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夜,赏名画,看万家灯火暖人间

月圆夜,赏名画,看万家灯火暖人间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等,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喜庆节日之一。古人对于元宵节的热爱,不仅表现在难以计数的元宵诗歌中,也表现在传世的画作中,尤其元宵画作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过元宵的场面,领略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代才子唐寅也就是唐伯虎,曾有诗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元宵节不能没有灯,在没有电的时代,寻常日子,人们入夜之后便休息了,唯有在元宵节,彩灯将夜晚照亮,人们相聚在一起,尽享这难得的时光。


观灯是元宵节活动中的主题。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唐代的赏灯活动极其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十五夜观灯》描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国画:唐代的赏灯活动极其兴盛

到了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创造出各种精美、奇异的花灯和龙灯、凤灯、鱼灯、兔子灯和各种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走马灯等。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在南宋李嵩《观灯图》中,画家绘出了元宵节期间的花灯:两名童子一提兔儿灯,一提瓜形灯,旁边的桌子上还放着一只走马灯。


南宋 李嵩 《观灯图》



闹社火也是旧时民间在元宵节时的重要娱乐活动。闹社火也称“舞队”,民间习惯叫“闹红火”,它是一种古老街头造型艺术。南宋后期宝祐年间临安宫廷画师朱玉作品《元朝灯戏图》画的就是临安城中一支元宵社火舞队,描绘了南宋时期杭州元宵庙会时的场景。


南宋 朱玉《元朝灯戏图》

《元朝灯戏图》这幅图里,十三名艺人个个装扮各异,动作诙谐,带有傀儡和戏曲韵味。舞队第一人为领队班首,也是节目主持人。其他演员全部戴假面,或张大嘴嘻笑,或抬腿做单腿跳跃状,或装着扑蝴蝶……最值得注意的是演员们无论做何种动作,都离不开模仿傀儡的态势,其表演都在合着一个鼓点进行。画面正是刹那间的亮相,留下了舞队的真实形象。这幅图被认为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最好写照,被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篇》,这意味着直到清代这幅图还是皇家珍藏。


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主要描绘了明朝中晚期的南京地区在元宵节期间的街市景致。《上元灯彩图》不仅描绘了观灯场景,还描绘了民众消费与娱乐的场景。只见人们围成一个又一个圈,圈中艺人杂耍正酣,引得大家纷纷叫好。《上元灯彩图》描绘的人物有千人之多,元宵灯会吸引了如此多的人流,当然也是做生意的好场合。许多店家直接将货物搬到了街道上售卖,而店铺二楼也坐满了人,他们临窗俯瞰着街面的热闹景象。



明朝 佚名 《上元灯彩图》 



看到了民间庆祝元宵的方式,那么身居皇宫大内的君主又如何度过元夕之夜呢?庋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明代 佚名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又名《新年元宵景图》、《宪宗行乐图》,乃明代宫廷画师所作。此卷细腻地描绘出成化皇帝朱见深携皇子公主、妃嫔媵嫱在宫中张灯结彩,欢度正月十五上元嘉节的喜庆场景。



除燃放烟火、花灯巡游等常规庆祝形式之外,宪宗更是别出心裁:一方面,将走街串巷的“货郎”引入大内,使长于深宫的皇子、公主也能体验到民间过节的喜庆氛围。这种做法为后世的清代君主承袭、借鉴,在清漪园、静宜园以及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中设立“买卖街”,作为“体察”民情的妆点。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里的货郎



另一方面,让人头戴面具,换服易容为外邦使节,重演成化十九年撒马尔罕进贡狮子的盛景。宪宗则在后宫妃嫔的簇拥下,端坐于黄色幔帐之内,被“贺喜丰年稔岁”、“颂称海晏河清”的祥和气氛笼罩。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在反映传统民俗与宫廷风貌的同时,更通过场景内出现的皇子、公主、宦官、伎人折射出成化时期的诸多政治因素,如同镜鉴一般反映出当时的历史风貌,集历史、艺术与民俗之大成。


千百年后的今日,透过这古画,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代节日的热闹氛围,元宵节观灯、猜灯谜、闹社火……这些就是传统民俗,是中华流传千年的文化,也是我们中华儿女不能遗忘的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丽艺术宫殿”(ID:gh_85b5d13bdb1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