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榜样的力量》曾经讲过了范滂的母亲如何在生死之时谈忠孝,说起来我们后人看待这些忠孝故事,常常觉得只是些大道理,甚至觉得古人有些迂腐,但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这类将忠孝存于心,并贯于行的人。
今天想聊一聊魏末的王经,聊一聊这位因忠于魏帝而母子身死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王经是三国时代曹魏的大臣,最高做到了尚书。他出身于贫寒之家,因此在那个世家大族执掌权柄,风云天下的年代,他当然没有受到多少人关注,以至于在史书上也未留下多少早年的经历。幸亏受到同乡的关照进入仕途,随后一路升迁,没几年就做到了二千石的官,这个级别已经算是郡守等级了,远远脱离了普通百姓的层级,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他的母亲在这时告诫他官位升的太快并不一定好事,位高权重收益越大,风险也会越大,劝他适可而止,若是还不知足,仍旧追求着更高的前程,恐怕将来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不可预料的祸事会发生,这里可以看出王经母亲教育他的是福祸所依的大道理。但对王经来说,积极进取、奋斗不止、努力向上才是为官之道,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担任了刺史、司隶校尉和尚书的职位,可以说他此时已经算是朝廷重臣,颇受魏帝曹髦宠幸的人物了。
但我们在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时,就会发现,此时的魏国皇权早已旁落,司马氏早已掌握朝廷的各项大权,并不断的压迫曹氏的生存空间,满朝的大臣几乎都是唯司马氏马首是瞻。而此时的曹魏末代皇帝曹髦却是一个不愿束手就擒、无为待死的小皇帝。他决心拼死一搏,反抗司马家族,为此召见尚书王经、侍中王沈、散常骑侍王业,为此说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决心亲自带兵讨伐。
此时的王经对朝局无疑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苦苦劝谏皇帝说大权旁落在司马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天下的将领都唯司马家马首是瞻,皇上到哪里去找可用之人,可用之兵?这样仓促起兵无疑是以卵击石。但年轻的皇帝抱着困兽犹斗的心情,毅然决定带兵反抗。
现场的王沈、王业担心事情败露后连累自己,于是和王经商议立刻去司马昭府中自首。但被王经拒绝,王经骂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你们怎么能怀有这样的不臣之心呢!”王沈、王业遂告发了此事,而皇帝曹髦也不出所料的起事失败被杀,司马昭派人逮捕了未告发此事的王经,并将其母一同逮捕决定处死。
面对这样牵连到灭族的的处境,王经痛苦的向他母亲谢罪说悔不该当初不听母亲之言,以致今天连累母亲身死的悲惨结局。但他的母亲这时却并没有埋怨儿子,反而安慰说:“你作为儿子在家对我孝顺之极,作为臣子,忠于了你的君王,这就是人人都称颂的忠孝两全之人,怎么能说辜负了我呢!”最终母子含笑赴死。
对于王经这样的忠臣,司马昭也是非常认可和钦佩的,他曾经遗憾的说到:“王经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可惜无法忠诚于我,只好杀死了。”而到了司马炎称帝后,称赞王经说:“前朝的尚书王经虽然因犯法被杀,但他坚守自己志向的情操确实值得嘉奖,现在他的门户堙没,我常感到可惜。”最后寻访到王经的孙子赐了一个郎中的官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今说新语”作者:穿行者2049(ID:Bitgeniu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