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木”,取材当地竹林 |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阁

“以竹代木”,取材当地竹林 |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阁


 
 © 何云龙 
 
成都,中国唯一一个2300年“城址未易、城名未变”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呈同心圆扩张。东进战略的实施,成都从此进入全新的双城时代,龙泉山则升级为世界级公园城市绿心。
丹景阁位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南段示范区内,坐落于海拔737米的丹景山顶,是成都建城2300年来首次跨越龙泉山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纪念,也是新机场空中抵达成都的第一印象,成都作为熊猫故乡特有的迎客方式。作为项目制高点,能同时远眺东部新区和三岔湖,是俯瞰东部新城的“最佳城市观景点”。
▲鸟瞰实景 ©何云龙 
▲总平面图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龙泉山脉是成都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方位,自古就有太阳崇拜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设计融入成都天府竹文化,竹的神韵、竹的精神、竹的价值,都在丹景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南立面 何云龙 © 何云龙 
通过对中国传统楼阁塔和密檐塔的形式与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将中国传统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元素进行提炼融合,设计采用楼阁塔的观光休闲功能,融合密檐塔的挑檐典型特征,演绎为竹节状斜撑,体现节节攀升的张力感与韵律美,以现代手法演绎中国传统楼阁经典形象。
▲夜景 © 规一
建筑主体高三十九米,三和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极多”的意思,寓意着无限的生长高度。通过参数化控制,实现层层自然收分,形成优美收分形态,顶层收分比例接近黄金比例0.618。
▲爆炸图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结构逻辑借鉴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外廊与挑檐采用伞状的竹木斜撑,通过中部钢结构核心筒受力,形成层层外张的结构韵律美。
▲一层檐廊 © 何云龙 
建筑内部共五层,顶层设置夹层,中部设置垂直交通和辅助功能用房。一层为接待与展示,采用通透明亮的玻璃幕墙围合成环形门厅兼展廊。
▲首层门厅展廊 © 何云龙 
▲首层门厅 © 何云龙
二至五层,环绕核心筒依次设置观景外廊,根据立面收分,宽度逐层递减。通过音像结合方式分别植入观山、观竹、观林、观日出等观光主题。丰富的檐廊空间,创造了更多场所活动的可能性。
▲二层平台 © 何云龙
▲三层平台 © 何云龙
▲四层平台 © 何云龙
▲转角平台 © 何云龙
成都当地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生长速度快,价格便宜。竹木,即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将天然竹材重新组织并强化成型的竹质新材料,是“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的最佳产品。“十一五”期间被列入“863计划”,使竹木的应用领域大大扩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和传统材料相比,具有绿色环保、强度高、易加工、阻燃性强多重优势。
檐廊和斜撑等立面主要构件均采用定制竹木构件,本项目所用竹木及原材料均来自成都周边的洪雅县贫困地区,对增加当地竹农的收入、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就业和发展竹产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檐廊细节 © 何云龙 
▲座椅 © 何云龙
为应对山顶多变的气候考验,屋面系统采用蜂窝铝板水平层叠铺设,形成轻盈通透屋盖。定制的金属连接件,实现了板材与竹木斜撑的分段安装,连接件隐藏于接缝处,因此观赏角度不可见。
蜂窝铝板具有重量轻、平整度高、耐候性和自洁性好等优点。表面采用金-紫双色幻彩辊涂,随着观赏角度及光线变化而变幻,呈现“紫气东来”之理念。
▲金属屋面细节 © 何云龙
项目设计与建造均采用装配式策略,主体钢结构由工厂定制构件现场安装,外廊主要构件竹木斜撑,在附近的洪雅县就地取材加工后现场组装。
▲檐廊转角屋檐仰视 © 何云龙
▲檐廊金属屋顶细节© 何云龙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层平面图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层平面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立面1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立面2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剖面1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剖面2 ©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阁

项目类型:建筑

设计方: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http://www.cdadri.com

联系邮箱:cdadri@cdadri.com

项目设计:2019年

完成年份:2021年

设计团队:何昕,曾雪松,王明哲,宋伟,谷耀国,杜乔健,马一涛,许涛,阳桐潼

项目地址: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建筑面积:1203.2㎡

摄影版权:何云龙

客户: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材料:竹钢,幻彩蜂窝铝板

品牌:竹元科技,亨特道格拉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