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青年建筑师,处于一个特殊的文化语境中,面对这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不确定性,需要发展一套应对的策略。
……正是在这个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洞察一种不断挑战自身既有思维模式,并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挑战的轨迹。”
“……透过技术的表皮,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个概念的内核,这正是反映了建筑师本人(袁烽)对当下社会进程和人类生存境遇的独特判断。”
——李翔宁
现实下的自主建构
过去近十年的时间,正是经济发动机极速状态下的十年。其间,中国的增长速度带来的是社会现实的巨变。速度带来的实践机遇让我们成长。
然而当速度主导着现实,浮躁带来的是机会还是堕落?
在此潮流中,建筑的主体是从属于现实还是游离于现实?我们应该随风而动还是保持自主的创作诉求呢?
01
灰色石材外立面和暗绿色压花玻璃
上海苔圣园石工坊,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是以艺术石的加工、展览和文化交流等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由展馆、雕刻工坊、基座加工中心、艺术石雕刻中心和宿舍区组成。
建筑围绕着内部一个庭院布置,周边设有精心设计的镂空围墙,分南北两个主入口。建筑外形简洁明了,局部出现的凹凸形体变化点破了规整的立面,特色鲜明。
苔圣园石工坊总平面图
在整个建筑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试图将艺术石的展示、建筑空间及景观空间有机地结合,贯穿对传统园林空间“观”与“景”关系的思考,并发展出以空间体验、室内外空间比例、“景”的元素比例、模数控制、视线控制等方法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控制手段,营造出不同的空间场景,不同的石头所拥有的特殊艺术韵味在不同的场景下被人感受。
透视窗的立面开启方式,拒绝平庸又不张扬
02
可乐宅
低成本材料的诗意建构
从桥上看可乐宅
可乐宅项目本身位于奥克斯上海浦东总部基地工业园内,独特的“中央公园”式的规划模式使得建筑本身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可乐宅不仅位于中央绿地的核心位置,而且规划景观中的主水系在这里曲折而过,其位于100多米长的荷花池尽头,南侧紧邻下沉式绿地广场。
可乐宅总平面图
但位于公共绿地的中央位置也使得建筑自身的态度必须具有一些微妙的平衡感,那就是允许建筑在大尺度的贴近景观和保护自身私密性之间进行切换,以满足自身的独立。建筑表皮,在这里被决定为一种开启/封闭的双重模式。
可乐宅空间分解
可乐宅实现的是一种低成本和低技的生态实践,日常对易拉罐的回收再利用的模式演化成直接再利用的模式,进一步的节省了回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能源消耗;可开启的双层表皮既是遮阳的重要部件,同时又与水池结合形成可通风降温的双层表皮;屋顶部分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了建筑的热水供应;墙体中埋置通水管实现了建筑夏季的降温与冬季的采暖需要;同时通过空间布置设置集中风井,以实现整体建筑的通风效果。
从水面看可乐宅
03
竹里
走向参数化建构
“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86户人家的居住、产业状况,村落所在地的基础设施,道路系统和水系统等,期望通过对公共空间和非村民土地的重新利用,让农村重新焕发活力,以期找到新的机遇。”
先前所使用的数字化建造再次发挥作用,小型的产业化、专业化的批量预制,在一定的服务半径内对农村建造提供帮助,也正是袁烽在乡村实践中的重要探索工具。
结语
“只有‘自主性’的创造才能有我们的未来。”
——袁烽
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