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其实像我们传达了
“可持续生活”的理念
这个理念也被应用在设计圈中
设计师们纷纷用艺术的方式
来抛出一个如何应对逆境的问题
引发人们去探讨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比如,身边的朋友们突然研究起了种菜
还有朋友去乡间生活
其实收藏的本身也是能可持续的
我们能在收藏中发现
环境到情感再到创意之间的关系
在这三个不同的维度里
去探讨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个表象之下,其实隐藏的是一条庞大的旧衣回收产业链。
每年,我们随手丢掉的衣服,被旧衣回收商贩“拐卖”到广东,再被装进集装箱里,在印度洋中漫游一圈后,被送往最终目的地——非洲。
这些二手衣服款式落后,在非洲竟然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这是物质过剩之外的阴暗面?还是这个世界的荒诞现场?
早在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拉开了循环经济立法的序幕,随后欧美国家也参与其中。
以旧衣回收为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洲喀麦隆一年从欧美进口的旧衣服有2万多吨。美国的旧衣物占比高达70%左右,欧美国家将回收旧衣物作为对“环保行业的支持”。
然而中国,根据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口到海外的旧衣物约1000万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
这就意味着,在十亿人口基数的非洲,大约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身穿着中国制造的衣服。
旧衣回收的背景,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未被回收的二手衣物,通常只能被焚烧、填埋,难以降解的材质面料,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同时,服装制造业是仅次于化石能源的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
在广州,新衣服还未面世就被滞销处理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非洲的物质需求却远远未被满足,这种资源失衡的关系,正普遍存在着。
因此,相比口头上的环保支持,旧物循环是非常有必要的。
用改造旧物的方式
来打开“创意”循环
旧物可以被回收,同时也可以再次新生。
一首周杰伦的“天青色等烟雨”,让徽宗喜爱的汝窑曝光于众,柴世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给这个颜色赋予了更多的文学色彩。
在没有工业颜色污染的古代,天青色瓷器是宋代最高级的产品设计,而这件顶级的产品,在今天变成了诸多小小的瓷片,散落在各地。
瓷器取自泥土—浴火重生—文创设计—再次使用,这是旧物重生的经典“循环”。
一个普通的手镯
开启情感循环
相比物品的循环,人的情感也是可以循环的。
想起我最初收藏器具的时候,为了练就一番“火眼金睛”,拜读过许多专业书籍,穿梭在牛鬼蛇神之地,才对识人断物有了些许眉目。
可我在利欲熏心之下,有时总觉着还有捡不完的漏,有时甚至超出预算地去“豪赌”,让收藏渐渐偏离了生活。
收来的“重物”成为一件束之高阁的藏品,而“轻物”则随意对待。不可一世的态度,被朋友的一句“我眼即我有”点醒,才逐渐放平心态。
当我重新开始审视一件物品的意义,一位朋友的手镯再次点醒了我,原来物品是可以承载人心的,需要用眼力去判断的东西,其实并不“高级”。
她在奶奶的手镯里找到了收藏的意义。
在江南生活了近二十九年的kiki,平时喜欢喝手冲咖啡。工作之余,收藏了非常多的中古咖啡器皿。
和她谈论收藏意义的时候,她提到:虽然收藏过很多西洋器皿,日常使用也很频繁,但是我还是觉得与这些器皿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感。
她最喜欢的一件收藏,反而是那件奶奶给她的银手镯,那是一个朴实无华甚至没有任何设计感的首饰。透过手镯,她常常会想起和奶奶在一起的那段时光,那段日子每天都很快乐。
kiki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乡下生活,她笑着说:我几乎是野蛮生长的,从小跟在一群哥哥姐姐的后头调皮捣蛋,在泥地里抓虾摸鱼,上树捣蜂窝被野蜂追着跑,每天都挂着一身“彩”回家。
白天被奶奶拿着笤帚追着满村跑,夜晚如同烂泥般瘫在奶奶的怀里酣睡。记忆里,奶奶总是戴着一只银手镯,那只手镯被精心擦拭得非常的光洁,光影浮过,闪着淡淡的银色宝光,那宝光常常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道光里,似乎记录了曾经藏在草木鱼虫里的春秋。
参考纪录片:《旧衣的秘密》《生存家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家APP”(ID:idongji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