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建筑师学会举办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成就展《越界 – 回忆 . 实现 . 变进》,已到达北京站,并假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 ·白云馆展出,展期直至10月5日。是次展览的参展单位有来自政府机构、开发商及建筑事务所,当中也不乏年青的建筑师的初试啼声。刘泳江(Adam)和姚卓悦(Toby)以展品”A Better To-Mall-Row” ,试图探索香港购物中心综合体作为一种城市类型,如何适应和发展到大数据时代,同时唤醒大众对于数据未来的意识。
What is Data?
You are the Data.
01
迈向数据时代The Era of Big Data
谁是创造者?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每个参与社会活动的个体就是数据的创造者。
当我们打开电脑,拿出手机,我们轻而易举的就接入了网络,接受来自全部渠道的信息轰炸。无论是国际新闻,还是商业广告,亦或是亲朋好友的信息和分享。我们轻而易举的与世界与他人的生活互联。我们每一次行为,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浏览都轻而易举的被记录,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
我们的所有这些行为,每天都在为全球创造巨量的数据。
谁在使用数据?
2013 年 11 月,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 透露,PRISM 是美国国家安全局 (NSA) 的一项监视计划的代号,该计划收集来自各种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互联网通信,主要包括微软 (2007)、雅虎!(2008)、谷歌 (2009)、Facebook (2009)、YouTube (2010) 和 Skype (2011)。这一系列披露的文件揭开了美国政府甚至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监视计划的冰山一角。看似正义的理由,实际上却模糊了这台监控巨无霸的限制,它不仅监控犯罪嫌疑人,而且对普通民众进行无差别的监控。出于某种善意,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生活。然而,当它被滥用时,PRISM 计划将个人隐私置于危险之中。潘多拉的盒子现在已经打开了。正如斯诺登在第四公民采访中所说的那样,“你是最幸福的人,只是因为你的无知。”
根据Michal Kosinski,2013年的关于人的数字行为记录预测私人特征和属性的论文中提到,如果一个用户喜欢“Hello Kitty”, 更加倾向会是一个更加开放,但责任心,迎合度,情绪稳定性较低的人。他们更加支持民主党的政治观点,很可能是非裔美国人,基督徒,而且是年轻化群体。同时他们和四个主流群体关系紧密:民主党,基督徒,同性恋和非裔美国人。当然后来这个数据分析被臭名昭著的“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l)”用于美国总统大学,通过大量针对性的广告投放,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走向。
同样在2016年,欧盟发布了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并且在过渡期2年后,于2018年全面强制执行。GDPR与其说其旨在保护私人资讯安全,更深刻的意义是建立了一个数据交易的法律框架。
所以,谁在使用数据?
人人都是数据使用者,政府,企业,个体都可以通过合法甚至不合法的渠道获取大量数据,并且用于个人目的。比如通过监测社交平台管控舆情,广告点击获得商业模型预测,甚至查看朋友圈掌握好友动向。
大规模的工业化的数据使用已经是不可抵挡的趋势,并且正在深刻的转变我们世界的面貌。片面的道德评判和对于技术的质疑已经远远不够,因为成功面对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对新技术的适应,还需要对新的数据时代的演变的新视角 - 它可能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它代表的潜在的颠覆性的发展模式的基础。
我们在举步迈向一个不确定的数字未来。
02
活动即形式 “Action is Form”
全球化语境下的建筑学挑战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说“一个会杀死另一个”。他认为书籍会杀死建筑。因为印刷术的出现替代了教会建筑的叙事性的部分,雕塑沦为了装饰。这也为现代功能主义的诞生做好了准备。在我们看来,建筑社会功能被新事物替代,必然会导向新的设计思路和类型学的产生。当我们可以通过电脑,VR设备,可以轻易感受到不受物理限制的空间体验,传统物理空间里的建筑的功能性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例如通过视频交流减少了对社交场所的需求,从日渐发达的线上购物到受到转型压力的传统零售业,还是奇观建筑和网红建筑的崛起。无论是作为建筑师还是空间的使用者,我们都不可避免的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冲击。
一如同Keller Easterling在书中所言,全球化带来的互联状态,使得建筑的功能性的转换,反而成为一种“基础设施”,仅仅变为承载用户活动的基础空间。千城一面的问题是全球都在发生的一种症状,空间策略犹如传染病一般的蔓延。
那么什么是数据时代下具有传染性的空间策略呢?
空间中的个人行为数据
大数据是为了可以基于数据基础建立可以预测未来的算法。可以预期作为一个个个体的人的数据是数据收集的终极。通过手机之类终端,或者网页之类具有数字终端的系统当然可以轻易的去判断用户的喜好和趋势。然而大数据收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即使有条件收集到庞大的数据量,也需要相应匹配的条件去进行数据精炼。否则庞大的数据库只是个熵值很高的物件,充满了无序和混乱。如何诱导用户在指定空间发生特定的活动,是数据挖掘者最期望获得的能力。而且这件事情正在发生中。比如美国著名的真人秀节目”老大哥”,得名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其节目就是发生在一个特殊设计的房子里,与外界隔绝,并且一举一动会被摄像机记录,每一句话都会被麦克风记录下来。参与演出的房客,处于各种目的,都会做出自己在监控之下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真人秀节目,更加是一场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实验。更有可能是未来以人的行为数据作为核心的世界的预演。
03
监控资本主义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无论是facebook的数据泄露,还是美国大规模的国家监控活动,亦或是老大哥这样的电视真人show节目。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些监视活动更像是经济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在这些学者中,Shoshana Zuboff 是从 2014 年开始推广“监控资本主义”这一术语的先驱。在这个新的监控时代,人类数据已经成为像谷歌和 Facebook 这样的大公司的工业时代新石油的代表。我们现在可以达成共识的,他们可以在每个人上网时筛选和侧写用户,进而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广告。此外,它们可以预测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比如亚马逊可能会比爸爸提前知道妈妈怀孕的事实,因为妈妈在亚马逊上下了孕妇群体常购买的物品,于是爸爸的广告里出现了大量的婴儿车的广告。与以前的资本相比,数据这种新资本需要的运营和劳动力成本要少得多。相反,它拥有几乎无限的资源,即人类行为,这些资源来源于日常活动。客户通过自己的数据牺牲来养活自己。更糟糕的是,所有这些都打着“个性化”的名义。我们愿意牺牲我们的隐私来换取更便捷的服务。反之,受到现行法规和法律的限制较少,这使得数据和隐私变得更像是那些大企业随意探索的处女地。
04
香港故事 A Hong Kong Story
香港是全球最高密度的城市之一。无论从人居面积,还是公共空间面积都非常的紧张。各种未有先例的空间都是公共区域与私人区域的斗争的战场。特殊的地理和政治条件,让整个城市呈现一种特殊的肌理与形态。异常富裕的社会财富,商业空间称为连接城市生活的有机形态,土地供应紧张使得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长期呈现一种纠葛的暧昧关系。
漫步在街头,复杂的建筑关系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名片。从布满天际的霓虹灯招牌,到不足7层的联排唐楼。其中又挤入了高耸入云,却标准层小的出奇的纳米楼。更别说突然空降而至的巨大购物商场。从旺角的朗豪坊,到铜锣湾的时代广场,巨大的尺度嵌入到密集混乱的老社区之中。这可能是香港人的生活日程,一种本地化的生活模式。世界上可能没有第二城市的人,可以习惯于这种高密度生活,原本旨在为市郊居民创造社交生活的现代封闭型商场,在没有真正意义市郊的香港,寄生成为了原本城市街区生活的重要部分。
从此,在香港私人建设的商场却要承担更多的公共性的功能。
05
数据全景敞视 Digital Panopticon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香港商场建筑的类型学始于 1970 年代,将中庭作为商场身心的焦点,提供寻路的目的。随着商场规模的扩大,大容量、水平堆叠的中庭在香港很常见。从中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商店,商店向顾客展示数据,因为顾客可以看到商店展示的产品和风格,商店展示自己的信息,通过玻璃窗展示他们的最新产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希望他们能成为顾客。商场中商店的位置至关重要,商店通常更受欢迎,并且在商场内的游客可以轻松访问和看到时支付高额租金。购物中心中庭的空间就像一个数据全景敞视(Digital Panopticon)。
“全景敞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语Panoptes,意为全视。最早的建筑应用可以追溯到Bentham关于监狱设计的想法,一个环形的充满监牢的监狱大厅,中间耸立着守卫的高塔。从而监牢里的囚犯明确知道自己被监视,却不知道监视的目光何时到来,而正式这种无时无刻存在却又未知的心理,规训了囚徒的行为。坐在高塔中的守卫只需要随机观测囚犯,就可以达到这个系统运转的效果。这种空间逻辑创造了一种“非对称的凝视”关系。
如果我们扩展这种非对称凝视的关系。比方说应用到网络空间中。因为空间物理法则的消失,我们全是数据形态的存在。我们好似在没有拘束的探索网站,但是却被大数据算法监控,只需要几个关键词或者关键信息,最常见的情况我们就会看到大量的针对我们数据模型的广告。我们以为我们是电脑后的高塔守卫,其实我们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观测抽取数据的“囚徒”。
比方说在商场空间中,最常见最有效的设计手段之一就是设置中庭。在商场中庭的背景下,商店在了解访客的喜好方面处于被动角色,因为他们对他们的了解很少,相比之下,顾客扮演着数据收集者的主导角色,从广告牌和商店橱窗中接收信息。中庭。商店通过提供最新信息主动公开他们的数据,而商场访客在控制其数据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特色的商业空间设计,SI设计等等去吸引站在中庭空间的“守卫”的注意力,期望能触发其好奇心并转化成为空间探索和消费的动力。同样,在网络上,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也自愿发布自身的各种消息,以此获得网友(潜在守卫)的注意。可能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满足我们自身的社交需求,但却转化为了数据的目标。目前,随着我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互联网,个人的数据通过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暴露给他人。人们自愿公开他们的数据以提高在线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以便与朋友和陌生人保持联系,还可以通过注册跟踪客户的奖励计划来提供折扣或礼物。数据全景不再存在于物理空间,而是通过虚拟空间的数据采集,锁定目标客户。“不对称凝视”的力量平衡已被逆转。商场内的许多商店都非常了解他们的客户,使用量子分析、社交网络上的在线活动追踪器和搜索引擎等大数据工具。商店了解他们想要的客户的偏好、爱好和习惯,并向目标客户投放个性化广告。除了通过中庭等实体空间寻找店铺外,游客在网上做调查时直接去店铺,店铺的实体位置在商场中并不像目标客户在业务被推广后直接直接访问那样重要。定位在线广告。商场的开发商和建筑师也热衷于设计建筑特色和节日装饰,创造视觉奇观,鼓励更多人到商店参观和购买,通过将这些建筑特色的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用户在网上暴露更多的个人数据,同时帮助推广商场。商场综合体已成为经典童话《糖果屋》中“姜饼屋”的现代版,吸引人们在商场度过他们的社交生活。
06
数据驱动建筑设计的兴起 Data-Driven Architecture
购物中心建筑和数据驱动技术的发展已经整合和重塑了香港的城市结构。随着正在进行的“智慧城市”计划,以及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一起成为领先的创新和科技中心的雄心。我们的试图探索购物中心综合体作为一种城市类型,如何适应和发展到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目标是强调数据是架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前所述,当前架构对数据交换的反应是不平衡的,其中可能还包括伪装、诱饵、伪装和控制。建筑应该成为监视的最后一道防线,还是相反,成为它的帮凶?除了这两个,还有第三种选择,与监控和隐私共同生活。2015 年,Space Caviar 为展览设计了 RAM House,允许住宅选择是否暴露给数据收集器。我们建议建筑没有绝对的态度。建筑应该是一个中立的对象,它为人们提供选择,同时让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意识到自己的数据价值。在香港的独特背景下,商场综合体是事实上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消费场所,而且往往履行一定的社会和公民功能。个人资料如何在商场综合体使用或暴露,对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07
A Better To-MALL-Row
这个展品我们是希望通过一种熟悉却又未知的形态,以此激发观众的探索欲。
在没有参观者进入的时候,灯光熄灭,保留留红色的灯条,看起来类似机场的安检的x光仪器,又好似神秘博士(Doctor Who)的警察亭,有着连通时间或者异世界的通道。
当有参观者进入,友好的灯光亮起,并伴随着一些白噪音。通过镜子和类似中庭空间的无限镜的设置,以及轻微的商场音效,以此唤起观展者对于商场中庭的回忆。同样类似更衣镜的对镜面设置,让站立在装置中的人凝视自己的无限反射的身影。外置的金属帘子一方面为参观者提供了一部分保护感,同样也暗示我们身处一种数字监牢。
What is Data?You are the Data.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轻微的不适感觉,唤醒大众对于数据未来的意识,以及作为个体的数据价值,从而我们能更好的共同创造令人期待的数字未来。
关于作者:
刘泳江(Adam)与姚卓悦(Toby)是分别来自深圳和香港这两个相连城市的建筑设计师。
我们认为数据应成为当下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并提出了一个基于数据导向建筑而设的思考框架,以此为工具思考当下一些社会,建筑与身份相关的问题。我们以香港的购物商场建筑为案例,研究数据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建筑空间应怎样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一个可持续发展,一个每人都珍视其个人数据价值的未来作出适当的转变和进化。
鸣谢:
The Oval Partnership 欧华尔顾问有限公司
Studio RM117
杨金润
邱雅君
孙一腾
深圳市华城模型设计有限公司
往期推荐:
展览讲座丨爱丁堡学姐景观毕设使用模块化“可食公园”,复兴英国荒废社区土地
展览讲座丨UCL Part II PG13优秀毕设分享讲座 | 龙井森林议会
展览讲座 | 选错专业?留学后转行互联网大厂的建筑学长学姐告诉你真相
展览讲座丨城市推理游戏——紧凑城市导向的深圳-香港区域设计 系列讲座
展览讲座丨设计行业卷王自我修养,直击UCL x 宾大参数化设计前沿分享!
展览讲座丨头部家居品牌拓展当代艺术版图,首展表现可以打几分?
展览预告 | 从伦敦到上海,六位Bartlett设计师携34张巨幅奇幻图纸抵达武康大楼,一纸情书告白建筑
展览讲座丨秋冬之际,你一定要打卡温哥华这7个宝藏艺术展:小野洋子、毕加索、加拿大华人移民展等
展览讲座丨建筑师的装置“实验”与立场——CADE“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展特记(上)
展览讲座丨建筑师的装置“实验”与立场——CADE“材料的可能性”空间装置展特记(下)
展览讲座丨浩气展虹霓,精彩即将开启!首个亚洲建筑设计趋势展亮点重磅公布!
展览讲座|北京国际设计周“意匠营造”主题展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UED
展览讲座 | 安藤忠雄全球巡展登陆北京,光影盛宴,共赴建筑之“青春”
展览讲座丨丹下健三展览:1938-1970:从战前时期到奥运会和世博会
展览讲座丨Ennead设计的上海天文馆独家探店视频火热出炉!
展览讲座丨尹山湖美术馆生活之内Insight & Vision
展览讲座|成都重庆-大师作品top系豪宅项目考察【环球建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