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设计师推送|CHAPTER 44|徐墨涵 伦敦艺术大学

优秀设计师推送|CHAPTER 44|徐墨涵 伦敦艺术大学



图文 / 作者投稿 编辑 / 刘伟 审核 / 徐墨涵


徐墨涵 / Xu MoHan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硕士





作品入选
第21届白金创意国际创意大赛
2018年世界学生之星
2019年北京设计周插画年度盛典
二十七届金犊奖全球总决审银奖
二十八届金犊奖全球总决审最佳视觉奖

......





创作心得

在我的认知里 艺术是让人类生活变得美好的存在

艺术让许多沟通离开了语言 却变得更加深刻和浪漫

对于艺术和美的喜爱以及追求 应该除了吃饭睡觉外

是我人生的23年里坚持时间最长的事情了

虽然在还是孩童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

也不懂得这份喜爱会在今后带给我什么

或者改变我什么 但很幸运 我的喜爱保持到了今天

希望这份爱带着我的热情和期待一直继续下去





作品欣赏


flow

这是一次实验性的尝试创作

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没有进行主题立意的即兴创作

我试着跟随内心感受用尽量连续的线条

去记录自己的“心流”当我的思绪卡住时候就随意画一些乱线

所以这个画面看起来是有些伶伦的 并不精致细腻的

但正传达了我当下的感受

随意自由的前行面对困惑和无意义的想法 感受它们

Sit down Lie down,Face down


这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困扰我创作的拖延症

因为受到拖延症的影响 我的很多项目创作迟迟没有进展

我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家里的沙发上

Sit down Lie down,Face down

并且不断安慰自己There's still have time, I'll start tomorrow!

我想既然我目前迟迟无法开展别的工作

那就用一个作品把困扰我的拖延症表现出来

所以就有了这个系列作品


Quantificat

提到“量化单位”通常我们所了解到的

都是一些被规定好的准确定义 通常“单位”是十分稳定的

有趣的是我发现随着热点新闻事件的发生以及为了

方便生活习惯 人们人为去创造了一些特殊的“量化单位”

这些特殊的单位会随着社会热点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而

变得不可控制却是可以被轻松的描述 以它们为题材进行

插画创作并把完成作品印在氢气球上

用氢气的不稳定性代表这些特殊的量化的不稳定属性

About beaut

调查问卷结果的动态AR展示海报


零波仙子

灵感来自于传统神话故事 凌波仙子

以及女性的身材焦虑和社会的局限化审美定义

审英的观念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我想用这个项目鼓动每一个人自信的面对自己独一无二的美



您如果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瓶颈一般怎么解决呢?

我相信每一个艺术工作者或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灵感堵塞遇见瓶颈的情况都不少见,甚至是我已经渐渐习惯了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不应该的就是给自己太大的创作压力,毕竟创作不是机械的工作,并不是逼自己去努力就可以大有进展的。

我会先让自己放松下来,退出眼前所面临的死角,花短暂的时间去做点别的什么事情,可以是看一部电影,出去漫无目的的走走,甚至是做一顿饭。(当然这放松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会陷入逃避的魔咒哈哈)接着重新看看自己的作品,尝试从旁观者而不是创作者的角度,审视一下这个创作,也许就会有新的想法。

当然有时候和别人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想法也会大有收获,这种收获不只是指对方提出的针对性建议,也许对方的某句无意识的言语表达就会激发出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当您自由创作时,主题一般更喜欢从那些角度出发呢?
如果说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选择主题的话,我更喜欢从自己的生活经历里去探索有趣的事情,用作品去讲这些故事。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更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重新感受和思考这些经历和体验所带给我的影响和意义,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里写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历本身”而是“赋予经历的意义”。我想这样的创作不只是让大家感受到我想讲的故事,更是将这些故事整理好讲给自己听。



 
在异国学习生活过程中有过不适应的阶段么,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面对着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与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有所差距文化背景,以及困扰大多数留学生的语言问题,我觉得有一些短时间无所适从的感受是难以避免的。我自认为是一个不缺乏自信和积极性的乐观主义者,但在刚来到伦敦的一段时间内,我都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以及对于自我认知感到模糊的状态里。
克服的这种心理的过程是很多方式结合起来的。我认为给予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不要总是被消极情绪支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会在心里告诉自己:感觉到不适应是离开舒适圈的表现,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你正在体会“从湖泊涌入大海”的感受。
并且任何事都是双刃剑吧,一些自我怀疑和认知的重塑让我有了更多自查和自省的思考,我会去反思一些自己过去为人处事的方式,专业学习的方法。所以说与其说是“克服”,不如说是找到一种与“不适应”融洽相处的方式。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享有出版等网络平台推广权利,并享有最终解释权。投稿、转发及合作请联系官方微信:Qing-Nian-She-Ji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新视界”(ID:xinqingnianxinshiji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