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名头小的画家,一直在挑刺齐白石!

有些名头小的画家,一直在挑刺齐白石!

我们随便找个人,说一个普通画家的名字给他听,十有八九不知道,但齐白石不同,他的名字在今天几乎家喻户晓。那么,解读一下齐白石,对于认识中国画,乃至认识我们这个民族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齐白石生于清末,成名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几乎一夜之间变成大众偶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中国画院荣誉院长、文化部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等等,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艺术家获得过这么多称号。1957年他去世后,这股热潮非但没有减退,反而越演越烈。我这个年龄的人还记得:信封上、笔记本上,茶杯上…都印有齐白石的画,那么冷静地想想,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究竟有多大?通常听到的是,虾画得好,这种说法显然太民间,齐白石当然不至于这么简单。

为了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知齐白石的画,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的传统绘画千余年来一直是被一些业余画家统治着,业余画种占了主导地位,即所谓的“文人画”。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他可能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画家,于是又推出了唐朝的大文人王维,就是写“红豆生南国”、“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的大诗人。其实,王维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画家,在当时,他的画名比诗名还要大,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很难看到他留下的传世真迹,很少的几张作品真伪问题还被学者们吵得一塌糊涂。

王维  雪溪图

其中一张《雪溪图》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接近王维本来面目的作品,因为上面有宋徽宗的题字,我们看这张画会发现是有很复杂的技巧,不是苏东坡提出的草草逸笔的“文人画”。苏东坡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是避开了王维复杂的绘画技巧,又说“作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东坡认为画的像与不像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思想给“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参与“文人画”的这批人话语权太强了,就使得中国的本体绘画在不断地萎缩,甚至被他们掐死。苏东坡凭借他当时的影响力,把“文人画”这个事情真正的提出来,而且还有人去配合他。他把王维作为鼻祖没有错,因为王维是唐朝数一数二的诗人,画名比诗名还大,那“文人画”就更不用说了。宋代的宫廷画家里没有几个会作诗的,当然就嘴软了,他们中间更没有人能写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名句。
文人画”的理论几乎主导了中国绘画一千多年,主要是宋元以后。这里举一个例子:伯乐年龄大了,准备和秦懋公告老还乡,推荐了他的一个学生——九方皋,说很会相马。秦懋公就召见了九方皋,让其相马。九方皋在三十里铺看到一匹千里马,是黑的公马,结果弄来的是一匹黄的母马,秦懋公大怒,说糊涂到连公马和母马都分不清了,伯乐却说:九方皋比我牛B啊!我的心里还有一部分念在皮相,而皮相在九方皋的眼里已经毫无意义了,他只看这匹马是不是千里马。当时的马队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相当于“装甲部队”,而这样的例子常常被用来解释“文人画”,“文人画”的精神是放掉了皮相。由于参与中国画的这批业余人太多了,虽然没有专业的精神,但他们有另外的优势,比如说诗写得好,书法好,而书法在中国文化里一直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汉代,有个叫赵壹的,写过一篇文章《非草书》,当时有一批人疯狂地玩书法,讲求书法的飘逸、灵动等审美趣味,赵壹认为这个太耽误事了,不去好好地作学问而是比谁的字更好看,可见书法已经影响到一般文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1840年,西方的快舰利炮叩开中国大门,精英分子纷纷“觉醒”,他们首先觉得是慈禧太后不好,李鸿章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好。中国画也当然在内,否则为什么打不过敌人?


清 王翚 《观梅图》 局部
清 王鉴 《仿古山水》 局部


清 王原祁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局部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的《万木草堂藏画》里大骂中国画误国之深,主要攻击中国画里的“四王”。“四王”肯定不是中国画里最精华的东西,比如下围棋,你想吃掉对手,肯定是选择对手最弱的地方出手,不能去攻击它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地方,那样会自找倒霉。康有为他们要打倒传统文化的时候,也是找中国画最弱的地方出手,而“四王”恰恰是个很好的靶子:第一,他们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的地位不高;第二,没有生机,空有躯壳。把“四王”打倒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就倒了。其实错了,中国绘画最优秀的一块恰恰不是“四王”,而这优秀的一块,人数也不会太多。

八大山人《鱼石图》
湖南有一个官员要应付官场,请齐白石去家里代笔,齐白石在他家第一次看到很多八大、石涛等人的作品,这些人都是明清以后“文人画”的大师。当时齐白石处在湖南湘潭这么个相对封闭的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他影响不是很大,受的教育也是中国传统式的,所以他会以传统的观念对待“文人画”的精华。

《日行千里》  57X121cm
“四王”可能太高贵了,齐白石没有看到,再者可能也不太合他的胃口,还有他对生命的直接的感受。一个农民意味着什么?他们所知道的春夏秋冬四季不同,不是看书得来的:冬天是冷得要死的、夏天可能热得要昏过去;大马在挣扎地生出一匹小马,小马血糊糊的,十分钟后站起来了,这叫生命。这和一个城里读书的孩子感受到的东西不一样。田地里看到的青草,池塘里看到的蝌蚪、青蛙,加上他见到的八大、石涛的画,两者在心里相结合,造就了齐白石。

《花实各三千年》 48.6X178cm
齐白石的画是从“文人画”发展出来的,吴昌硕肯定是好心,他想把“文人画”画得更加俗一些,想让它从书斋里面解脱出来,和大众有点关系,但很可惜他从小生长在闹市,就生命力这一点敌不过齐白石。齐白石是在农村的泥巴里滚大的,中国的书法还很强调金石味道,他的一把凿子养活过一家人,我们看他刻的印章多少还有点“木工味”,自己又加进去不少东西,那种雕塑感、成熟的比例和他曾用凿子养活过一家人是分不开的。这虽然有点像个“高级的装修工”,但是对他手的训练是非常到位,这么重的“兵器”都用过了,他就能举轻若重了。
我一直在找齐白石的反对意见,但我发现很少,越是有文化的人、有成就的人就越佩服齐白石,反而一些名头小的画家在那里不停地挑刺,我想是他们看不懂。

《荷花翠鸟》 35.6x106.7cm
曾经有人说齐白石的诗是“薛蟠体”,这点齐白石自己是承认的,认为自己的诗是有什么话就直说。还有一些人说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天籁,天籁这两个字就是不读书的人拿来作幌子掩盖自己,是胡说八道,这个齐白石就不承认了。当我们看到小马生出来、麦苗长出来的景象,真的是一种天籁。这些读书是没有用的,是人对生命的一个直接的感受。一般的人不会像艺术家那样去细腻地表达,假如这中间出现一个艺术天赋非常高的人,那这个人就非常了不得,他就是齐白石!


《荷花双鸭》 33.5x136cm


《红荷图》 62X137


《齐白石》 33X134cm


《红日山水》 32X97.6cm

《红叶知了图》 43X108cm

《花卉册页》十四开 41x28cm

《黄花双蝶》 33.5x100cm

《黄菊花》 135.5x35.5cm

《群雏游鱼图》 42x142cm

《九秋图》 168x30cm

《菊花图》 32.5x100cm

《可惜无声》 十三开 23.7x29.4cm

《老当益壮》 42x100.5cm

《墨笔山水》 59.7x175cm

《泥虾图》 34x136cm

《禽鸟》 34.5x100cm

《全家福》 33.7x106cm

《群虾图》  35x103cm

《群蟹》 35x102.5cm

《寿酒》  34.5x103.7cm

           
           



通道小曲酒 纯粮酿造 0添加


投稿、广告、展讯


侗粮醇酒业出品百分百蒸溜酒

保真国画、原浆白酒、缅甸琥珀13321158965

声明:平台用于文化交流,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画经典”(ID:ghjd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