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一私行朋友吃饭,她说他们私行给存了三千万资金在他们行的大客户们提供一项服务:让他们随便许一个什么心愿,私行来替他们实现。
我好奇,问这些客户们一般会许什么样的愿望(毕竟各自都已经有这样的财富成就了)。
朋友说,“很多啊,比如想要和xxx一起吃个饭,和xxx合张影,参加xxx大会,去xxx旅游,想要xxx的画等等……”
“总之我们私行会用一切资源和方式去帮我们的客户实现他们的这个愿望。”朋友补充道。
我好奇,“你有听过什么最奇怪的愿望吗?”
“奇怪的不少,有些东西当然不方便讲。可以给你讲个与你相关的,之前xx集团的老板给我讲,他很想去剑桥听艺术史,但他实在走不开,我们就帮他把一位剑桥老教授请到香港和他一起呆了10天,两人每天在一起逛画廊听音乐会,最后结束时在机场,一个人回伦敦,一个回北京。”
听完我感叹不已,现如今还有这样chill又relaxed的交友/学习模式。
当今一切都太渴望结果,人们都在找干货,找快速变现的方法。我们在短时间内有太高的期待,但世界有它自己运转的时间表。
我一直坚信,世界观先行,方法论其后。
想起前一周和一位资管机构的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他们公司在年前举办了一场直播分享会,基金经理对着一群C端用户大聊特聊讲了近俩小时说怎么找到一个好企业,怎么评估一个股票的价值。结果活动办完,几个客户发私信吐槽讲的不好,说觉得浪费了自己时间,自己问的好几个问题都没有被解答。
我问朋友,他们想问的是哪些问题呢?
朋友无奈,笑着说,你要是关注了xx公众号(某10w+大v号)你就知道了,他们问的问题全是这号的每天推文的标题,其实无非也就是:科技好不好,新消费好不好,芯片怎么样,现在该不该买基金,该不该买黄金,该不该买原油,xx是不是风口,xx是不是重点赛道…
问题特别大,也特别宏观。
双方理解与在意的点的错位下产生了一个魔幻场景,就是观众最后怒了,说,瞎讲半天,你能不能爽快点直接告诉我,xx股票怎么样,到底能不能买?
我想这也许就是基金经理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吧。
很多时候,知道,真的知道和做到之间有巨大的差距。
对于科技股能不能买,客户最需要的答案是,能,或者,不能。而不是基金经理的标准答案:well,还是要看能不能找到符合未来发展的好企业……于是直播开始变成了鸡同鸭讲,双方都没有在一个频道上。
看得出来,基金经理与大众投资者之间确实有一道难破的认知墙。
我们的市场其实不缺投资者教育,看看有多少平台每天在发送多少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就知道了,真正缺少的是能把投资上的那些道理,用用户真正能理解的方式,站在他们的角度,潜移默化地讲给他们听的人。人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判断都是基于我们个人的认知,经验和情感,我们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所带来的感受,去评价一件事情的好坏,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却很难看到事物背后所蕴藏的无穷可能性。
毕竟,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所以今天也想来聊聊艺术投资与收藏里的「树干」和「元知识」。
其实这里面的「元知识」没有那么多,但每个知识点都很深。用我之前写的文章来说。我写的「元知识」并不多,包括「你的鉴赏与投资能力需要培养多久?」、「后巴塞尔的当代艺术市场10条新风向」、「赵无极的无极时代(一)」等等。这是树干。
而在「你的鉴赏与投资能力需要培养多久?」下面,会有更深一层的知识。比如「鉴赏能力到底该如何培养?」、「该如何评估各个艺术家的前景」、「如何给一件拍品定价」等等。这是树枝。
在「评估拍品价格」下,则会进一步有「一二级市场的区分」、「亚洲北美欧洲市场多地的竞争」、「不同艺术家背后推手的势力角逐」等等。这是树叶。
找到「树干」和「元知识」后,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也能让知识沉淀得更有系统。
借用做投资的朋友常说的话,做收藏关键是要下场操练,在岸上是无法学会游泳的。
就像人人都会说巴菲特那句「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但这个道理也只有你真的在市场中投入了真金白银才能体会。
不知道是叔本华还是谁说过,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想无论在哪个领域,更加主要的时间是花在对市场的持续跟踪和研究上面,读书只是基础,后面要靠大量的反复跟踪研究去感受去实践。
因此,我觉得学习收藏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知行合一,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强化认知,实践最终会把这些知识变成我们身上的一部分。
学习收藏需要很长的时间,绝对不是读几本书,逛几次画廊就能学好的。
什么时候你知道你的基础打好了呢?
就是你能对市场发生的一切现象有个比较合理的认识。
这个过程肯定不是靠读书就能完成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花时间去研究市场,这是一个非常boring的过程,没有对这个东西的真正热爱,你是做不到的。
单纯看画当然简单,无脑爽,但金钱,一定是你认知和热爱变现的一个结果。
所以艺术品投资这件事是非常综合的事情,综合的点就在于你不光要有知识,你还要做研究,你还要去跟踪,跟踪就意味着勤奋,意味着持续的自律和反人性。
另外还需要认识自己,对自己情绪有把控能力,对自己有个客观合理的认识,但就这么多东西综合起来,还不一定有一定的胜率。最后你还要看市场环境,看大势,看你的运气。
所以每一个能在市场里赚到钱的人,一定是对市场非常敬畏的。
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视频里面,除了那句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外,那句 "Connecting the dots”也是引人深思。时间是最伟大的,你需要的是,足够长的时间、足够高的信息浓度、知行合一,最终你会把一切连起来,然后顿悟。
除此之外,我发现很多很厉害的人,无论是商人、学者、投资人、藏家,都对哲学有很深的思考。或许原因是:「由艺入道」。
感觉任何一行做到最后,都会上升到「道」的层面。
之前听芒格说「40岁以下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我是不服的。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价值投资中很重要的一环是给艺术品「定价」,也就是去看一个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是多少。
对投资来说:「企业的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可放在艺术品投资来讲,你真的有能力看懂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并且评估出ta未来的发展前景吗?
做收藏时间越长,你会越敬畏这件事情。
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提升认知,包括像芒格建议的那样跨学科学习,最终上升到「道」的层面。再从这个层面去看艺术品投资和收藏,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趣的是,大道相通。这些「道」层面的东西,除了收藏之外,最终也能在工作和生活上帮助到我们。
本期文章插图来自艺术家Andrew LaMar Hopkin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111XXXX”(ID:gh_77e2eca212b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