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科学家联手“出击”,打造未来科学艺术创作样本

艺术家与科学家联手“出击”,打造未来科学艺术创作样本

走出人类世

2021年11月16日下午,“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和昆泰·嘉瑞文化中心正式开幕,展期跨度为2个月。

继2019年“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成功举办之后,由未来论坛与锡纯基金会再度联合出品的“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继续深耕科学与艺术交流互鉴的新模式,开辟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新篇章。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览现场

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展览现场

 

展览汇集由冯小明、高峰、林本坚、卢煜明、马大为、潘建伟、彭实戈、山世光、苏萌、王皓毅、王贻芳、许晨阳、薛其坤、周其林等14位科学家(包括10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和4位青年科学家)与诺敏·博尔德(Nomin Bold)、陈文令、范勃、费俊、李晖、刘大珩、刘可、苗颖、缪晓春、孙原、苏永健、u2p050、王度、薛雷、杨千、展望、张一帆等17位(组)著名艺术家携手创作的23组艺术作品,囊括了雕塑、装置、媒体影像等多种呈现方式,从人类认知的边界,科学与艺术协同创新的角度,共同思考如何“走出人类世”。

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顾振清

“科学家、艺术家以不同方式发出‘走出人类世’的呼声,呼吁人们反思全球生态失衡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重估并重构人类在地球生命史与地表生物圈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开幕式上,策展人顾振清表示,此次展览旨在结合现实与社会语境思考科学的艺术呈现,“他们在彼此的跨界交流中发生的催化剂效应,势将催生更多的思想实验、认知破局,从而在知识生产的更高维度上产生聚变效应。这种‘走出人类世’的携手努力,不啻为当代艺术找到一种逃逸消费主义景观社会的精神出口,也为‘后人文主义’未来空间探索一条全新的思想进路。”

锡纯基金会秘书长 黎正豪

未来科学艺术展联合出品方,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介绍了展览相关情况:“此次展览参展科学家、艺术家,还有作品数量相比2019年的‘物演’展,都有了大幅增加,作品呈现形式也更加多样。这是科学家和艺术家集体智慧的一次碰撞,是感知力和想象力的一次互补,也是锡纯基金会与未来论坛的强强联合。”他指出,“未来科学艺术展,既是一个推动艺术与基础科学、人文科学之间集思广益、跨界集成的创新展览模式,也是一个助力创作、学术、教育、文化发展的复合型IP品牌。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推动艺术革新,更希望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促进艺术的升华和进步。”

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

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也在致词中表达了对展览的期许:“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大众体验和感受到科学创新与艺术创作的魅力,为热爱科学和艺术的人们带来美妙的感受。我们更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青年人和孩子们,关注科学,热爱艺术,如果能为孩子们带来有益的启发,让他们感知到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美好,我想这将是未来科学艺术展最大的收获与价值。”

作品公益捐赠仪式:(左起)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

未来论坛理事、

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

艺术家陈文令、费俊、杨千,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

 

艺术作品公益捐赠仪式:

(左起)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艺术家刘大珩、

苏永健、缪晓春,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

艺术家刘可,未来论坛理事、

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

为此,未来论坛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并得到了参展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其联袂创作的作品将悉数捐赠给未来论坛。部分作品结束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和昆泰·嘉瑞文化中心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后,将移至科普场馆继续展出,并计划在全国开展公益巡展,以期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为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带来超越普通视角的体验,使其对科学产生新的理解与认知,推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启动仪式:(左起) 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家顾振清

开幕式最后,举行了简短而不失隆重的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走出人类世”科学艺术展启动仪式,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女士,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女士,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先生,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家顾振清先生上台,宣布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走出人类世”科学艺术展同步启幕。

 

开幕式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部分将持续至2022年1月16日结束,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展厅部分将展至2021年12月16日结束。

展览现场












UCCA Lab展览作品

艺术家陈文令x科学家马大为

《能量场》

2019-2021

玻璃钢、汽车漆、LED灯

450x295x390cm

作品简介:
隔着一层薄膜,“能量场”中LED灯光的闪烁轨迹具有一种抽象性。作品呈现的是艺术家试图以视觉方式投射的一种量子记忆。量子的时空轨迹往往是跃迁的、非线性的。与日常的宏观世界不同,作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的量子具有一种令人捉摸不定的不确定性。陈文令试图以“能量场”这种极简的、似乎有些蛮横张力的几何形体,打破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客观性的认知困局,并以此暗示某种现代性的现实处境。“能量场”提供了能量转换过程及其转换形式的一种视觉场景,从而呈现出艺术家一种入世与出世、激进与从容、共存和忧伤、现实与诗性同在的世界景观。

艺术家诺敏·博尔德(蒙古)x 科学家王皓毅

《腾格尔(长生天)》

2021

240x377cm

作品简介:
面对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一向崇尚自然律和因果律的蒙古国艺术家诺敏一直以自己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发声,追溯人伦与天伦共生的东方传统智慧,反思并重构工业革命与现代社会以来人类在地球生命史与地表生物圈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传统艺术质料是诺敏长年累月体验技艺发掘与文脉传承的熟悉疆域,这些质料既有具身认知的物质感,又有无上智慧的精神性。诺敏以黑、白、粉三种主色调的礼佛用绸缎面料制成骷髅璎珞形象的锦囊,并以骷髅锦囊为基本视觉元素缝制出一条带有寺庙香火味的挂毯。骷髅锦囊借鉴了骷髅璎珞披挂在金刚、明王像上的象征意义:战胜瘟疫、恶魔与死亡。诺敏的锦囊中,是杂糅了些许带有艺术家个人DNA基因测序密码的毛发与动物毛毡的填充物。诺敏三种色系的骷髅锦囊其实是一件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格式的、隐含摩斯密码文本结构的图形实物。摩斯密码文本转译的是一曲献给腾格尔长生天的传统赞歌。赞歌中的腾格尔长生天寓意了蒙古传统萨满文化中一种超越造物主的宇宙最高智慧。这种“永恒天堂”既是关于所有世界的世界、解释所有宇宙的宇宙。它也是一种超越潜无穷、实无穷的绝对无穷,因而容纳世事无常、天道轮回与天人合一所表达的一切众生之相。赞歌唱道:
 
“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大汗的永恒天堂,
一切众生的至高无上的蓝色永恒天堂,
至高无上的万古永恒天堂是唯一的,
没有创造者就创造了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永恒天堂。”

艺术家王度x科学家薛其坤

《X. phy V→ x.o  ħw=e E v=0 UN  W. 实验室》

m.3        m→⚭  t=0

2019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人类认识世界,感知自己是从包裹着生命全部的万物触摸开始,从物的表象-可视、可触、可驾驭、可改变、可受用,逐渐切入到物的表象深处,直指远离感知系统的微观物质世界。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和野心以及与文明共生的征服基因,在释放万物深藏的能量的征途中,锲而不舍呕心沥血前仆后继,量子世界的发见就是人类证明自己的无数丰碑中最好看的一座。它携同其他科学领域不断优化着人类物质生态,开启了当代社会人工进化的模式。作品冠名以一组虚拟的类物理公式,它可视为艺术家王度与科学家薛其坤之间心照不宣的乱码。公式里的符号是不同词的缩写:物质、宏观、中观、微观、直观、任意初始状态、能量﹑无限小、零速度、零时间、未知等等。这组无法演算实验的公式之于我是认知物质世界的抽象概念,它们是似而非﹑若即若离。但正是这些概念标识着科学家们的野心梦想﹑探险实验及解密神奇量子世界的力量和成就。

艺术家范勃x科学家周其林

《中枢神经药物-B2》

2017-2021

综合媒介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展出作品都来自艺术家范勃的一个《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系列,其中的一些创作灵感是在范勃与科学家周其林谈话中激发而来。在范勃的实验室项目中,所使用的药物大都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比如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等。如果说此前所涉及的感知 系统主要是视觉和触觉,那么此次指向的中枢神经则是最关键的另一系统。围绕着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实验,还产生了系列手稿,呈现出某种异样的介乎科学和炼金术之间的形态,其实,艺术也是一种炼金术。
作品《中枢神经药物-B2》系列是范勃利用作品的异质化,介入质疑和进一步挑战观众在观看中所依赖的心理预存图式。作品用药丸作为符号,为以盲人为代表在感知上有“缺失”的人重新改写的。这里的盲文构成介于具体所指和形式抽象之间的画面状态,它即使对于盲人来说也不是 可释读的文本,但它又并未绝对地滑向抽象作品,开辟了媒介表达的另一种间性方式。
实验桌上的工具物件、成组的实验器材如药丸材料、药丸粉末、烧杯、量筒、玻璃搅拌棒、研钵、针筒、镊子等等物品,营造出逼真的生命科学实验室环境,它构成对《B2》中药片的再解剖,使原本无法显身的药物的内在性被彻底揭示。

艺术家、科学家高峰x艺术小组u2p050(法国)

《GAN 到 GAN #1、#2、#3、#4、#5》

2021

GAN、GLSL、打印输出、画布

200x44cm,5件,1/5版

 
作品简介:
这是一种数字有机抽象,各种GAN人工智能经常被用来模拟现实。通过创建可以被识别为真实图像的假图像,它们提供了这种强大的幻觉力量。有了这项工作,GAN人工智能不知不觉地沿着这条壮观的道路前进。与此相反,u2p050和高峰教授之间的这种协作生成图像旨在创造抽象。模仿生物塑造形状的能力,这种形状是一种独特动势的结果。
 

艺术家杨千x科学家卢煜明

《基因重构序列1号》

2019

综合材料装置

荧光材料、玻璃、宣纸、墨、紫光灯与木平台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染色体承载的DNA是生命的基因,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源泉。关于22对常染色体,美国学者撒迦利亚·西琴在《宇宙密码》一书中作了惊人的论述,他发现了希伯来语的22个字母跟22个常染色体的神秘关系,从其字母的书写和形状来比较都有种种关联。希伯来语是人类最古老的字母文字,可谓是文明的基因。在杨千作品中,把象征生命的基因22对染色体和象征文明基因的22个希伯来语的字母,采用对应、综合、重构等艺术形式以探讨生命、文明以及历史秘码的意义并给当今社会提供种种思考。

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展览作品

艺术家张一帆x科学家苏萌

《腊梅山禽图》

2021

互动影像装置、touch designer、传感器

3分钟,循环播放,1/5版

 
作品简介:
宋徽宗用《腊梅山禽图》这幅画以皇帝的官方身份引领了当时的水墨画审美标准的变化,将水墨画从前人追求真与美的范式,转换为用画来表达意境、表达哲学思想。同时,宋徽宗将单纯的水墨画丰富成了包含诗、书、画三者和谐统一的创作。在数字化的互动影像作品《腊梅山禽图》里,艺术家借助这幅画自身的美感来吸引观众,借助互动媒介所创造的“玩”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希望观众在怡情享受的同时,也能发现中国传统艺术更多的美学基因。这是艺术家根据自己对元宇宙当前状态的认知而不断修改的作品。作为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元宇宙的景观包罗万象、绚烂缤纷。但元宇宙的基础建设用的是计算机语言,其底层逻辑仍然是人的数字化。从当下视角看,元宇宙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残缺状态。人们享受的也是一个个离散的、残缺的、独立的、或者说是彼此平行的元宇宙。互动影像作品《腊梅山禽图》里面包含了一个思考:面对虚拟世界,具有肉身感知的人一向是主动的,掌控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假如有一天虚拟世界中的数字人成了主动的虚拟实体,而现实世界中的人则亦步亦趋,成为被验证、被映射、被驱使的物理分身,那么世界是否已虚实倒置?

艺术家展望x科学家彭实戈

《X+Y》

2019-2021

火箭碎片、白板

数学方程式:Path Solution of Navier-Stokes Equations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在一个三面封闭的方形空间里面,陈列三块办公室用的白板。中间一块白板上抄写着彭实戈老师给出的一个数学方程式,代表人类至今未解之谜与知识极限。其它两块白板,可供观众自由写上、擦去空间中立有一些火箭残骸,象征人类摆脱地心引力和物理极限的努力,也代表人类探索未知的极限。
 

艺术家陈文令x科学家马大为

《一匹奔跑的双头马》  

2019

不锈钢、电镀

280x100x290cm

 
作品简介:
陈文令发现,上海生命科学院马大为实验室报告墙上的一个分子结构图颇似一匹奔跑的双头马。这匹双头马提示了一种运动在视觉上的悖论:马在向前奔跑的同时也向后奔跑。这恰巧暗示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整体进步的同时,其实也在某些方面后退。当代人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优越性的同时,身心也备受存在焦虑等种种现代综合症的困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造福人类,应用不当,它也可伤害人类、甚至毁灭人类。科学技术的正向发展犹如太阳普照,慧泽万物。技术的负能量如同空气之毒,伤及万物。故而,科学家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过程中需要人文光辉的浇灌。甚至还要有信仰的加持和滋养。陈文令试图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雕塑把科学与年艺术之间不可言说的关联性翻译出来,把科学家马大为某些科学元素和自己的艺术理念进行视觉化、公众化的转化。使之在个性中见到共性,在共性中见到普遍存在的审美秩序和价值秩序。
 

艺术小组u2p050(法国)x艺术家、科学家高峰

《范式转移(Transfert)》

2021

摄影测量、GLSL、金属结构、6块LED屏

150 x 100 x 100cm

 
作品简介:
人类学家罗伊·瓦格纳 (Roy Wagner)说“他们不了解我的方式与我不想了解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如何面对科学与艺术、法国与中国的双重相遇并创造艺术?如何创作同时包含这两种联系的艺术作品?使用“范式转移”技术,这些世界之间的虚拟连接呈点云状。这些点云活跃起来,形成了空间之间的梦想连接,从北京的城市中心到巴黎的地下网络。“范式转移”接近于一个梦想,即科学与艺术之间可能的转换,我们可以在两个领域之间无缝导航,而无需顾此失彼,将两者减少到一个。宇宙中所有位置都是不稳定的。只有靠近相机的虚拟眼睛,世界才能在一个稳定的视角组织中自我平衡。相机凝视的位置导致了空间的组织,其实,空间自身是不断变化的。从我们所处的相对位置,我们可以统合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而无需完全掌握它。
 

艺术家薛雷x科学家冯小明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随机生成》

2021

触屏交互装置, 1/8版

 
作品简介:
模拟手性分子催化角子机运作,当访问者触碰界面后,出现随机的慨率性组合(亚当、夏娃、新生物)。在无数次的尝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丝“造物主”的研究体验。当然有胜率的金色,也有赔率的沮丧。

艺术家刘可x科学家王贻芳

《黑洞:我心漩涡》(彩色)

2021

铝板、喷漆

495x429x0.8cm

 
作品简介:
这件作品重构了卡尔·安德烈地板的概念,板上的这个缺口其实是一个洞,一个黑色的洞。黑色来自于马列维奇,以及他对于“空洞”这个空间概念的理解。这个洞可以带观众进入到不同于物质空间的另一个空间中;但同时,这个洞又是可以踩踏的,是物质性的,这两者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关系。
 

艺术家缪晓春x科学家林本坚

《陀螺舞》

2018-2021

三维电脑动画、6频投影装置

10分钟,循环播放,3/6版

 
作品简介:
陀螺舞中的舞者由三维扫描而成,并且通过软件的变形功能将他变化成一个既可辨识又略显突兀的数字人物形象,运用网络上的开放素材(动作捕捉)指令他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动作在通过层层叠加的软件处理之后,变得如同外星生物一般的怪异荒诞和不可思议,好比用另外一个物种反观人类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原古石器到人工智能,我们曾经正在和将会继续不可思议,同时又荒诞不经。

展览信息


展览主题:“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
联合出品:未来论坛、锡纯基金会
策展人:顾振清
支持:和玉资本(MSA Capital)、Farfetch发发奇、UCCA旗下UCCA Lab
承办:艺琅国际
展览场地: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16月-2022年1月16日
展览场地:昆泰·嘉瑞文化中心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16月-2021年 12月16日
 





参展规模历届之最,ART021双十一掀沪上线下购买热




寒山美术馆开辟国内首个美术馆级元宇宙探索之路





姬子的墨道“命运交响曲”登陆泉城



“半脑生长”单飞个展即将登陆深圳无际空间






做好艺术三年展,我们准备好了! 








长按二维码快速关注,来了就留下来吧~




 我就知道你 “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地球art”(ID:TheWorldFor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