天候在海中航行。在几十年内,那些不畏艰险的英雄就会将整个世界最后几块遗失的拼图找到,为人类呈现地球的“真实面貌”。
△今天的世界地图。
在过去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前赴后继地探索着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每一片海洋,无论是否出于政治、贸易的利益驱动,先辈们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幅独一无二的拼图,让今天的人们得以完整地欣赏、审视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我们看到了亚洲的高山、欧洲的田园、非洲的草原,看到了美洲的旷野、雨 林,南极洲的冰天雪地和大洋洲的海岸。如果你能从太空看地球,你会发现,没有界限、没有分隔,映入眼中令人无比惊叹的只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那就是我们的家园。
也许在我们心中有着一万种不同的世界模样:肮脏的、美好的、充满愤怒的、充满向往的。
但在今天,没有人能否认,世界这个词语,已深深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当中。
2022,望世界更美好。
以上这些人类认识世界的浩瀚历程
被我们的地图编辑制成了更直观的海报
购买《美丽的地球》套装即可免费获得!
看遍世界之前,先来了解更详细的地理发现史吧!
△七大洲发现史年表。制图/程远
《美丽的地球》系列之七大洲
甄选了2000余张摄影大片
收录了全球230余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随套装赠送跨越2400年的《七大洲发现史年表》!
-END-
文丨武治宇、程远
文末制图丨程远
封图来源丨微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