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Robert Leegte 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
有一个好消息是这世界上每天都有幸运儿一夜暴富。
但坏消息是地球人口众多,这件好事至今没有轮到我。
而 2021 年 11 月 7 日的晚上,Jan Robert Leegte 是那一夜的幸运儿之一。靠着“一点儿聪明的编程”,他通过 Artblocks 平台在四个小时之内卖光 256 件 NFT 作品,赚了超过 20 万欧元,折合人名币约 150 万。
像 Jan Robert Leegte 这样的幸运儿在加密艺术的圈子里似乎并不罕见。在他一夜暴富后不久, Artblocks 平台上一些 NFT 收藏家和创作者邀请他到海牙(荷兰南荷兰省省会)的一家餐厅聚会。
在这场聚会上,幸运儿遍地都是,用 Jan Robert Leegte 话来说,这里“每个人都超级年轻,超级富有,就好像桌上的每个人都中了一张彩票。”
由多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加密艺术作品<First Supper NFT>
加密艺术,又是加密艺术,这片土地难道真的是幸运汇集之处?
让 Jan Robert Leegte 斩获 20万 欧元的加密艺术系列作品<Ornament>实际上属于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的范畴,这是数字艺术的细分种类之一。这系列作品由 256 个“灰色方块”组成,简单的图像让人想起 Windows 98 的旧界面。
Jan Robert Leegte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涉足数字艺术,但在去年九月才被加密艺术吸引,开始对 NFT 进行编程。他改造了一个自己在 2016 年编写的算法,新算法可以自动生成不同大小、数量和面之间距离的图像并将图像与 NFT 融合,随后以 800-900 欧元的价格在 Artblocks 平台出售他们。一夜之后,他赚到了过去整个职业生涯都赚不到的钱。
Jan Robert Leegte 工作于阿姆斯特丹上游画廊
他终于从多年积累的劳累中解脱,不用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也有了闲暇躺在阿姆斯特丹上游画廊私人观景室的扶手椅上,为自己的胜利悠然举杯。
努力创作的艺术家得到回报的故事很美好,然而<Ornament>似乎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艺术”了。
单独把 NFT 与艺术放在一起,也许事情会变得单纯一些。
Kiya Tadele 来自位于埃塞俄比亚的艺术团体 Yatreda,主要创作历史人物的动态肖像。
©️Yatreda,<Queen of Sheba>
就像大部分数字艺术家们一样,Tadele 在很长一段时间为“我的作品真的属于我自己吗”而困扰。
花费几个周创作的心血可能被人用几秒钟时间点击右键保存,随后将它以一千种不同的方式在网络上非法散播。
面对过于庞大的网络空间,创作者往往难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失去作者的身份,而作品则流为网络上随处可见的众多图像之一。
至于受益者?可能是社交媒体公司,可能是某个盗图的博主,但不是创作者。于是大多数创作者选择为某家公司制作商业作品或是依靠画廊来获取创作酬劳。
“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问题:我是否拥有我所创造的东西?我一直想做自己的事情。借助 NFT,我可以创造自己的愿景并与世界分享。
最重要的是,做一些经典的事情来保护我的尊严。它变得有意义,就像参观博物馆或艺术画廊一样。”
Tadele 如此描述她将 Yatreda 的作品铸成 NFT 的原因。
©️Yatreda,<Gudit: Kingdoms of Ethiopia>
这就是为什么 NFT 对艺术很重要:NFT 为艺术家恢复了创作者的尊严和自由。
Yatreda 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创作艺术,保留他们作为创作者的作者身份,并在不依赖传统画廊或公司的情况下为他们的作品获得报酬。而随着他们的作品被转售,他们将继续在每笔交易中赚取一定比例的收益。
同样因此受益的还有艺术摄影师 Noah Kalina,但在他看来,NFT 对于艺术的意义不只是捍卫了创作者的权利,还在于它能拓展艺术的边界,为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
Kalina 曾发布一个名为<Everyday>的艺术项目,他连续六年每天拍一张自己的照片,并将它们制成视频。这个视频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所有版税都归伴奏音乐的作曲家所有,他至今未从该视频中赚到一分钱。
©️Noah Kalina,<Everyday>
在 2015 年,Noah Kalina 开始创作一个个人项目<Lumberland>,他在不同的时期拍摄同一颗树的照片。
©️Noah Kalina,<Lumberland / 20150923>
Kalina 记录下了大自然令人震撼的不朽。
当世界像往常一样无情和可怕时,这棵树仍然在那里,经受住了炎热、严寒和风雪。
©️Noah Kalina,<Lumberland / 20191211>
树叶落下,倏忽又复青葱。
©️Noah Kalina,<Lumberland / 20210527>
但时间是一个活动的、连续的维度,在画廊环境中, Kalina 受到空间的限制,不得不从过去的作品中取舍。而 NFT 为<Lumberland>提供了拥有时间维度的载体,使用 NFT,他可以在创建每张照片时对其进行铸造,他的项目可以继续与时间本身平行运行。
加密艺术作品卖出天价的消息早已屡见不鲜,成交额也不断刷新记录。
相比 Beeple 用 5000 天时间创作的 NFT 作品卖出 6900 万美元,<Ornament>这一系列由算法生成的“灰色方块”被抢购一空更让人难以理解。虽说艺术本就难懂,但是“加密时代的艺术”未免太过难懂。
©️Beeple,<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
“电脑自动生成的图像也算艺术吗?”
“这些不就是灰色方块?”
“不会真有那么多人把这些方块当做‘艺术’还愿意花八九百欧元买下它们吧?”
其实生成艺术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人通过计算机上构建的自动创作生成系统,得到无法预测、无法复制的美丽结果。
©️Refik Anadol Studio,<Melting Memories>
©️Michael Hansmeyer,<Platonic Solids>
正如刘慈欣在《诗云》中描述的,“神”用科技产物“诗云”穷举所有汉字的组合,那么最伟大的诗歌也一定会被包含其中。
©️Casey Reas,<Path>
至于第三个问题也许可以用 Pak 的系列作品<The Title>来回答。在<The Title>中,一系列相同的图像每一张都是一个 NFT,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每个图像的标题不同。
©️Pak,<The Title>
Pak 以不同的价格出售这一系列相同的图像,他希望借此证明 NFT 并不是真正与艺术本身有关,而是更多地与作品的所有权有关,即使作品本身有着相同的内容,但不同的 “标题”赋予了他们“唯一性”和“稀缺性”,于是他们拥有了作为 NFT 的不同价值。
“NFT 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用来制作艺术品。它是一种媒介。”
Pak 在推特中如此阐述他的观点。
是的,NFT 并不等同于加密艺术,它只是一个适合艺术的载体。但 NFT 连接各个领域的天赋属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投机者们可以沿着 NFT 涌向每一个角落。
生成艺术无法预测、无法复制的特点与 NFT 不谋而合,于是他们涌来这里。至于美不美丽,这对于投机者来说并不重要,当他们为了 NFT 的价值淹没艺术时,我们确实可以这样说:
“艺术已死,区块链万岁!”
零基础到实战——商业级案例全流程演示教学
改变低薪现状,音画互动制作全流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