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痛苦迷茫到野蛮生长,建筑保研蜕变之路

由痛苦迷茫到野蛮生长,建筑保研蜕变之路


在大学阶段,总会有一些传奇人物故事在校园内广为流传,或许你也曾听说过某位学长学姐的事迹。在大家眼里,这些优秀的风云人物似乎总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大学期间奖项荣誉不断,然而却不知这光鲜亮丽的背后都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又难以言喻的艰辛。


今天,我们采访到了一位成功保研建筑专业的学姐,下面带领大家走进她的保研故事。



01

嘉宾信息

Guest information

吴 倩 颖

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在读阶段:本科大五在读

保研院校:本校


校园经历
学科交流:2019 马德理工大学“材料·构造”建构工作营;2021 AA Visiting School 深圳参数化访校课程。
社团经历:2019-202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街舞社组织部部长,获“优秀社团”、“优秀部长”称号;2020-202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工造社组织部部长,获“优秀社团”、“优秀部长”称号。
暑期社会实践:2019“建筑学院传统与现代融合——陕西凤翔泥塑的传承与发展调研”暑期社会实践;2020“绽放抗疫青春·坚持制度自信”赴陕西省汉中市等地疫情防控“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


获奖情况 (部分)

2018-2019、2019-2020、2020-2021、2021-2022连续四学期,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期末十佳优秀设计作业" ;2017-2018、2018-2019、2019-2020、2020-2021连续四学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二等学生奖金”;2019-2020,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级先进个人”;2018-2019,获“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2019 国际高校雪构建造竞赛 二等奖;2019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冰雪创新设计与建造大赛 优秀作品奖;2021 天华杯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 入围奖;2021 东南建筑新人赛 全国TOP100;2022 第12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深绿组) 特等奖。







02

‍设计作品展示

Design work display

   
   
   
   
   
   
   
   

部分作品集展示



03

问题环节

Problem section




 

 
Q1 关于大学?  
What did you do during your research  



简单评价一下你目前为止的大学生活。有哪些收获?学习方面是否满意,各方面都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呢,还是某些方面会有些遗憾?

在学习上基本达到了自己理想状态。在大学里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很多立良师益友,在我的建筑学习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我本科所在的班级是教改班,幸运的是,代课老师都是一群有理想、有很强建筑素养和耐心善良的年轻老师。他们自己对于建筑的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无形地熏陶着我,每天随时耐心回答解决我的疑惑和问题、每次富有深度地找我谈话提出发展建议、每天孜孜不倦地在群里分享案例和思考等等,都给我建筑学习和成长道路上赋予了更加深刻有价值的意义,因此我一直非常感激他们对我的教导。


在步入高年级后,也有幸认识了许多有能力有想法的“大佬”,也拓宽了我对自己局限维度的进一步探索,他们有在建筑参数化研究方向上小有成就、有的反复打磨对于设计的思考和深度、有的成绩比我好很多甚至比我还努力……有幸认识他们、和他们学习交流,都是在我疲惫倦怠的时候的一剂推动良药。


但是觉得比较大的遗憾是没有时间体验生活和保持自己的爱好,例如说喜欢跳街舞但没有时间去上课练习、喜欢旅行但是基本假期都在做竞赛/学英语/画图、甚至有时看到舍友去花店逛一个下午买一些鲜花悉心栽培,都是我很羡慕却没有时间去做的,最重要的还是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



 

Q2 学习与生活的平衡?  
Are competitions important for research  



从你的大学经历来看,参与的竞赛、活动是非常丰富的,你平时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高效管理时间的呢?


吴倩颖:我大学时间整体安排都是属于比较紧张忙碌的,低年级在学习之余还会花时间参与一些社团组织、实践性的活动,但尤其是越到高年级,伴随着毕业的压力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基本上没有大段的休息时间(虽然不是很建议hhh)。我认为想要有一个充实且有意义的时间安排,目标感和计划感非常重要。送给大家我很喜欢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可以基本上把建筑学五年分为三个阶段:


低年级(大一):

可以多多去慢慢探索这个专业,培养对于这个专业的兴趣和初步的敏感力,例如说看看展览、阅读相关的书籍、亲身去游览著名的建筑作品等等,这样在学习的同时放松感受。如果可以的话,每周可以需要抽出一些时间安排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建筑学五年很长,适度保持轻松自由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中年级(大二大三):

坚实地打好基础(主攻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学业成绩),首先需要考虑清楚自己以后未来的兴趣方向,例如说:首先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如果感觉喜欢的话,以后未来是否想要进一步攻读研究生?还是想要直接参加工作实践?如果读研究生是想要出国了解外国的建筑文化(学习雅思和提升创新性设计能力),还是想要在国内的院校(考研或者绩点保研)?……通过这样一步步逼问自己,初步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然后开始制定相应的计划准备。


我是大二就开始规划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的,因此就会有目的性地积极抓住每次设计竞赛的机会,开始在设计课上面更加投入时间和精力,并开始重视每一门学科的成绩。寒暑假的时间也基本会全部留给竞赛和学习专业知识。现在来看,越早规划并开始准备自己未来的方向,越有机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高年级(大四):

基本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完全确定要在国内读研后,我一边努力提升绩点并打磨作品集准备保研,一边利用周末时间准备考研的内容,说实话非常辛苦,但是每个周末我都会犒劳自己去吃一顿美食改善情绪(也算是小小的放松hhh),大家也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改善自己的学习状态。因此大四一整年的时间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大二大三打好基础后,大四如果能利用好时间并严格执行,完全可以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Q3 如何提升设计能力?  
Alternatives to Insurance Research  



你的设计作品非常优秀,竞赛获奖率很高,你平时是如何培养自己的设计能力的呢?


吴倩颖:首先,我认为日常基本的课程设计中的自主性非常重要,原来有和学弟学妹们交流过,其实很多同学们都没有做到百分之百投入到方案的推敲中,在面对老师的几次质疑和推翻后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躺平”,但是正是这些自己下来不断反复推敲的过程才是提升设计能力的关键。


每次专业课我都会多做出1-2个不同角度的方案与老师交流,其实在尝试多个方案的过程中就是在训练自己从不同角度切入设计的能力,同时,与老师的讨论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建议和启发,根据老师更多的反馈去修正弥补自己的思维漏洞。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制作手工模型。手工模型相对电子模型更利于从现实的微观尺度观察建筑实际的空间关系,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复杂,每次的领悟和新的尝试都是在具体的制作中慢慢体验到的。因此,在日常的方案推敲和案例的研读过程中,可以多试着制作简易的手工模型来思考杆、片、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下要大量学习(而非仅仅阅读)建筑案例,并养成习惯(其实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不是很好,以前都是在做设计之前才看,后来在准备考研快题中才更加领悟到其重要性)。学习案例起到建立个人思路资源库的作用,便于日后设计中快速思考出一种适应不同语境下的设计思路。

在学习案例过程中,首先把案例进行分类(例如按照建筑类型、建筑功能、场地环境等等)便于后期根据不同类型整理分析,再尝试用二维(手绘/精细机绘)和三维(建立电子模型)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案例,总结提取出自己对案例的思考、处理手法与对应原因以及以后对自己设计的启示。最后,可以用案例转译的方法,用案例学习到的设计方法对其他设计题目进行演绎,增进对案例设计手法的理解和熟练程度。


第三,阅读理论书籍,了解不同体系下的理论认识,如历史类《中国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华夏意匠》等;理论类《肌肤之目》、《建筑的诗学》、《建筑构成学》、《空间操作》等。


 

Q4 建筑学与“我”?  
How do you overcome confusion and anxiety  



你在学习建筑学过程中,哪些自身的优点在专业学习中是被运用到了的?建筑学对你又有哪些影响或改变?


吴倩颖:从自身来看,我的性格比较坚韧有目标感,外界环境越艰难,我越想要坚持下去找到一条道路。


因此,在学习建筑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和需要权衡的问题,例如平时花很长时间打磨设计、设计周连续坐在电脑前画半个月的图、平衡繁多复杂的必修课和最重要的专业课等等,正是在这些看起来“不那么轻松”的学习生活中,磨练了我能够沉下心钻研的品质,这也是日后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建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且需要学习掌握众多技能的学科,其实回想本科这四年感觉是由最开始面对繁重学科压力的痛苦迷茫,到后来慢慢反而在艰难的环境下野蛮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和做事方式。同时从课程设计中学会了如何有逻辑系统地思考解决问题,如何自主地摄取需要的知识内容;从权衡处理好繁重课业压力中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规划好各个任务,如何高效准确地完成课程任务等等。



 

Q5 你的建筑观?  
How to improve design ability  



分享一下你对于建筑的理解?


吴倩颖:我认为建筑本质上的是帮助使用者处理好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建筑实践是在不同的维度解决人与建筑和城市的关系问题,可以为社会带来好的变化,引起一些深刻的思考。

比起通常一开始就从场地研究出发做设计,我可能会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从社会文化层面切入到建筑设计话语,结合建筑本体空间策略,探索更具有社会生活属性的建筑。


建筑是艺术也是市井,用最纯粹的空间语言,让建筑融入大众生活。在生活中探索空间,让空间回归生活。




 

Q6 喜欢的建筑师?  
What are the plans after graduation  



你最喜欢哪个建筑师?为什么?


吴倩颖:国内最喜欢的建筑师是open建筑事务所的李虎老师,在他的设计作品里经常会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山谷音乐厅、沙丘美术馆、上海油管艺术中心等等,他的建筑不仅仅只是建筑,而是用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在寻找着一种真正创新且有深度、能够感动人的建筑,通过构造人与建筑、人与人、人与万物乃至未来的关系,以达成建筑生活空间与人的共同进化。


我想他的设计作品和理念表达出来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态度,让我对建筑内涵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Q7 关于未来?  
Do you have any advice to share  



临近毕业,你对自己的未来是如何规划的?


吴倩颖:目前已经保研再续建筑学三年~(hhhh)其实本质来说还是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是本科期间的学习一直在学校里没有踏出社会去实际体验参与建筑设计建造,因此可能在未来规划多参与一些实际项目的实习,体验与院校里不同的学习方式,积累实际建造的经验,再根据实践后的经验反馈,修正明确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道路。同时,研究生期间我也想多多参与一些科研项目,找准自己未来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Q8 关于建筑行业?  
Do you have any advice to share  



从你的作品、经历可以感受到你对建筑学的热情、喜爱,你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建筑设计师这个职业以及行业有什么看法呢?

吴倩颖:目前随便打开社交媒体,都会有很多人表达对“建筑学转行劝退”的观点,就突然想起本科期间很敬佩的一位老师给我说的话:“我还是觉得做一件事,动机还是很重要。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去做那种想成为的人。


”因此,目前这个时代变化得很快,十年前非常繁荣的建筑行业如今慢慢在走下坡路,甚至也有人说建筑是”夕阳行业“,每个行业都会有起起伏伏的时候,但是明确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想要什么,对行业的热爱和“不变味”的追求才是能让自己坚定走下的最佳答案。


如果你真的热爱建筑,那就勇敢留下来,目前的行业困难的处境下,是危机也更是考验人心的机遇;如果你真的对其他领域更感兴趣,大胆去涉足吧,为自己创造一个绚烂的世界。愿大家都能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最后的最后

——

感谢吴倩颖同学接受我们的采访

也祝愿读者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绘图空间”(ID:huitukongji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