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品欣赏入门-语音版》(八)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聊聊雕塑艺术。
上一回,我们说,巴洛克艺术风格展露了普通人的情感与情绪。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一起再来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在巴洛克时期之前的造型艺术,最主流的情感表达特征是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提出的“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这句话不难理解。
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还是文艺复兴时期,造型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主要表现的还是神话、宗教的题材与人物形象。虽然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不像中世纪那样刻板、缺乏生气,而是富于灵性、富于生机,特别是古希腊,更是用神的形象来展现人体之美。但总的说来,这些艺术形象还是具备着“神格”,也就是说,主要还是神的形象。
而神,是世界的主宰,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侵扰到他们,自然就不会有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阴晴阳缺的情绪波动,所以他们的形象,无论是神态表情,还是造型姿态,多数都是居高临下,百毒不侵,典雅肃穆,庄严伟岸的,都会有一定的尺度,不会太夸张,太张扬。
比如说,这个阿波罗,很明显就是一幅君临天下、世间万事尽在掌握的那种从容淡定、波澜不惊的样子;即使是这个哀悼基督的圣母,虽然呈现出悲痛的神情,但这种悲痛,主要还是那种神对世人受到的苦难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怜悯伤感之情,而不是普通丧子的母亲所应有的那种撕心裂肺、悲痛欲绝的哀伤。
再看看之前介绍的三个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无疑是神的形象,虽然这个神是人类自身,但也是那种伟岸高大的神的样子,是神化的人;而多纳泰罗和韦罗基奥的大卫,虽然有几分普通人的模样,但更多的还是一种心如止水、不食人间烟火的从容与笃定的样子。
再来看两件希腊化时代的雕塑作品,左边这件《受伤的高卢战士》虽然有点残缺,但仍然可以看出人物处于一种痛苦不安的状态;而右边这件《醉酒的老妇》,毫无疑问,更是只有普通人才会有这种醉不可支、癫狂、享受、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开心样子,神是不可能被塑造成这种有点掉价的模样的。
而像这种展现普通人的情感的作品,在古希腊的时代实际上是极其凤毛麟角的,而且是在希腊化时期,随着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铁骑东征西讨,希腊文化艺术与其他民族发生融合,才有可能会出现这种表现手法。
那么普通人的情感与情绪是怎么样的呢?
普通人有七情六欲,具体的说,就是会有欢乐、忧郁、痛苦、享受、焦虑、沮丧、恐惧、愤怒、紧张......等等复杂的情感与情绪,这些情感与情绪就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展现出来。这里面,特别是享受、焦虑、沮丧、恐惧、愤怒、紧张等这几种,更是属于普通人才会有的。
当然神也会愤怒,但神的愤怒主要是面对恶魔、面对有异心的普通人,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纯粹的、压倒性的雷霆之怒,其面部表情大多数依然是威严而平和、沉稳、胸有成竹的,而不象普通人的愤怒会夹杂着一些诸如沮丧、不安、焦虑、崩溃、急躁、紧张等等复杂的情绪,从而面部表情会不自主地露出一定程度的扭曲、变形等夸张的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看十九世纪俄罗斯巡回画派的领头者,克拉姆斯柯依的名画《荒野中的基督》,作品描绘基督在荒野中受到魔鬼的诱惑,但最终成功通过了四十天的试炼这样一个故事。画中的基督紧紧绞着双手,脸上露出无助焦虑的神情,很明显处于一种思想矛盾不解而深深不安焦躁的状态,这无疑是普通人的神态,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所应有的。
再比如,这件矫饰主义代表人物詹博洛尼亚的《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无论动作姿态还是面部表情,大力神都更像一个正在发怒的普通人,虽然他力压对手,但还是显得有点焦躁,急于要彻底打败对手的样子,就跟我们电影里常常看到的,主人公在打大BOSS的时候,要不断地狠狠击打,让对方彻底无还手之力,免得对方反弹起来,自己被反制,战局被扭转。而大力神脸上紧锁的眉头,深陷的腮帮,显得愤怒之中带有一丝紧张,更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所拥有的那种淡定与平和的样子。
当然,詹博洛尼亚的塑造还是有所分寸的,毕竟刚刚从文艺复兴的单纯与静穆风格发展过来,还不像其后的巴洛克风格那么张扬,那么夸张。所以,我们说矫饰主义是早期的巴洛克,是巴洛克的前身。
而贝尼尼的这件作品,则就直接毫无顾忌、直白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特征,人物的脸上直接露出类似于性高潮的神情,这是非常大胆的,要知道特蕾莎修女是基督教的圣徒,巴洛克之前是不可能这样子来表现的。
即便是天马行空的古希腊,虽然希腊神话中的神有许多苟且之事,但那似乎更多的是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而艺术家在创造神的形象时,还是充满虔诚与敬畏,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神的形象并不会表现出这种毫无顾忌的神态。
比如,这件《丽达与天鹅》,表现的是宙斯化身天鹅与凡间女子丽达通奸的场景,很明显,即便是丽达这种凡间女子的脸上,还是有几分庄严与神圣的表情。
所以说,只有到了巴洛克时代,经历了启蒙主义的影响,资产阶级阶层逐步崛起,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追求更专注于自由化,专注于普通人的世俗享乐,艺术作品才开始真正对普通人的情感与情绪进行了彻底而直白的表达展现。
而从雕塑艺术来说,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与翘楚,无疑就是贝尼尼。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贝尼尼的《大卫》。
百度上对贝尼尼是这样描述的: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可见,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
如果说,米开朗基罗是雕塑宇宙的巅峰、上帝,那么贝尼尼则是雕塑宇宙的大神,是BUG一样的存在。相信假如双方有交集的话,一生高傲的米开朗基罗也会对贝尼尼另眼相看的。
贝尼尼一生受到罗马教廷的推崇,如果你去罗马,你会发现,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楼台馆阁,到处都会碰到贝尼尼的作品。
而由于养尊处优,贝尼尼长时间处于一种志得意满、眉飞色舞的心境,再加上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于是他在雕塑上的投入更多的是技巧的精研,他的成就更多地体现在他在技巧上的出神入化。他是技巧的大师,从雕塑技巧来说,不仅在他的时代无出其右,即便从整个人类雕塑艺术发展史来看,也是鲜有匹敌的。
我们在前面说过,欣赏雕塑艺术要从心灵上的响应,与眼睛上的辨识这两方面来入手。而眼睛上辨识的,主要就是技巧。在后面的正文,我们会介绍,雕塑艺术的技巧表现主要可以分为体积、动势、结构、肌理等方面。
而我们可以先来领略一下,贝尼尼的体积、动势、结构和肌理。
这是贝尼尼的体积。
这是贝尼尼的动势。
这是贝尼尼的结构。
这是贝尼尼的肌理。
相信你一定被惊艳到了吧!
而贝尼尼的《大卫》,是高超技巧的荟萃展现!巴洛克造型艺术技巧精深、姿态夸张、结构复杂、富含动势的典型特征在贝尼尼的《大卫》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我们看看《大卫》的结构和动势。
大卫昂首扭身,左脚向后伸直,右脚向前微屈跨出,左手紧攥着投石器布兜中的石子,右手将投石器甩绳向后绷得紧紧的,即将抛出石块,发出石破天惊的一击。这体现了我们上回所介绍的德国美学家莱辛提出的“孕育性的顷刻”这样一个瞬间。
贝尼尼并没有塑造大卫取得胜利的场景,而是定格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的瞬间,人物形象的三角形造型稳定性被扭身回首所营造出的向上旋进的动势所打破,蓬勃凌厉而又谨慎内敛,令人领略到蓄积充分的力量感,相当传神地诠释了那一刻的紧张与悬念,并展现出大卫英勇而智慧的形象特征。虽然我们都知道最后的战局,仍然会感到惊心动魄,为主人公的命运、为下一刻的战斗结果感到惴惴不安,心悬一线。
再来看看体积与情感。
大卫小腹紧绷,身上肌肉骨骼起伏凸起,尤其面部表情呈现出复杂的体积感,块面起伏鲜明,从而使他的大卫不像其他几位艺术家塑造的那样器宇轩昂或意定神闲,而是眉头紧锁,双唇紧闭,神色严肃、充满愤怒并带着一丝紧张感,这就是普通人才有的情感与情绪。
而且这种情感与情绪,比前面那个詹博洛尼亚的赫拉克勒斯更加强烈、更加鲜明,因此,除了人物年龄与圣经原文中的牧童形象不太契合以外,贝尼尼对大卫的塑造,无疑是最真实地体现了在强敌面前进行抗争的普通人的状态。
大卫展现出来的情感与情绪,表现出普通人在面对令人憎恨但又比自己强大的多的敌人时的勇敢、坚定而又紧张、不安的复杂情绪,更彰显了大卫的英勇与顽强,由此塑造出来的体积感更加丰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我们看看肌理表现。
仔细观察投石器绷紧的甩绳,我们可以看到,贝尼尼将其处理的非常逼真,惟妙惟肖,大师高超的人工肌理表现能力不经意间展露无遗,实在令人惊艳。
毫无疑问,在技巧展现方面,四个大卫中,贝尼尼拔得头筹!
我们这个引子,《四个大卫的PK》到此就告一段落,我们通过介绍了四件雕塑艺术大师对大卫形象的塑造,来启发大家对雕塑艺术的欣赏切入点,启发大家如何从心灵上的响应,眼睛上的辨识来感受雕塑艺术之美。
下回开始,我们将进入雕塑作品欣赏入门的正式介绍。
谢谢大家!
关联阅读 -《雕塑作品欣赏入门-语音版》
关联阅读 -《雕塑作品欣赏入门-文字版》
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银牌艺术馆》
小程序或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银牌艺术馆”作者:银牌艺术馆(ID:XMYPYS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