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间书房,冬日闲读。
林语堂把中国的哲学成为闲适哲学,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以闲适的状态读书,不带任何功利心,便能获得最大的养分。另一方面,闲读的风气盛行与否,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对家庭、个人而言,莫不如是。当娱乐精神无孔不入的时候,真正的知识反而显得一文不值。
这个时代,有人贩卖焦虑,有人贩卖低级情趣,充斥着网络世界的廉价善良,让我们变得无所适从。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清而世喧嚣,图名者大行其道,逐利者无所敬畏,正是鲁迅所写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于书房中闲读,摒弃名利尘纷,我们于此可以吐故、纳新、修身,于自己而言,不至于迷途,于民族而言,不至于陷入文化荒漠。
中国古代文人爱读书,陶渊明说:“少学琴书,更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闲读之境,实为养心之处。书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先人都以闲读、藏书、校书为乐,以拥书千卷为富有,这无形之中,使华夏的文化在书房中得以保存下来。名动天下的过云楼、天一阁,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明代陆绍珩在《醉古堂剑扫》中说:“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茗碗茶烟。”一杯茶,一本书,家富墨香,仿佛人生良友。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读书可以摆脱烦恼,净化心灵,是充满乐趣的精神享受。如今虽然是网络时代,也别忘了,当我们的视线、心思、注意力脱离电子屏幕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远离市井喧嚣,闲读几册书,毕竟开卷有益。
| 来源:网络 |
| 编辑:明清家具之家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