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到底需要被大众理解吗?

艺术到底需要被大众理解吗?

谈起纯艺术,许多人总是面面相觑面露难色,甚至觉得那些看不懂的东西肯定都是艺术。常常在美术馆看展览的时候聚精会神的表现的跟其他人一样好像非常欣赏眼前的作品,拿了展览的介绍小册子也租了展场个人导览,最后发现其实你跟前后左右的人相同其实都没看懂到底在看什么。


我们真的理解艺术吗?艺术需要被解读吗?在开始回答艺术需不需要被大众理解之前,我们必须先解决为什么艺术难以被大众理解这个问题。

1、我们害怕未知


在西方工业革命以降的教育体制里,所有的学习几乎都是围绕着“知道”开展的。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各种知识,学习器具的使用,学习如何利用已知的知识回答并解决问题。我们是如此习惯使用文字与概念去定义周遭的一切事物,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长久以来被深度训练的大脑便开始快速转动,试图在过往经验与记忆当中搜寻分类并定义所看见事物。


图片来源:https://ocula.com/artists/maurizio-cattelan/


“这是什么?”,“这个艺术家是谁,来自哪里?”,“ 他想表达什么?”,最后定义的行为失败时,我们感到受挫觉得看不懂。但艺术恰恰完全不在这样的思维体系里运作。艺术训练人们从功能性与定义解答的框架中释放,他让观赏的行为单纯回到看,听的行为回到听,学习对简单的感官经验重拾好奇心并拥抱不确定性。


原来,未知是一切可能性的开端。


图片来源:https://ocula.com/artists/maurizio-cattelan/


2、传统艺术v.s现当代艺术


人是受造的,同时也是创造性的存在。


图片来源:https://www.christies.com.cn/lot/lot-nan-goldin-b-1953-self-portrait-alone-5680449/?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无论是雕塑,戏剧与绘画在人类历史里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为宗教与神话还有贵族们服务的,通过图像来让不识字的大众了解圣经故事也好,为上级阶层订制庄严富贵的自画像与地主的庄园景色也罢,此时的艺术是功能性的。功能性的事物因为具有目的性,自然也就容易理解。


图片来源:https://www.christies.com.cn/lot/lot-nan-goldin-b-1953-self-portrait-alone-5680449/?


然而在现代艺术的范畴里,艺术摆脱了服务的目的,更加注重艺术家对于生命经验的思考与个人感官经验的延续。哪怕是在主流社会价值里不被重视且微不足道的观察,都被赋予了无可比拟的价值。所以当看见不理解的作品时,我们同时从他人敏锐的生命视角,我们能够短暂的穿透了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的壁垒,因为语言是有限制性的,生命也有时间限制。我们从自己短暂的生命与周遭飞速的信息起落当中看见他人试图创造的永恒,发现无论是正面与负面的情绪经验,还是私密害怕不能够被认可的自我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受到共鸣。


3、我们害怕无聊


在每天睁开眼就自动打开手机被各种讯息、短视频集火的现代生活中,高速信息切换的同时脑内多巴胺的分泌也在不断被刺激着。我们可能发现对生活越来越缺乏耐心,不知不觉期待一眼能理解的事物能够快速的使我们发笑、感动或是受到启发。


图片来源google


像是可爱小狗小猫的短视频、十分钟改变人生的五个习惯、直播主为了吸引目光越发极端的挑战等等,每分每秒我们都需要做些什么来感到生活是充实不浪费的。同时艺术也从以往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再现到当代艺术对于人类经验的探索与形式的重新塑造,正因为这些艺术与艺术家们与我们处于同一个时代,艺术不能被盖棺定论,当代艺术也处于不断的实验与形变之中,正如人类的历史也总是在事后被书写一般。

最后回到艺术到底需不需要被大众理解呢?需要也不需要。需要的是艺术训练我们拥抱未知,抛开机械性的思维不去尝试给所有事情定下正解。从他人感受生命的方式学习更直觉敏锐的生活。不需要的是理解作品是什么,因为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本身的时候或许也悄悄的与艺术渐行渐远了。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ODO”(ID:sodo_art)。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