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烽:现实建构下的建筑语言探索

袁烽:现实建构下的建筑语言探索


袁烽 Philip F. Yuan

“当代中国的青年建筑师,处于一个特殊的文化语境中,面对这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不确定性,需要发展一套应对的策略。

……正是在这个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洞察一种不断挑战自身既有思维模式,并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挑战的轨迹。”

“……透过技术的表皮,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个概念的内核,这正是反映了建筑师本人(袁烽)对当下社会进程和人类生存境遇的独特判断。”

——李翔宁


现实下的自主建构

过去近十年的时间,正是经济发动机极速状态下的十年。其间,中国的增长速度带来的是社会现实的巨变。速度带来的实践机遇让我们成长。


然而当速度主导着现实,浮躁带来的是机会还是堕落?

在此潮流中,建筑的主体是从属于现实还是游离于现实?我们应该随风而动还是保持自主的创作诉求呢?

在现实情况下,用思想与理论来概括袁烽的实践似乎还为时尚早,但能从实践与时间的不同向度来解析他的思路,还是会带来不同的惊喜与收获。


01

苔圣园石工坊
图解,作为设计之先的方法


灰色石材外立面和暗绿色压花玻璃


上海苔圣园石工坊,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是以艺术石的加工、展览和文化交流等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由展馆、雕刻工坊、基座加工中心、艺术石雕刻中心和宿舍区组成。


建筑围绕着内部一个庭院布置,周边设有精心设计的镂空围墙,分南北两个主入口。建筑外形简洁明了,局部出现的凹凸形体变化点破了规整的立面,特色鲜明。



苔圣园石工坊总平面图


在整个建筑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试图将艺术石的展示、建筑空间及景观空间有机地结合,贯穿对传统园林空间“观”“景”关系的思考,并发展出以空间体验、室内外空间比例、“景”的元素比例、模数控制、视线控制等方法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控制手段,营造出不同的空间场景,不同的石头所拥有的特殊艺术韵味在不同的场景下被人感受。


透视窗的立面开启方式,拒绝平庸又不张扬



02

可乐宅

低成本材料的诗意建构

从桥上看可乐宅


可乐宅项目本身位于奥克斯上海浦东总部基地工业园内,独特的“中央公园”式的规划模式使得建筑本身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可乐宅不仅位于中央绿地的核心位置,而且规划景观中的主水系在这里曲折而过,其位于100多米长的荷花池尽头,南侧紧邻下沉式绿地广场。


可乐宅总平面图


但位于公共绿地的中央位置也使得建筑自身的态度必须具有一些微妙的平衡感,那就是允许建筑在大尺度的贴近景观和保护自身私密性之间进行切换,以满足自身的独立。建筑表皮,在这里被决定为一种开启/封闭的双重模式。


可乐宅空间分解


可乐宅实现的是一种低成本和低技的生态实践,日常对易拉罐的回收再利用的模式演化成直接再利用的模式,进一步的节省了回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能源消耗;可开启的双层表皮既是遮阳的重要部件,同时又与水池结合形成可通风降温的双层表皮;屋顶部分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了建筑的热水供应;墙体中埋置通水管实现了建筑夏季的降温与冬季的采暖需要;同时通过空间布置设置集中风井,以实现整体建筑的通风效果。


可变折叠角度窗及可拆卸更换的易拉罐


易拉罐表皮近景


从水面看可乐宅



03

竹里

走向参数化建构

基地鸟瞰图© 楚华鹏


竹艺村身处成都崇州道明镇,距离市区50余公里。村落乡风淳朴,生活气息浓厚,邻里关系亲密,是天府林盘的典型代表,并拥有本土气息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设计师袁烽在亲身深入探访村庄现状与需求后,试图为其打造生态、文化、产业、生活、公益五位一体的乡村基础设施空间及文化产业系统——竹里。

透过竹林看竹里© 林边


实际上,竹里是源于陆游《太平时》里的一句诗:竹里房栊一径深。这个在乡郊田野上盘旋着的青瓦房,是由轻型钢木构架支撑起的内向重叠环形青瓦屋面,70%的高预制化率也实现了主体建筑、室内、景观共用时52天的极短施工周期。


盘旋的屋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两个内向的院落,为室内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关系被概括在“大象无形”的屋顶之下。多功能的组合以及适应性多功能空间被有机地布置在屋顶之下。


竹里鸟瞰图© 韩力
走向农村建筑产业化的工厂化预制将会重新定义乡村建筑的生产流程以及对于传统建筑产业的合理升级。竹里项目正是通过一个月木结构工厂化预制、以及52天现场安装而进行的乡村木构产业化实验性探索。通过机器人等先进产业化手段装备起来的未来乡镇产业化工厂,一旦与农村的建筑产业化结合,必将产生一个更有意义的产业化升级。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乡之间无疑存在着很大差异。随着大城市建设的局限性日渐凸显,乡村反而呈现出更为自由的空间,差距之中隐藏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相较于多数西方国家对于建筑本体的哲思,中国的建筑师们更侧重社会学层面上的探讨,从(住宅)、(生产)、(文化)、(旅游)、(生活)、(未来)等六个版块,来反思文化、历史,以及空间的意义。

正在加工木构件的机械臂© 柴华


“竹里”所要展现的正是其中“拓”的板块,这也是袁烽深入乡村实践的第一片试验田。“我希望通过新的产业化和建构方法,重拾中国传统行业。”


当2017 年,道明竹里面世以来,人们可见的是幽篁之后,盘旋于乡野之间的青瓦屋顶。而在这大象无形之中,70% 的高预制化率,52 天的极短施工周期令人叹服,当地常见的木、砖和瓦砾再次成为新的材料和建造语言。
“我们希望通过竹里来展现乡村未来产业化的可能性。它通过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建造平台,为村民们更好地建造自己的家园提供了示范,从而比较彻底地升级乡村建筑的品质和未来生活的质量,”袁烽说,“这也是建立在对当地历史文化传承和对当地材料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它对传统建造范式的全新定义、对技术人文主义下乡村和城市问题的反思都为思考建筑在当下的意义提供了参照。在竹里建成后,当地政府又将整个竹艺村的改造升级再次交到袁烽手里。这一次,建筑师的视野从一个建筑体演变成一个自然村系统。



竹里内部空间© 林边
这一次,袁烽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一块废弃的农宅基地,而是一座焕发着无限生机的乡村。他在符合传统文学美术作品中对于世外桃源的完美幻想的同时,也为时代驱动下的产业化升级试验提供了机会。

竹里屋檐下的生活© 林边


“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86户人家的居住、产业状况,村落所在地的基础设施,道路系统和水系统等,期望通过对公共空间和非村民土地的重新利用,让农村重新焕发活力,以期找到新的机遇。”


先前所使用的数字化建造再次发挥作用,小型的产业化、专业化的批量预制,在一定的服务半径内对农村建造提供帮助,也正是袁烽在乡村实践中的重要探索工具。


竹里模型© 袁烽



结语

“只有‘自主性’的创造才能有我们的未来。”

——袁烽


中国建筑师因出于东方,在西方建筑语境下一直是“他者”的地位,而在面对缺乏系统现代建筑理论体系的中国建筑界时,我们绝不甘于陷入边缘化的泥潭。


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国青年建筑师熟悉西方建筑的特点和潮流,同时又能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现状与局限,从而发展一套“权宜”的建筑策略,这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一种机智的策略,是在建筑的终极目标与现实状态间的巧妙平衡。


虽然每个建筑师的个体只能在局部、零星地实现自己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或许不是百分百的理想化境界,仍然带有对现实的映射,但正是有了越来越多这样的青年建筑师的涌现,最终能够在集体的层面上改变当代中国建筑的未来走向。这正是我们大家都希望看到的。


参考资料
[1]袁烽.《现实建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https://www.archdaily.cn/cn/894983/dao-ming-zhu-li-shang-hai-chuang-meng-guo-ji-jian-zhu-she-ji/《道明竹里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
[3]http://www.ikuku.cn/project/kelezhai-yuanfeng/《袁烽,创盟国际/可乐宅 0367》
[4]http://www.ikuku.cn/project/taishengyuan-shigongfang-yuanfeng/《苔圣园石工坊、袁烽》

编辑:胡桃


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