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能改变餐饮?想多了!

预制菜能改变餐饮?想多了!

“预制菜”已经吵翻了天,今天不谈这门生意的好坏,换个思路,聊聊“预制菜”能带给餐饮什么样的启发?

先说结论,“预制菜”对于餐饮人是可借鉴的偶然,但对于餐饮是绝对的必然。
聊两个问题:一、如何理解预制菜?二、怎么用预制菜的思维赚钱?

预制菜分为成品与半成品两种,不管你买速冻水饺回家煮,还是去火锅店吃红糖糍粑、小酥肉,都是中央工厂或厨房生产好配送到门店再加工,这属于半成品预制菜。
吵得不可开交的其实是成品预制菜,餐饮人和消费者都卷入了这场大战,无非三点:预制菜=料理包、预制菜会取代厨师、预制菜不能赚钱是天坑

料理包的名声多臭就不必赘述了,而成品预制菜最大的优势就是新鲜,从生产到运输到终端,它干掉的,恰恰是营养和新鲜度都占下风的传统工业食品,是你冰箱里日期新鲜实则已经出厂半年的速冻水饺,更是暗黑料理包。

预制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中国,早在20年前也有深加工预制菜了。预制菜并不是新生事物,美国餐饮SKU那么少,厨师都没有下岗,何况菜系味型最复杂的中国。
餐饮行业在飞速发展,厨师这个群体却在减少。年轻人嫌太苦不愿意干厨师,厨师的缺口越来越大。预制菜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厨师的短缺,而使用场景,也集中在连锁餐饮门店和外卖平台。
你看高端餐厅用预制菜吗?你家门口小夫妻开的川菜馆子用预制菜吗?
预制菜无法取代厨师,永远不可能。

去年4月,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成功上市后即迎来10个涨停板,市值最高达到一百多个亿。预制菜太热了,是这两年少有的创业热点。

无利不起早,预制菜能赚钱,但入场门槛不低。
首先,不是所有菜品都适合做口感、价格等被认可的预制菜,因此做预制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菜品开发,普通人没那个能力
面向B端的预制菜可能技术含量不高,因为还有后厨加工;但面向C端的预制菜要求就很高了。
要知道,对于消费者来说,预制菜并不省钱,电商平台上的预制菜平均标价在21~40元之间,不比外卖便宜;预制菜也并不好吃,对手残党而言,“卖家秀”和“买家秀”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花同样的钱不如点外卖;喜欢做饭的动手能力强,就更不会买预制菜了。
而成品预制菜稍微闯出点儿名声的,也只有信良记的小龙虾。
成品预制菜“爆品”的研发一直是个难题,菜品研发、成本控制、品牌营销等都是成本,更别说所有预制菜都需要标准化、规模化以及成熟的冷链技术做支撑。
所以,预制菜的主要市场在B 端而非C端。不要因为疫情催化了C端消费期就盲目入场,“催熟”的果子都不甜。

预制菜的底层逻辑是效率,核心还是优化步骤。而餐饮想要做大做强,靠的就是成本和规模优势,效率越高,成本越低。
对多数餐饮人而言,我们可以将“预制菜”理解为“预加工”——进入门店前,尽可能拆分步骤,完成清洗、切配、酱汁的调配等粗加工;进入门店后,完成厨师炒制,流水线作业等细加工。
现在很多现炒快餐,比如乡村基、大米先生都是这样的做法,既解决了效率、标准化、又增加了锅气和堂食体验感。

将来,所有的预制菜都是通过中央工厂和冷链运输,在出厂之前一定会通过食安检验,然后再运输到各门店进行组合、复热、上桌。在解决出品效率的同时,也在源头掌控了食品安全。
餐饮想要做大做强,食品安全是底线。


数据显示,外卖中有70%来自预制菜。采用预制菜的外卖店家,虽然毛利更低,但净利更高。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量,餐饮企业有充足的动力去做预制菜
但不要大张旗鼓地说:“我用的就是预制菜!”在市场还没有教育成熟的阶段,很容易令人产生“低价值”感,更别提堂食。
例如西贝堂食用贾国龙功夫菜,获得的消费者反馈就不太好。因为如果只是预制菜的加工或复热呈现,为什么还要堂食?已经形成的认知和标准很难改变,顾客不在乎你的效率和逻辑,只在乎体验和价值

预制菜最终还是要从堂食和外卖流入消费者口中,这和以往的餐饮并无任何分别。但在一定程度上,预制菜确实起到了降本提效的作用。任何一个风口来临的时候,不要急着扎堆骂,看清逻辑,摸清规律,为我所用才是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邦诚品牌策略”(ID:canyin18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