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幸存者偏差”

疫情中的“幸存者偏差”

01

楔子


今天我在朋友圈看到关于“楼市小阳春又泡汤“的感慨,突然之间一股莫名的怒气涌上心头:老子在上海已经被封闭了大半个月了,你们还在关心房子是不是卖得掉!


后来静下心来想想:这可能就是幸存者偏差吧。我们当时听到”西安有居民因为一个馒头被打“的新闻时,也觉得匪夷所思,难以置信。而现在我们不也经历着”魔幻“的一切吗?


我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因为饿的晚上睡不着觉,也第一次因为”肉肉短缺”在朋友圈被群嘲,但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发生着。


02

幸存者偏差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给出的理由是,我们拿来研究的都是幸存的飞机,而大多数被击中机尾的飞机都没能回来。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其实对于疫情,同样适用。
因为上海没有经历武汉的疫情,所以我们觉得上海的管理水平高,对疫情的管控”有一套“;因为上海没有经历西安的疫情,所以西安发生的一切,我们无法感同身受。
而现在我们在上海,身处疫区,体验着有生以来无数个“第一次",可能终身难忘。也渐渐理解了武汉,感知了西安的一切。


而今天,全国封控区之外的人们,就像之前的上海人民一样盲目、乐观,可能还不乏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



我们不需要你们理解,也不需要你们共情,只希望你们了解一下”幸存者偏差“这个规律。




03

试错&成本



上海可能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面对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同样有人缺吃少药。


上海可能是中国居民整体素质最高的城市,连垃圾分类这么难推进的工作也能让居民照单全收。


上海可能是人均医疗资源最充足的城市,但在这次疫情中,已经有一些老人(病人)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及时救治,离开了我们!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中。


试问下,如果疫情落在你居住的这个城市,结果会怎么样?


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但上海同时也是中国的上海,更是全世界的上海。


上海有什么风吹草动,不仅封控在里面的2600万人吃苦头,更会辐射到全国,这就是蝴蝶效应。这两天长三角区域内,给上海的产业做配套的下游企业就苦不堪言,复工复产的呼声越来越高。


所以,全国其实是一盘棋,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是上海的试错成本比较高而已!
感谢全国支援而来的物资和人员,特别是对口宝山的云南和江西的物资(我父母小区收到了云南的蔬菜,很甜;我收到江西的支援了,有扒鸡和榨菜);同时也感谢江浙两地,每天飞驰而来替我们做核酸检测的医务工作者。




04

后遗症


如果你现在采访一个上海人,他们一定会告诉你:疫情之后他要囤很多很多的物资,管他吃得完吃不完。经此一疫后,上海的冰柜、冰箱销量一定会扶摇直上,管他用得上用不上。


说得好听点,这叫”报复性消费“;说的难听点,其实就是应激创伤综合症


应激创伤综合症
又叫做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的是对创伤等严重的应激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持续性、延迟性的身心疾病,是因为受到异乎寻常的灾难性、威胁性的心理创伤,导致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应激创伤综合症是创伤后一种心理失去平衡的状态。


我也不知道这种状态会持续多久,也许会伴随我们很多人一生。


疫情之后对自己好一点,可能会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想吃什么就买点;想住宽松点,就换个大房子!

这样的价值观未必符合社会主流,但对于一个挨过饿的人来说,没有比吃饱更重要的事情了,这就是一个平均房价6万+的城市,劫后余生居民的”新常态“


05

韧性

我相信上海物资缺乏是暂时的,疫情过后总能满足。但精气神什么时候恢复,可能就需要加以时日了。

这次的疫情中,上海很多普通人不管是出于自救还是人性之光,在社区里充当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希望像每一个志愿者一样,在其中发挥作用,但并不一定是充当运力。

我们希望发挥专业所长,所以最近我们在研究”韧性“社区,相信疫情之后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21世纪以来,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恐怖袭击、极端灾害频发。"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个会先来!“--这不是危言耸听,灾难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随时发生。


至2030年,将有超过47亿人(占全球人口的57%)居住在城镇。


至2050年,全球甚至会近1.5亿人将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的陆地上。

面对未来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让人触目惊心的一组组数据,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所处的人居环境及生态多样性?


从这次疫情中一个个社区里普通人体现出的“勇气”和“智慧”,我相信上海能成为一个“韧性城市"。

06

结束语


我们每个人的出身背景不同,所处的行业也不同,所以关注的点也会有不同。但是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我们的命运是相同的

在面对大灾大难时,人性之光和人性之恶持续交战,往复更替,周而复始。但大多数人坚信:人性之光是社会的主旋律!


疫情之后,你留在上海的理由是什么?


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良有方”(ID:nomad_li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